鸚鸚期盼
5 months ago @Edit 5 months ago
Roving WomanPeople say a roving woman
Is likely not to be better than she ought to be
So when I stray there's positively got to be
Someone there to take me home
康妮·康維斯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讓我走吧。讓我去做可以做到的事。不去做辦不到的事······人類社會讓我著迷,讓我充滿了悲傷和快樂;我只是找不到自己在其中的位置。」
-
最近在Spotify上巧遇後反覆在聽的一張專輯。是個寶藏歌手。
鸚鸚期盼
5 months ago @Edit 5 months ago
鸚鸚期盼
5 months ago @Edit 5 months ago
跟Baker去富邦看了Louise Bourgeois。(巧遇我非和母雞!)

看到這句兩人相看,同步說出:
我不這麼認為。-
展覽心得嘛⋯⋯我覺得自己是帶著偏見去的,有一類被我歸類為關於疼痛的創作,女性,身體,我認為自己是懂不了的。我打從一開始就拒絕了她,所以也不好說什麼。比較可以進一步想想的大概是爲什麼我會這麼隔閡,又,既然如此幹嘛還硬要去看。(後者:大概是覺得少了懂得的這個能力好像輸了,或害怕不完整吧)
鸚鸚期盼
5 months ago @Edit 5 months ago
對工作一點點慣習(需要小心地說)以後馬上又進入「然後呢所以我要拿人生怎麼辦」的靈魂拷問。好煩,讓我休息一下不行嗎⋯⋯
真的是巧遇!我也是有點無法同理他對於一些痛苦的執著,但我覺得這種非同溫層(?)的作品也是滿有意思的XD
leafyayaya: 我覺得理智上知道(或我自以為知道?)他在說什麼但就是沒有那麼強烈的感召⋯⋯反而更喜歡那種比較有距離感的作品,像是他的插畫書就蠻可愛的~
日前恰巧有導覽員帶著解說Bourgeois的故事,多少了解藝術家的創作想法(透過創作的自我對話及療程),否則單看作品很難引起共鳴,比較像是在看該人的生平(?)
藝術真的不是清醒的保證
karumichi: 我也覺得好像看到的都是感受、但比較沒有看到他的看法,蠻可惜的~不過聽導覽也是蠻需要腦力的,那天有點動不了腦袋就算了(
TS。ಠ◞ಠ
5 months ago @Edit 5 months ago
我去的時候也聽了導覽,導覽結束的 Q&A 環節有人針對第二展區的作品提出一點見解上的問題,當時導覽員的回答是「富邦在針對這次的策展,希望以一種比較正向積極的態度去面對生命中的創傷經驗,所以在導覽員的培訓方面也有以此作為方針」。
個人感覺這種態度可能也會影響展品的呈現脈絡。
TS。ಠ◞ಠ
5 months ago @Edit 5 months ago
我是覺得二樓展示的別的場館的展覽專書——特別是 TATE 的那本——對於創作者的作品與理念介紹得都更為仔細和切中要點。內容有許多Bourgeois 的作品以及其所呼應的精神分析學者的理論的敘述。
不過以我的偏好來說,就算加深了這層理解,我可能也還是、沒有特別喜歡這種根植於個人創傷的創作。
Ich_kann_nicht_mehr: 啊~確實能感受到這個「處理創傷」的策展方向,不得不說蠻符合時代需求。也是邊看會邊覺得藝術家使用的意象蠻受當時心理學所影響,有種誰都不能獨外於世的感覺;在當時應該是很前衛的,但從現代角度就感覺異常直白
鸚鸚期盼
5 months ago @Edit 5 months ago
Connie Converse的歌真的好Catchy,歌詞也都很有情境、很抓耳朵。請大家務必要聽聽

(再推一次)
前兩天一直在唱Roving Woman,今天則一直忍不住哼唱的是這首吃土的愛之歌:
Empty Pocket Waltz
We've paid the rent
Finally, and we're free to be free
Come now, and waltz The Empty Pocket Waltz with me
到職一個月第一次碰到閒下來的時候

