逃避寫文地開看《逃避自由》
latest #57
「再者,本書假設個人與社會的關係並非靜態的。我並不認為個人天生即具備某些特定的原始驅力,也不認同社會作為相異於個人的存在,因此滿足或阻礙了個體的內在潛能。雖然人類普遍擁有某些特定需求,如飢餓、口渴、性關係等,但諸如愛與恨、權力欲與順從的渴望、對於感官歡愉的享受與恐懼等助長人格差異的驅力,都是社會過程的產物。人類最美麗、也最醜陋的欲望,並非屬於固定生物天性的一環,而是社會活動造就的結果。」
「本書所有的討論都圍繞著一個主題:個人,若從原本與自然合而唯一的初始境況中得到更多自由,若在更大的程度上成為一個『個體』,將毫無選擇地必須透過自發性的愛與生產性的工作,與外在世界產生連結,否則就只能藉由犧牲自由與自我完整的方式與外在世界產生聯繫,以尋求安全感。」
每次講到個體化以及跟世界的原始連結似乎總會談到母嬰關係。ABO的標記或哨兵嚮導的結合也是類似的概念ㄇ(?
立即下載
「對宗教教義進行心理分析,可以顯示教義背後所隱含的主觀動機,這些動機促使人們特別意識到某些問題,並以某種方式尋求問題的解決途徑。任何主張無論對錯,只要他不只是膚淺的呼應傳統觀念,那麼必然來自思考者本身的主觀需求與關注焦點,並對思考者的行為產生驅動力。有時是為了發現真理而發展出某些關注點,有時則可能為了破壞某項真理;無論是哪一種情況,這些心理動機都相當關鍵地刺激了人們去獲致某些結論。我們甚至可以進一步主張,任何理念若無法根植於我們內心的強烈需求,將無法對我們的行為或人生造成太大的影響。」
「針對個人思想和意識形態所做的心理分析,目的在於了解萌生這些想法或理念的心理基礎。此分析的第一步驟通常是理解此概念的邏輯脈絡,以及提出者想傳達的是什麼。然而,我們知道一個人就算主觀上誠懇正直,往往還是可能不自覺地受到某種動機的驅策,而他依舊相信驅動自己行為的,並非那些動機。另一種情況是,他可能使用某個概念,但此概念在邏輯上卻隱含著不是真正有意識想表達的另一層意義。甚至,我們會發現概念提出者或許打算藉由建構某些意識形態來調和自身的心理衝突,或為掩飾無意識壓抑的想法,而試圖合理化與此想法悖反的理念。為了理解『無意識』在個人心理運作的模式,我們必須合理懷疑所有的說法,不能僅以表面意義來看待。」
「現代自由的另一個面相是,它為個人帶來孤獨與無力感,這個面相和個人的獨立觀一樣根植於新教思想。因為本書主要論述自由所帶來的負擔與危險,所以下列分析將刻意著墨於路德與喀爾文理論中所造就的自由的負面樣貌——他們都強調人類心中原始的惡性與無權力感。」
「『我們可以有信心地認為,人類在某種程度上的確擁有「自由意志」,但並非在面對比人類更高的地位者時,而是在面對較低地位者的時候……。在神的面前,人類是沒有自由意志的,頂多只能成為俘虜、奴隸或僕人。人類或者服從上帝的旨意,或者服從撒旦的旨意。』」

把信教講得像DS
「人類是上帝手中軟弱的工具,而且具有邪惡本質;人類唯一的任務就是服從神;上帝能透過人類無法理解的正義來拯救人類。」
古人有自己的言情小說
「雖然有許多理性懷疑,最終都得到了理性解答,不過非理性懷疑卻從未消失。只要人類尚未從消極自由演進到積極自由,非理性懷疑就永遠不會消失。現代社會試圖透過各種方式壓抑它,例如不由自主地不斷奮鬥、追求永無止境的知識,以獲得確定感,或是順從於自認能提供確定感的領導者等,不過這些方式都只能讓人不去意識到這份懷疑感。只要人無法克服孤立處境,只要人無法滿足真正的人性需求,才整個世界中找到定位,那麼這份懷疑感覺永遠不會消失。」
「接受自身的不重要、極力自謙自卑、放棄個人意志,並譴責個體權力,這樣就能為上帝所接受。路德描述人與上帝的關係是一種徹底的順從。他認為,如果你完全順從,接受自身的不重要,那麼全能的上帝就有可能愛你並拯救你。如果你能藉由徹底抹除自我,從而擺脫個體的缺陷與疑惑,就可以免於一無是處的感覺,並參與上帝的榮耀。因此,雖然路德意圖使人脫離教會的控制,但實際上卻又使人們屈從與更為專橫的上帝權威——後者堅持人必須完全屈從,抹消自我,才能獲得最終的救贖。路德所謂的『信仰』是以投降為條件,以此被愛,這個觀念與個人對國家及領導者的徹底服從,有著許多相似之處。」
東亞親子(?
