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廢]
因為我跟我爸媽的衝突,不單單只是這樣,而是所有大的文化磨合(我不想用衝突,因為並不完全是對立的)的縮影
而這預設了脈絡這個詞的主體不僅僅是想像的民族、地域社會,更應該進一步縮減至個人的層級,這樣才能真正理解在大社會歷史中連貫性與斷裂性
Dalek
5 months ago @Edit 5 months ago
如果我們不把『脈絡』的定義停留在民族、國家、階級這種大塊狀層級,而是下沉到個體語用與倫理認知的層級——那麼歷史的『連貫性』與『斷裂性』就可以被更細緻、更具體地理解。
這是一個主張:
歷史不是只存在於國族時間軸上,而是也存在於語言使用者與其環境互動中——主體的語用困難本身就是歷史張力的折射。
我不選擇哲學,是因為純理論無法回應我作為社會存在者的具體處境——它提供了主體的眼睛,但無法伸出手接觸我所身處的環境;
我不選擇社會學,是因為它著重於社會結構與經驗分布,卻常常忽略了這些經驗對於主體的內在意義與歷史深度。對我而言,環境如果失去了與主體之間的投射關係,就變成了失語的數據與概念。
我所關心的,是人在被投擲到某一處境中的存在狀態(Dasein),也就是個體如何在某個時間點、文化語境、語言秩序中意識到「我在這裡」的那一刻。
而這樣的現象不是超歷史的,而是具體歷史的。因此歷史對我而言不是資料累積或制度演進的描述,而是人如何在語言與時間中構成自身的現象學展現。
這也是我為什麼對歷史有強烈的興趣,並同時可以理解我對制度史的排斥——因為它試圖描述的是系統,而我關心的是此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