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步寫寫
6 months ago
#讀嘛讀嘛
楊双子《臺灣漫遊錄》讀書會紀錄
(有雷內收)臺灣漫遊錄 - 楊双子 | Readmoo 讀墨電子書
latest #11
小步寫寫
6 months ago @Edit 6 months ago
時間:
4/26(六)晚上八點到十點
成員:
我(安訥)、Cheryl 、狄米卓、Gnzed 、爪
地點:小步寫寫讀書會DC群組聊天室
小步寫寫
6 months ago
讀書會列點:
()為最早誰提出來的,但有經過我很大程度的轉述跟詮釋。

1. (Cheryl)
新日嵯峨子的出現,對某些人來說已經算是「虛構譯作」的高度提示

2. (安訥)
新日嵯峨子的推薦序的效果,可能有提示閱讀的方向,但效果也不見得有我想像地顯著(至少有人說看到一半就忘了),我覺得其最大的效果是補足某些設定(好比十二章的真實性),也蠻好奇到底楊双子在委託瀟湘神寫序時,到底有沒有說明要求?兩邊應該討論很多的吧?
小步寫寫
6 months ago
3. gnzed 本來懷疑第四章最末一段可能有「青山千鶴子虛構的嫌疑」,但我覺得,假如小說內部有些虛構美化,反而喝醉後那段對話是最不可能虛構的,因為青山千鶴子並沒有那個慧根去寫出委婉的暗示。所以所有王千鶴曖昧的、意義朦朧的話語,最大程度上都是「真實的」。
立即下載
小步寫寫
6 months ago
4. gnzed 提及《巴別塔學院》,聊到翻譯之不可能盡全,並覺得這也是《臺灣漫遊錄》之主題,但我私心覺得比起「翻譯」本身,這部很大程度在討論身分政治,包含那個「可寫的資格」、「是否有僭越」,要連接到話跟《黃色臉孔》更適合。但這部對於身分政治/書寫資格這方面的提醒畢竟還是少的(好歹原來設定的背景年份是1938年左右、出版年是1954年)。外地文學的討論,也著眼在「奇觀化殖民地」(如何論述)而非「誰去論述」。
小步寫寫
6 months ago
5. 關於青山千鶴子的天真浪漫又白目,我覺得蠻困惑的是整部小說欠缺「現實感」,明明青山在日本時多少還會煩惱住宿交通費,到了台灣有人贊助後,關於金錢的描述都不見了。到底王千鶴幫她買食材處理交通是跟誰請款?而且她意識到王千鶴一人做兩份工後的反應是邀請她上料亭吃飯(第四章),覺得白目天然到太奇怪了🤔
小步寫寫
6 months ago
雖然人物安排上,我也覺得青山千鶴子是不是有些對應日本動漫畫中某種,以粗枝大葉的平等態度無意間拯救某些人的天然角色呢?但這部更著重在,青山千鶴子輕率的好意充其量只是拉開了某種特權的距離,她能夠行使正義正是因為她是內地人。她的天然其實會粗糙地傷害他人。

啊不過相對於青山千鶴子,王千鶴更像是日本人呢,邊界感很重、不輕易打開心房。王千鶴跟美島都是。

但要說的話,王千鶴對青山千鶴子又太寵溺了,每天來回步行幫忙做飯什麼的。
小步寫寫
6 months ago
6. 旅行的特權(爪)
體驗當地人的生活,想做「不一樣、非一般觀光行程」的旅行,是否也是某種傲慢?

我是覺得,除非就此「定居」,不然即使「旅居」也依舊有抽身的選擇,充其量也只能貼近而非真的過著當地人生活。

但也不需要因此譴責自己,那就只是不同的旅行方式罷了。

以旅行為切入,我覺得這部有描繪某些特權,但我並不覺得要去檢討特權者(或者說,特權不是要拋下就能拋下的東西),這點在新日嵯峨子的推薦序就講得很清楚了。

我有時會想到,有些人參加偏鄉服務隊後,反而會內傷耗損,開始懷疑起自己辦這樣三天兩夜的學習營到底有什麼意義,又改不了資源不足的大結構,充其量只是漢人的傲慢施捨。但怎麼說呢,我覺得期望一個營隊能彌補大結構下的資源差異,未免也負擔太重了吧?如果只著眼在愧疚與難受,這樣真的有意義嗎?
小步寫寫
6 months ago
所以套回本作,這本書的反省,也不該只停留在個人層面,撇開青山千鶴子的道歉私心,其最大的「公益性」就是讓讀者體會這個「不自覺地以特權傲慢傷害他人」的歷程。這應該也是這本書最大的社會意義,也是其安排它之所以被反覆翻譯出版之原因。
小步寫寫
6 months ago
7. 青山千鶴子的「作家感形塑不足」(狄米卓)

我是覺得從小說內部的描述來說,青山千鶴子與其說是文學成就很高,不如說是因為《青春記》太得到女性讀者共鳴+電影影響加成,所以受到歡迎。小說寫得好不好是一回事,重點是很多人在其中看到自己而喜歡吧。加上裡面也沒有提到她跟其他文壇人物的往來,感覺就是「流行性作家」,老家的人感覺也沒有很認真看待她的作家事業,感覺就是「寫夠了趕快嫁人」,這部分真的可以多著墨點。

而且《臺灣漫遊錄》太著重在吃的,反而比較沒有提到太多作家工作的部分(好啦有一些寫稿),感覺演講對談也都小敷衍,感覺就是制式演講重複很多遍。
小步寫寫
6 months ago
8. 對話的輕浮感(gnzed, 狄米卓)

好像是有提到青山千鶴子的說話口吻太輕浮、太多語助詞,反而王千鶴更穩重些?我覺得可能是為了塑造人物特色(莽撞天然/內斂神秘)的安排?也可能是楊双子本來就很喜歡這種在文縐縐與動畫誇張兩種極端差異間跳躍的對話?記得《四維街一號》也有類似的對白?我也覺得以前在看《我家住在張日興隔壁》時,覺得她行文有種說不出來的彈跳感,時而非常活潑,又不時使用一些艱澀成語或古文,感覺這是她的行為特色。(但放在1954年的日本小說,委實太活潑了)
小步寫寫
6 months ago
9. 鹹蛋到底是不是雞蛋啊?

Jem Huang (@rg480) on Threads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