「喀爾文宣揚個人不應自覺是自己的主人。『我們不屬於自己。因此,我們的理性與意志都不應主宰我們的思慮與行為。我們並不屬於自己,因此我們不應滿足身體需求、追尋有利自身的事物為人生的目標。我們並不屬於自己,因此讓我們盡最大的可能忘卻自身,以及所擁有的任何事物。相反地,我們是屬於上帝的。因此讓我們為祂而生、為祂而死。因為,如果人依順自身的意願行事,將做出對人類最具毀滅性的禍行。個人獲得救贖的唯一可能,就是不依自身能力去認識及欲求任何事物,讓走在我們前方的上帝給予我們指引。』」

香耶
「喀爾文主義這項重視美德生活的特徵,具有獨特的心理意涵。喀爾文主義強調人必須不斷努力,持續依上帝指示生活,永不懈怠。這項教義看似與上述教義(個人努力完成無助於獲得救贖)互相抵觸;保持宿命態度不做任何努力,似乎才是更合理的反應。然而,某些心理因素顯示事實並非如此。焦慮、無力與微不足感,尤其是對死後世界的疑惑,是每個人都難以承受的心理狀態,被這些恐懼感襲擊的人幾乎無法放鬆心情享受生命,或對未知顯得漠不關心。因此,有一種方式可以讓人逃避這種難以承受的不確定感及微不足道感。這個方法後來成為喀爾文主義的顯著特徵:進行熱烈的活動,以及努力做事。這類行動帶有一種強迫症的特質:為了克服疑惑與無力感,而必須展現相當的活動力。這樣的努力與活動力並非來自內在的力量與自信,而是對焦慮感的拼死逃避。」
😚
「除了將敵意與嫉妒等情緒投射在上帝身上,以及用道德義憤的方式間接表達之外,還有另一種抒發敵意的方式,就是將敵意轉而針對自己。我們已經看到路德和喀爾文有多熱切強調人類的軟弱,教導人們要將自我謙抑與自我貶抑作為德性的基礎。當然,當他們這麼做時,他們有意識的想法只是極端的謙遜,但對任何熟悉自我指責與自我謙抑心理機制的人來說,這種『謙遜』無疑根植於猛烈的憎恨。 基於某種原因,這些恨意受到阻礙,結果便轉向自身。為了完整理解該現象,我們必須先認識到『針對他人』與『針對自己』這兩種態度不僅不會矛盾,原則上還會相互伴隨出現。人通常會察覺自己對他人的敵意,並且可以明白表達,但是通常不會意識到針對自己的敵意(除了某些病態的情況之外),因此這種敵意會以間接且被合理化的方式表現出來。」
「一種是個人會積極強調自身的邪惡與微不足道,另一種則將敵意偽裝為良心或義務。的確,就像世界上極有可能存在著與自我厭惡完全無關的謙遜,因此也可能存在著並未來自敵意的良心與責任感。真正的良心是健全人格的一環,順從良心的要求,就是肯定整體的自我。然而從宗教改革時期直到今日社會,我們在宗教或世俗中看到廣泛存在於現代生活中的『責任感』,其實都帶著敵視自我的強烈色彩。……現代所謂謙遜與責任感所根植的那份敵意,也解釋了一個原本令人難以理解的矛盾:這種謙恭伴隨著對他人的輕蔑與自以為是的偽善,取代了愛與慈悲。在真正的謙遜與責任感之下,是不會對同胞產生蔑視的;然而自謙與自我否定的『良心』只是敵意的一面,另一面則是對他人的輕蔑與憎恨。」
好嘛我就討厭世界討厭所有人也討厭我自己 (難怪性癖這麼爛
「新教教義回應了那些恐懼、無根、孤立、被迫改變以適應新世界等人性的需求。經濟與社會的變革引發了新的個性結構,宗教教條則加強了這些個性結構,而這樣的個性結構最後也會回過頭來,成為形塑未來社會與經濟發展的因素。有許多特質根植於這樣的性格結構之中:工作的驅迫力、極度節儉、願意將生命作為滿足權力目的的工具、禁欲,以及強迫性的責任感等,這些都是資本主義社會重要的生產力,若欠缺這些特質,便無法發展出現代社會與經濟成就。」
