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角萊莉,在第一集的時候是學習如何接受自己有不同情緒,而在第二集裡面他要學習的是如何不讓情緒控制她。
現在萊莉正式接觸到了青春期,這個時期剛好也處於艾瑞克森的青少年期,可以發現對於這個時期對萊莉來說家人的佔比是比較小的,她更多在意的是同儕的目光以及自我的認同(看看劇中出現的友情島有多大,家人島有多小),所以當萊莉在車上得知她的朋友們(也是一直以來奮鬥的戰友)不會跟他一起待在同一個隊伍同一個所學校後,萊莉她崩潰了(但她還是忍到了下車才哭),她開始擔心起了她未來的學校生活,她急迫的想要找出未來學校生活的出路,這也是為甚麼他這麼想要得到偶像的肯定,為甚麼做出了許多自己認為是不好或不是自己會做的事,偷看資料、拋棄好友、比賽中傷人、謊報自己喜歡的樂團,我們現在的角度去看可能會覺得很荒唐或這有必要嗎,但如果萊莉沒有在這個階段獲得滿足,則可能造成她產生迷失、焦慮,最後連自己都不知道自己需要甚麼。
電影裡面提到了一個很有趣的概念,「自我意識」,自我意識是由自身的「信念」組成的,而信念是來自個人一直以來發生過、做過的「記憶」組合而成的,透過自我意識,你清楚的意識到自己是什麼樣的一個人,萊莉在劇中一開始的自我意識是:「我是一個好人」。但從劇情的推進我們可以看到,萊莉的自我意識,其實是樂樂跟其他情緒們一手打造出來的,個人在看到那段的時候有一種起雞皮疙瘩的感覺。情緒們有意的將他們認為不好的記憶隱藏起來,以此來打造「自己認為是好的自我意識」,這是一個很有趣的表現方式
因為每個人或多或少在遇到不喜歡或討厭的事情時會產生類似的防禦機制,將自己不喜歡的記憶抹除掉或是當作沒有這件事,就像樂樂跟其他情緒們做的事一樣,但這樣只是單純的沒有「正視自己所做過的事情」,以此來欺騙自己(我是個好人)的自我意識,所以當最後樂樂他們把全部的記憶都丟進信念系統時,萊莉此時才是真正的正視自己以及自己做過的事,他從自身瞭解到了人的複雜性,自己並非只是一個標籤(我是一個好人)就能代表的,所有發生得事件塑造了我們自身,就像所有的情緒對萊莉(我們)來說都是有其存在的必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