(心靈祥和)
這週閒到開始看illustrator的全工具/全效果介紹(已知用火)我是不是還蠻上進的呢

然後搞懂了勞退是什麼(已知用火again)。
好像又要感冒了
鸚鸚期盼
4 months ago @Edit 4 months ago
三星換成zenfone以後的困擾:手機打字變超慢,而且常常打錯字

Gboard的預測文字超級不實用,自己選字時強烈感受到國文的退化。裝了超注音輸入法,選字好了但觸控不知為何跟手指有個微妙的偏差,超容易按到旁邊的字,標準符號的選取和切換也偏麻煩,怎麼都習慣不了好痛苦⋯我要變成用語音打字的人了嗎()
鸚鸚期盼
4 months ago @Edit 4 months ago
光是打上面這段就好煩躁

(根本被強制登出社群參與)
我從三星換成Google pixel的感想也很類似

換手機後才發現三星對繁中使用者的安卓體驗還是做得滿好的⋯⋯現在有一堆標點符號我都是釘選在剪貼簿然後複製貼上,手機內建鍵盤真的好難用
pairidaeza: 天啊是強制手殘夥伴嗚嗚嗚

ㄗ或許可以試試超注音,它那個觸控偏差說不定是zenfone導致的而非程式本身,只論預測選字的話比Gboard好非常多。不過它沒有剪貼簿喔🙃(有一好沒兩好⋯)
鸚鸚期盼
4 months ago @Edit 4 months ago
(雖然覺得自己不是在一個很好的表達狀態裡但還是想寫)
昨天偶遇的紀錄片小品,30分鐘,很喜歡。是關於美國密蘇里州監獄受刑人參與修復式正義計畫,為寄養兒童做拼布毯子。
The Quilters | Official Trailer | Netflix我喜歡它拍攝的著重點在對製作的投入(而非他們的罪責),是創造的過程,那同時能容許他們擁有個性,但也需要計畫與紀律,能讓人保持平穩和正常。
讓人不禁想為什麼是拼布,為什麼是格子。
鸚鸚期盼
4 months ago @Edit 4 months ago
我覺得可以從那樣的圖像形式中看出的是:社會願意給予罪人機會的最小單位── 一些多餘的碎布(不能再多了)。而格子可以規整地去貼合絕大部分的應用並做出效率最大化的設計:別人給的碎布邊角料,肯定也有很多垂直與平行吧;要跟人協作、共用材料的話,把單位形狀簡單化會更有利於工作室的運作吧。從教學、收納到製作都是。僅從圖案設計的角度來看,格子也給予適度的限制:你的創作是有框架的。那像是天然的規勸,讓人不要想東想西、
想空想縫。它使人回歸工匠的手藝,而非藝術家的自我。但在這個框架下,你是自由的。
(今天關於地球的運動讀書會,聽到美、秩序和數學圖像的關係時,忍不住想到這個格子之美)
鸚鸚期盼
4 months ago @Edit 4 months ago
Instagram紀錄片的官方IG有貼他們的拼布作品,很好看~

這個宇宙爆炸真是有夠可愛的&要去計劃這個圖案並有條理地製作出來,認真想想就超麻煩的耶。
woffymilk: 是真的有被拼布的幾何之美給震懾到

也非常喜歡片中受刑人談論原諒與過錯的部分,不多,但每個小片段都是舉重若輕:人要怎麼在認知注定不會被原諒的狀況下,去原諒自己。即使頭髮鬍子都白了,想起母親還是會哭泣。工作室的夥伴因為違反規定而退出,「我們都不完美,只能努力讓自己變好⋯⋯而他或許是需要多幾個步驟才能做得更好。」
(我:😭)
鸚鸚期盼
4 months ago @Edit 4 months ago
鸚鸚期盼
4 months ago @Edit 4 months ago
今年做了培養閱讀習慣的目標,希望至少看12本。圖文書or繪本也可以(至於漫畫嘛,哪些不能算數完全是自由心證),其實不限制文字書的話算是蠻寬鬆的。整理了一下,以目前的進度應該可以超額達標!我好棒