「在中世紀社會體系中,資本是人類的奴僕,但到了現代社會,資本卻成為人類的主宰。在中世紀社會的經濟活動,只是達成人類目標的工具,真正的目標是人類生命本身,或者依據天主教教會所理解的——是靈魂救贖。經濟活動是必要的,即便是富有者也能符應上帝的目標,但一切外在活動只有能夠增進生命目標時,才顯得有其意義與尊嚴。將經濟活動與追求獲利視為目的本身,這對中世紀時期的學者來說是完全不理性的,正如現代思想家認為如果不這樣想才是不理性的。」
「某人在特定對象的愛,是他心中『本來就持續存在的愛』的現實化與集中化展現,並非如浪漫愛情故事所說的:人在世界上能愛的只有那一個人,找到那個人是一生中的莫大機緣,而這份愛會讓他撤回對其他人的愛。」
「『自私』正是根植於對自我缺乏正面情感。不喜歡自己、不讚許自己的人,對自我經常焦慮不安,他欠缺那種必須真正喜歡和肯定自己才能存在的內在安全感。正因為他欠缺最基本的安全與滿足,所以他必須掛念自己,貪心地為自己取得一切。」
「…… 自戀就像自私一樣,基本上是一種缺乏自愛而做出的過度補償。」
「現代人的自私是一種因為真實自我嚴重挫敗而產生的貪婪,他的目標是社會性自我。現代人雖然看似以極端維護自己為特色,其實他的自我已經被削弱,化為整個真實自我中的碎片——知能與意志力——而排除整體人格中的其他部分。」
「人不僅販賣商品,也販賣自己,並且自覺是一項商品。體力勞動者出賣體力;商人、醫師與神職人員販賣『人格』。現代人如果想出售商品或服務,便必須具備某種特殊的『人格』——這種人格應該是討人喜歡的。……就像任何一種商品,是市場決定的這些人格特質的價值,甚至決定了這些人的存在價值。如果某人所提供的特質欠缺利用價值,那麼這個人就沒有價值可言,就像一個賣不出去的商品,雖然可能有使用價值,卻仍然一文不值。如此一來,所謂自信與自我感,只是反應他人對我所報持看法的指標。個人無法在不計聲望與市場成就的前提下肯定自己的價值。如果他受人歡迎,他就是個重要人物;如果他不受歡迎,他就無足輕重。個人的自尊依賴於『人格』成就,這就是為什麼現代人會對聲望人緣這麼重視的原因。」
「有些因素能幫助個人克服內心強烈的不安全感。首先,他因為擁有財產而得到支撐。『他』這個人和他所擁有的財產具有不可分割的關係。人的衣著和房子就好像他的身體一樣,都是自我的一部分。個人越不覺得自己是個重要人物,就越需要擁有財物。」
「支撐自我的另兩項因素是社會威望與權力,這兩個因素都部分來自於個人所擁有的財產,部分導因於個人在競爭領域中所得到的成就。他人的讚賞家送加上他們的權力,都讓財產對個人的支持力更為鞏固,撐起缺乏安全感的自我。」
漏電螞蝗☀️
5 months ago @Edit 5 months ago
「對於那些沒有財產也沒有社會威望的人來說,家庭成為個人威望的來源。在家庭裡,個人有可能自覺像個『重要人物』。妻子與兒女都服從他,他是舞台的中心,將這個角色視為天生的權利。他在社會中可能毫不起眼,在家裡卻是個國王。」
↑好男性中心喔 (幹嘛你以為書是寫給你看的喔想得美
「一個人所謂的『正常』或『健康』可以用兩種方式來定義。第一,從社會功能的觀點來看,一個人可以被視為正常或健康,表示他有能力去滿足社會賦予他的既定角色。更具體地說,這代表他能以社會普遍認同的方式完成工作,而且能參與社會的繁衍,亦即維持正常的家庭運作。第二種方式是從個人觀點來看,所謂的健康和正常,代表個人能有所成長,並獲得幸福的理想狀態。」
「我們如果區分『正常』與『神經質』這兩種概念,將會得到以下結論:從個人價值的角度來看,適應方面還算正常的人比神經過敏的人來得不健康,他為了適應良好,往往得付出放棄自我的代價,以符合別人的期待,結果喪失了真正的個體性與自發性。另一方面,神經質的人應該被視為不願意在『捍衛自我』的戰場上完全投降的人。的確,這些人未能成功拯救獨特的自我,未能有效表達自我,反而透過神經症狀和退縮於幻想的生活來尋求拯救的可能。然而,就個人價值來說,他不像那些完全喪失個性的正常人殘廢得那麼厲害。」
