Azure
6 months ago @Edit 6 months ago
因為所以,開始看台灣作家全集。時間序排列第一本就是賴和集。真的是讀著讀著會想去確認當時一般日常講話是台語還是漢語。而且我兩種都太爛了吧?當然當時用語跟現代用法本身就會有差距,但讀起來除了字義辨認之外,故事的意思有時候也沒辦法馬上理解。
Azure
6 months ago
像是一桿秤子,賞析都翻過但我還是沒辦法忘記讀到這段的疑問:
元旦,參的家裡,忽譁然發生一陣叫喊、哀嗚、啼哭。隨後,又聽著說:「什麼都沒有嗎?」「只銀紙備辦在,別的什麼都沒有。」

這段話主要是透過隱晦的暗示秦得參自我了結。但我不是很理解問句跟答句的設計。

不寫出詢問發生什麼事,因為也不能明寫結局。但「什麼都沒有」問句搭配的回答很奇怪,也不知道是誰問的。(可能相較點出死亡這件事,誰問比較不重要吧)
原本以為是要問有沒有留下什麼字條之類的,但回答是「只銀紙備辦在」。所以問的是接下來要處理後事需要的東西?還是說時空背景關係,只能用銀紙代指死亡。不能寫成哀戚的對話,像是:剩我跟囝仔要怎麼辦?之類的。
Azure
6 months ago
惹事一篇也是蠻白目的,而且白目的方式過了一百年居然沒怎麼變。不過會產生爭議大部分也是同樣的原因
Azure
6 months ago
意外的有主題是久不得子的痛苦
立即下載
Azure
6 months ago
「這方面似有些得到歡迎,因為這些民眾,在生活上所受到的不平苦痛,蘊蓄的很久了,被他們替為吐露一點,自然是會信仰他們、傾向他們,以為他們會爭來幸福賜給一般大眾。不過,大眾的知識還很低,不曉得政治是什麼。他們所要望的只是生活較自由點,對這點不須多大施與,官廳可以不用多大的價值,便能得到很大的效果。這只要把對日常生活上的干涉取締放寬一點,大眾便滿足了。」
Azure
6 months ago
失能的家庭百年之後居然劇情也沒怎麼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