最重要的是真的有感受到樂趣吧。或是在極度焦慮的時候,有因為看書而感到平靜下來。之前有天就嘗試了帶書去咖啡廳但不帶手機出門,是個不錯的體驗,推薦。
年初的時候有整理出了一批希望今年可以看完的書,擺在離床頭最近的櫃子。大部分我都還是想看,但是總是會有「我想先看這個!」的書跑出來。或許我只是想要感覺自己是有選擇的,而不只是在完成功課吧。現在對這樣的狀態比較寬心了,沒有一定要怎樣不可。
鸚鸚期盼
4 months ago @Edit 3 months ago
🔸2025六月為止看完的書:
【文字書】
以貓貓之軀讓宇宙完整
進烤箱的好日子
我的公寓
【圖文書】
我的家住著趕不走的怪物
我的家裡有神明
我跌入的坑中神確實存在(1)
全員玉碎!
毛茸茸
🔸正在看,努力一下應該有機會看完:
原子時間
外出偷馬
創意,從計畫開始
與我平行的時間
如果孤獨死將是大多數人的未來
演劇入門(為了竹青的活動看的,好看!之後會想再找他的藝術立國論來看)
鸚鸚期盼
4 months ago @Edit 4 months ago
🔸已開看/借閱/購買,希望今年看完但隨緣:
Cocoon
東京輓歌
24個比利(其實只剩一點一直拖著)
宮前町九十番地
浮光
入境大廳
鸚鸚期盼
4 months ago @Edit 4 months ago
然後今天一時腦熱跟圖書館預約了四本書,好期待《
自由的蜂鳥》!現在對借書的心態也變成「我就是借來翻翻看」,完全不看也沒關係。但不管怎樣我都會進行一個給書封除膠的動作

是小精靈來著。
鸚鸚期盼
4 months ago @Edit 4 months ago
昨天去看了造山者,在看之前各種一波三折(先去國賓長春結果完售只好改去西門,買了飲料在捷運站破洞流出來,開演前看衣服看到差點遲到),但最後看得很開心,是真的很珍貴的一段歷史。
看完立了一個心願就是:我想去中研院參觀!!順便去新竹玩。
#歡迎揪團
現在沒有要寫心得因為要睡覺了,但推薦各位去看。
好像每年大概十月底附近會舉辦中研院開放日,之前去過一次覺得蠻有趣的,有很多不同研究領域的各種活動
還沒看《造山者》但好好奇鸚看完後想去中研院參觀的關聯喔!因此又更想看這部了。
不知道那邊現在有沒有大轉變,但我2008以前住那附近,覺得沿著四分溪散步或是騎腳踏車滿舒服的~
20110701: 我也有查到!也想說可以趁那時候去,活動超級多感覺要研究一下要看哪些~
敝台北人唯一一次旅行經過新竹的印象是,香山車站好可愛&風真的超大⋯⋯
鸚鸚期盼
4 months ago @Edit 4 months ago
夏天真的好熱好燥喔,靈魂都要中暑了
鸚鸚期盼
4 months ago @Edit 4 months ago
上週久違地去實體書店,發現近年很流行的特殊色覆蓋(把特色如金銀螢光色壓在裝飾性的資訊上,呈現覆蓋但又微透的效果)原來有不用開特色版的平價解法!以下是推測。