代一下。
「在受虐傾向中,最常見的表現形式是自卑感、無力感與微不足道感。有這類情緒的人,他們一方面有意識地抱怨這些感受,希望加以擺脫,但某種無意識的力量卻驅使他們自覺卑微與不重要。他們內心的負面感遠大於對自己缺點或弱點的真實認知。 他們傾向於貶損自己,使自己軟弱,而且不願意掌握任何事情,習慣高度依賴外在如別人或大自然的力量。他們無法肯定自己,也不敢做自己想做的事,反而屈從於各種真正或被聲稱的命令。他們往往無法體驗『我要』和『我是』的感覺。對他們來說,人生是具有壓倒性強大力量的東西,是他們無法控制或主宰的。」
「我們發現有三種施虐傾向會緊密交織在一起。一是意圖使他人依賴自己,並對他人享有絕對且無限制的權力,就好像他人只是個工具,如同『陶藝家手中的泥土』。另一種傾向是,不只有絕對掌控別人的衝動,還要剝削、利用、偷取他們的一切,將他們開膛剖肚,極盡所能榨取每一分每一毫,這種慾望的對象可以是有形的東西,也可以是無形的東西(如情感或知識等)。第三種施虐傾向是使他人受苦,或想看到他人受苦(包括身體和心靈上),這種行為往往意欲積極的傷害、羞辱他人、使他人羞愧,或使他人處於尷尬與屈辱的情境中。」
我對推角ry
「事實上,施虐者極為需要他所宰制的對象,因為他的力量感完全來自於他能掌控某個對象……。舉例來說,一個男人可能對妻子非常殘暴,而且一再告誡她,她隨時可以離開,他求之不得。通常妻子在壓力下根本不敢離開,因此兩人會一直相信男人說的話是真的。但有一天,當妻子鼓起勇氣宣告離開,可以想見男人會開始感到絕望、挫敗,並且哀求她不要離開。他會悲訴不能失去她,並宣稱他有多愛她云云。 通常妻子會因為習慣性地不敢肯定自我,很可能就相信他所言為真,而改變當初的決定,選擇繼續留在他身邊。至此,虐待行為再次上演。他會固態復萌,某天她再度無法忍受而意欲出走。他故計重施,然後她再次留下……。這樣的情節持續上演。」
人要看虐文何必真的看虐文
「當他宣稱失去她就活不下去時,他所說的都是真的,當然不能完全照字面來解釋。這裡所謂的『失去』,是指失去一個可以任他擺佈的無助工具,因此,所謂的『愛』似乎只在關係可能瀕臨瓦解時才會出現。」
「而在其他例子裡,施虐傾向者的確明確地『愛』著那些他自覺可以支配的對象,不論對象是妻小、助手、服務生,甚至是路邊的乞丐,他都存在著『愛』的感受,甚至感激之情。他或許會覺得是因為他實在太愛對方,所以才會想控制對方。然而真實的情況是,他愛著他們是因為支配了他們。
「不同形式的受虐傾向都有著同樣的目的:為了擺脫個人的自我,為了去除自我;換句話說,為了消除自由所帶來的重擔。
「理性行為的後果符合於該行為的動機,人採取行動是為了達到某種特定後果。而在神經官能症的欲求中,驅動行為的衝動在本質上具有消極、負面的特徵:為了逃避難以承受的處境,神經官能症的欲求朝向假設能解決問題的途徑,而事實上,這些行為無法達到預期的目的,行為人想逃離痛苦感受的心理太過強烈,導致他無法選擇真正能解決問題的方法,只能選擇假設可以解決問題的方法。」
「處置、羞辱與奴役等行為,都是達到目的的手段,而最基進的目的,就是使他人受苦。因為對一個人最大的權力,就是可以對他施加痛苦,逼迫他經歷苦痛卻無法自衛。施虐行為驅力的本質,正是對他人(或其他有生命的物體)進行完全的宰制。」
漏電螞蝗☀️
4 months ago @Edit 4 months ago
好嘛我就不愛任何二次元或三次元人形存在 (沒有說喜愛動物的意思
