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這個時間點看這本書相當有意思,白沙屯媽祖剛剛完成約三十萬人十天的徒步進香之旅,是一場大型的民眾自發性集會,網路上也可以看到不少人說這是極權中共不可能允許的活動。這本書原文出版於2007年,當時白沙屯媽祖還不那麼有名,且作者在本書著重在四個有組織的大型宗教團體:慈濟、佛光山、法鼓山和行天宮,從這本書中對宗教團體的描述,可以想像這樣的非依附血緣的私人自願性結社,無意間形塑了台灣人的自我認同,在中共眼中是有多麽危險。
作者想要打破過去常見的兩種論述,兩種都認為西方民主價值與亞洲儒家思想無法融合。
論述一為李光耀版本的,亞洲需要的是秩序而不是民主。
論述二為杭廷頓的版本,認為西方價值將會取代掉原本的亞洲價值。
作者想藉由他對台灣宗教的研究,來否定這些說法,當然並非將台灣的民主化歸功於宗教,而是想要描述本土宗教團體在台灣民主化過程中起的作用。同時也補充西方在討論民主政治時,經常忽略的宗教因素,因為在西方,宗教常常是導致政治衝突的因素之一;而作者則看到台灣宗教團體在民主化過程中反而是潤滑劑,尤其當西方關注台灣民主時經常只注意到好鬥的一面時。
在作者眼中慈濟、佛光山、法鼓山與行天宮這四個大型宗教團體,在調和亞洲傳統的儒家思想與西方現代化自由民主之間發揮很大功用。透過亞洲宗教的包容性、佛教對於社會互相依存性的重視以及宗教推動各項公益和宗教活動,促進了公民參與。
例如慈濟的大愛,將儒家的血緣家庭延伸到所有非血緣家庭之中,以及乍看是獨尊證嚴上人由上而下的發起,實為證嚴提出一個目標,信眾由下而上自發組織去達成目標;佛光山華麗的科儀促進了共同想像;法鼓山在國際議題上促進了知識分子的思辨,以及超越國族、族群以及家庭的信念;或是行天宮面對現代化和西化的衝擊,選擇了添加性而非整合性的方式,將西方科學和制度加在慈善事業上,還有收驚科儀,靈驗度由人際關係轉變為施術者的道德品格上,將社區轉變為「想像」的社區中心。
此外,對於台灣民族主義的塑造亦貢獻良多,即便慈濟與佛光山明顯站在大一統的立場,佛光山與法鼓山是由外省人建立的。但是,他們多半要配合本土群眾以台語講經,且當台灣在國際上沒有立足點時,這些宗教團體以台灣人特有的善良揚名海外,讓台灣人發現自身的優點,並感到驕傲。
書中也經常提及,在各大宗教團體中工作的志工多為女性,也讓我聯想到了近期大罷免志工皆為女性的議題上。在西方總習慣將女性視為家庭的、私領域的,而男性則屬於公領域,在台灣宗教團體中似乎呈現相反面向。
另外這本書很值得稱讚的點是:輕薄短小!在人文社科書頁數通膨的年代,這樣可以單手拿取閱讀,認真點花一兩天就可以讀完的書,讓我感激地痛哭流涕!
是說我覺得作者真的很愛台灣,裡面說台灣的好話說的我都不好意思了XD
也希望在此時閱讀這本書,讓大家對台灣的民主多點信心,公民運動的力量很早就深植在台灣人的心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