這本乍看之下是用金色去壓黑字,其實只是把金色區域的黑字調細而已。這個效果好不好要看金色調得像不像、紙質適不適合呈現假金色。之所以會發現是因爲藍色區域和橘色區域都理當在金色的覆蓋之下,卻有不同的粗細。所以它的印刷順序是黑壓金,而不是金壓黑。反之如果它沒有特意把藍色區域的字做粗,我是不會發現的。
當然也有一種可能是它確實是金色,但順序還是黑壓金(=特殊色是真的、但覆蓋是假的),這樣它可以更好地掌控資訊的清晰度,不用擔心金色覆蓋導致無法閱讀,但這就屬於我看不出來的部分。
這會不會其實是已經是設計印刷界很常見的作法了呢?
我直到現在被稱作平面設計還是會彆扭(寧可被叫美編),雖然已懶得拿下這個我強行給自己套上的等地之差;但有關或無關,最終我對這個身份並沒有歸屬感。沒有和這個領域的他者互動,亦沒有主動的耕耘。(因為沒有主動/互動才沒有歸屬還是相反,不得而知)
然,閉門造車時造出輪子還是令人興奮。有時候我不禁懷疑自己是為了保留這種雀躍感才關的門,但又前所未有地意識到,外頭有無數已被發明的東西可以給我借鑒,不管從自我成長的角度還是從功利效率的角度來看,我好像都該質疑我的輪子。
想要達到一個「向學受教又不至感到自我消失與徒勞&我的輪子很重要不是因為劃時代而是因為它是我的&分別看待創意與手藝」的動態平衡,大概是一點長進吧。
又,設計只是借題發揮而已,設計還真的對我來說沒那麼重要(幹)
但在新公司工作兩個月有感,我沒那麼在乎的東西,意外地對(現在的)我很有幫助。沒有期待就沒有得失心,心靜手就快。
鸚鸚期盼
4 months ago @Edit 4 months ago
午餐時跟同事分享這些怪力亂神podcast,才知道其中一個設計同事有體質,第一次碰到有體質的人!不禁有種「聽了、說了,這些東西就真的就會靠近」的吸引力法則之感。同事的體質通常是以夢的方式呈現,而且體驗上都偏負面,他自己還是會怕的。
但我想記的其實是公司實習生妹妹的夢。
實習生才剛來一週,是大客戶廠商採購部門主管的女兒,在英國唸化學,已拿到美國碩士的offer(我記不清楚但反正聽起來是個超級高材生)目前不確定化學是不是自己的志業,所以趁暑期回台來我們這行銷公司實習看看。總之,是個老闆不得不接下的人手。在他來之前我們都戲稱他為公主,為了他應該坐在誰的旁邊還猜了拳(btw我贏了)。
我不太需要跟他對工作,不知道工作狀況如何,但感覺是個明亮開朗、手腳勤快的妹妹。
鸚鸚期盼
4 months ago @Edit 4 months ago
實習生是個麻瓜。在聽完有體質同事的靈異夢後,他也興匆匆地分享了一個沒有鬼怪但恐怖的夢——他說他從小到大時不時就會作這個夢。(我:你是庫洛魔法使嗎?)
他說從小有在學滑冰,是踩冰刀的那種。(OS:不愧是有錢人家的小孩)有一個特定的動作,要彎起腰把後腿抬高,單腳滑冰,他還拿出照片給我們看。他說他總夢到自己在做這個動作時,後腿一抬,鞋子上的冰刀就瞬間把別人的頭給砍下。他最終不得不一邊哭、一邊抱著那顆人頭,開記者會道歉。他說大概從八歲學滑冰以來就會作這個夢,直到現在。
鸚鸚期盼
4 months ago @Edit 4 months ago
他說得極其開朗,但我們一瞬間都靜默了。「⋯⋯你真的喜歡滑冰嗎?」他說沒有討厭啊~「那你是壓力大時才會作這個夢嗎?」他說對。我後來草率做結:大概就是跟一般人焦慮時會夢到考試一樣吧。
雖然我覺得結論大抵沒錯,但公主的焦慮顯然反應了另一種生活型態,令眾人不知作何反應。