「『權力』一詞具有兩重意義。一是對某人擁有支配的能力;另一種則是擁有做某件事的能耐和影響力。後者與支配無關,純粹代表能力方面的掌握。……。因此,權威可以指支配行為或是本身能力的其中之一。這兩種特質不僅意義不同,還會互相排斥。當我們說到性行為領域和人類各種潛能時,『無能』往往導致個人產生想支配他人的施虐傾向;相反地,一個人如果有能力,也就是說,他能以自我的自由與健全作為基礎來實現潛能時,他並不需要去支配別人,也不會強烈渴望得到權力。在權力的兩種意義中,『支配』意義下的權力是『能力』的反面,就好像性虐待是性愛行為的反面。」
「施虐式性格往往藉由支配他人來強化微小的自我,而毀滅式性格增強自我的方式,則在於消滅所有的外在威脅。」
「人們身上毀滅性傾向的程度,會與他在發展人生時所遭受到的限制程度成正比。這樣的說法並不專指個人在哪一項特定的本能慾望上所遭遇到的挫折,而指涉及整體生命發展中所承受的挫敗,以及個人發展於表現感官、情感與自信能力時,自發性上所受到的阻礙。」
「毀滅性是無法實踐自我生命的後果。」
「簡單來說,個人不再當他自己,他完全採取了文化模式所提供給他的人格類型,因此變得跟其他人一模一樣,也變得完全符合他人的期待。『自我』與外界的差異消失了,個人對自身孤獨與無力的恐懼也因此隨之消散。這種機制就像某些動物身上的保護色,牠們看起來與周遭環境極為相似,使我們幾乎無法在環境中認出它們。個人放棄獨特的自我,變成某種無自主性的東西,與圍繞在身邊的其他數百萬個機械人一模一樣,就再也不會感到孤獨與焦慮。」
「在以上對『擬似思考』的所有敘述中,關鍵點在於某想法是否真是自己思考的結果,亦即是否來自行為人本身的心理活動,而不在於該想法的內容是否正確。就像先前提到漁夫預報氣象的例子,漁夫『自己的』想法有可能是錯的,而觀光客單純複述的權威想法卻可能是正確的。再者,擬似思考也有可能是完全拿理性與邏輯的,其擬似性質並不一定會以非邏輯的方式呈現。關於這點,我們可以探究所謂的『合理化說辭』,有些行動或感覺雖然實際上由非理性且主觀的因素所決定,卻往往看似有著理性和現實的理由。合理化說法往往看起來合乎邏輯又很有道理,其不合理之處僅在於,那類說辭雖然被個人認定為造成了某項行為的發生,但事實上,那並非個人行為的真正動機。」
「個人積極思考所得出的想法總是新鮮又有創意;這裡所謂的創意,不一定指別人在此之前從未想到過,而是思考者確實使用了他自身的思考能力,來發現外在和自己內心的新東西。而合理化說辭則在本質上欠缺這樣的發現和揭露,它的作用只是為了鞏固個人心中存在的情緒性偏見罷了。合理化說辭無法洞察真實的世界,只能在事後試圖調和個人願望與既存事實之間的落差。」
「另外,個人的『意志』也和想法與感受會發生的擬似情況一樣。大多數人相信只要自己不是被外在的權威公然強迫行事,他的決定就是自己做的決定,如果他想要某樣東西,就確實是他自己想要。但是,這是我們對自己最嚴重的錯覺之一。我們的許多決定其實不屬於我們自己,而來自外界的提示。我們說服自己:做決定的是我們自己,事實上,我們只是害怕孤獨,或是因為生活、自由與舒適方面受到直接的威脅,而努力符合別人的期望罷了。」
「……個人完全沉浸在他相信被期待扮演的角色之中,對許多人來說(甚至是絕大多數人),虛擬自我完全扼殺了原始自我。有時候在夢境、幻想或酒醉時,個人所擁有的真實自我會短暫地出現,這些想法與感受可能已經好多年沒出現在腦海裡了。它們通常是負面想法或感受,個人必須加以壓抑,否則會因此害怕或羞愧。然而,有些時候這類想法或感受也可能正是個人內心最美好的東西,但他也必須壓抑他們,才不會被嘲笑或遭受攻擊。」
「自我的喪失以及被虛擬自我所取代的狀況,都使個人陷入強烈的不安全感之中。個人會感到疑惑,因為他的自我在本質上只是反映出他人的期待,他幾乎失去了自我認同。為了克服因喪失自我認同而產生的焦慮 ,個人不得不順服,藉由持續尋求他人的認同與贊同 來重建對自我的認同。雖然他不知道自己是誰,但是至少別人會知道他是誰。那麼,只要他完全依照他人的期待行事,只要聽他們的,他也就能知道自己是誰。」