陳為民的yt頻道我偶爾會看,聽他講鬼故事非常帶感,後來跟同事聊後他分享他親友也有特殊體質且分享了一兩個親友的親友親身經歷,好恐怖好好聽。也問了鬼壓床等等的一些事情,但聽完親友的故事還是覺得遇不到的麻瓜真的很幸福跟人不要鐵齒。
karumichi: 帶感這詞好精確,小時候好像沒怎麼聽他的鬼影追追追,但真的是會說故事的人耶。
想想我對鬼故事的牴觸不完全是覺得鬼恐怖,而是覺得很晦氣吧。如果有經歷的人體驗不好,我也會體驗不好,但如果對方輕鬆面對,我也就覺得挺有趣的。(像是廢話一般的心得但就是如此XD)
這週是經前症候很強烈的一週。
整個人被一層強烈的疲憊感給屏蔽了起來,早睡有幫助但很有限。完全沒辦法專心工作,難以跟人交流,下班就逃進綜藝裡不思不想。〈拜託冰箱〉功德無量,好好看。
一直有著搞砸的預感,暗自祈禱不會忙碌起來,因為知道就算有心理準備我也沒辦法做出任何的應對。就是一個強制休眠的狀態。
但果不其然週四就做錯了東西,到今天所有東西都擠成一團。開週會時明明是在討論我做的東西要怎麼修改,我卻一直沒辦法聚焦思緒,好痛苦。直到下午就是做做做,不知道我同樣的話跳針了幾次,做到思緒慢慢變得清明,很明確地感受到一個時段的結束。(我的觀察是經前10天左右會開始PMS,然後大概到了經前3天會慢慢變正常,經期間反而沒有什麼心理狀況)
週四做錯的東西,是一個狀況不佳的我,搭配上一個我一直害怕合作的專案共同造成的結果。我才剛進公司的一週就本能性地察覺到跟他工作會很麻煩,不過直到現在才真正有比較複雜的合作。
他是個活潑的人,很會炒熱氣氛,但沒有界限感。不是禮數上的界線,是情緒上的,而且我覺得他對此沒有意識。他如果覺得急,他的焦慮會滲出來,會發散到空氣中:他的語速會變快,他的怨嘆會變多。有一次他同時催著另外兩個設計趕修改,光是聽他對別人講話我心臟好像被揪著,非常緊張、非常不舒服。是真的物理上的不適。那並不是用字遣詞的問題,不是說了怎樣的話,不是責怪誰太慢,就僅僅是他自身的焦慮外溢。我最終不得不戴耳機來屏蔽他。他讓我清楚地知道:我也沒有界限感。我擋不住他的情緒,在心理防衛上簡直弱雞。
其他設計都知道他時程抓得太緊,也不是很細心,所以在這方面我沒有誤解他。不過不知道他自身的情緒是否也有造成其他人的負擔,我是不堪其擾⋯⋯
至於我們是怎麼搞砸的,跟缺乏界線倒也沒什麼關係。老闆跟客戶談好以後預期A結果,殊不知客戶資料少給+老闆交代我/專案不清楚,所以我得到的是B指示,但因為同時有太多事+狀態不佳,我忘記了B指示而做出了C成品。
但不管是B還是C,對期待A的老闆來說都是錯的,所以他也沒有意識到我把B做成了C——我本來還對此很愧疚的,後來整個需求被翻轉以後就覺得無所謂了。
雖然我覺得應該是老闆在傳達上問題更大一點,但是專案不會好好確認,給我資料的方式也極其隨便,甚至有些地方我覺得根本是我在幫他做企劃⋯⋯。雖然他一副跟我共體時艱的樣子,但,當C被老闆打槍時,我問他所以老闆要的是A還是B,他說「我也不知道哎😮💨」好像我們都是老闆指示不清的受害者,但,你倒是去確認啊???為什麼最後還是我去問的啊???與此同時你就只是在催我重新生個不是C的東西出來而已耶?要是我又回頭做B你怎麼辦啊???
這工作讓我感覺自己的錯經常消融(消融)在別人的錯裡頭,只要最後東西有出來,過程的錯都可以算了。往好處說是我對犯錯的壓力變小了,往壞處說是誰也沒打算改進了⋯⋯

外出偷馬
終於。之後再來看電影。是說這部的影評都太會寫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