很好吃欸
漏電螞蝗☀️
4 months ago @Edit 4 months ago
(雖然作者完全在談納粹,但感覺套到中共&中國人之間也行得通,唉。)
「低階中產階級的社會性格明顯相異於工人階級、高階中產階級、貴族與上層階級。事實上,自古以來,他們的確存在某些特有的心理性質:愛強憎弱、目光狹隘、對他人有敵意、 在情感與金錢上都節儉克制,主要信奉禁慾主義等。他們的人生觀很狹隘,不但懷疑並且討厭惡陌生人,對熟識的人感到好奇又嫉妒,卻把嫉妒感合理化為道德上的憤慨。他們的整個人生(無論經濟或心理上),都立基於一種匱乏。」

oO(救命)
「擁有表達思想的權力這件事,只有當我們擁有真正屬於自己的思想時,才具有意義;只有當我們內在的心理狀態使我們能建立自身特有的個體性時,『掙脫外在權威的個人自由』才能帶來長遠的實質性利益。」
「在將某些感受予以禁忌化的過程中,現代精神病學扮演著不甚明確的角色。一方面,現代精神病學中最偉大的代表人物佛洛伊德,突破了傳統上將人類心智理解為理性且具目的性的說法,成功開啟一條容許探索人類激情深淵的途徑。但另一方面,藉著佛洛伊德的成就而發展得更加完備的精神病學,卻成為操控人格趨向的工具。許多精神病學家與精神分析學家描繪出一種永遠不會過度悲傷、過度生氣或過度興奮的『正常』人格圖像。他們使用『幼稚』或『神經質』等詞彙,來譴責不符合傳統模式中『正常』個體所應具有的人格特性或人格類型。上述這些論述的影響,比傳統而直率的批判形式更具危險性。在早期,個人至少能知道是哪些人或哪些教條對他作出批判,並且能夠予以回擊。但是,誰能對『科學』進行反擊?」
「另一種癱瘓個人的批判性思考能力的方式,就是毀滅個人對外在世界的結構化印象。我們如果不從整體結構的角度去看待各種事實,那麼這些事實就會喪失具體特質,只留下抽象和量化的意義;最後,每一項事實只是另一項事實而已。重要的只是我們『究竟知道了多少個事實』而已。」
「因為上述現象,我們不再在乎我們接收到的東西,我們不再興奮,我們的情緒與批判能力受到阻礙,最終讓我們對世界上所發生的事物變得缺乏熱情與漠不關心。在『自由』的名義下,人生失去了一切結構;它是由許多細小的片段所組成,片段之間毫無關聯,完全沒有整體意識。」
「個人一旦變成自動化機械人,儘管在生理上依舊存活,但心理上已然等同死亡。」

我有戀屍癖
「現代人渴望獲得豐富的人生,但身為機械人,他無法以自發性的活動去體驗生命,只好透過間接的方式感受生命中的興奮與激情,例如酗酒、競技性運動,甚至將電視螢幕裡的虛構角色當作體驗生命的代理人。」

oO(好嗆)
「我們時代的文化與政治危機,並非是由過度嚴重的個人主義所造成,而導因於我們所以為的自由主義只是一個空殼。『自由』若要獲得最終的勝利,前提在於民主體制必須發展成以個人成長與幸福為目標的社會。個人的生命意義不再需要所謂的『成功』或其他東西來背書,個人也不再需要屈從於國家或經濟體制等外在力量,或受其操控。最後,個人所擁有的良心與理想,不再只是外在要求的內化,而是為了能夠真正表現自身的獨特目標。」

太難ㄌㄅ……
「如果要檢視『社會性格』在社會活動中的功能,我們必須從社會性格對個人所造成的影響著手:個人為了適應社會情境必須發展出某些特性,使自己欲求著他所必須進行的那些事情。如果絕大多數人共有的性格(意即社會性格)皆良好的適應於在社會中所必須執行的客觀任務,那麼人們的行動力將能被導引成社會運作所需要的生產力量。」
「換句話說,社會性格內化了外在需求,從而利用人類的行動力,來從事特定經濟和社會制度的任務。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