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台灣跟中國、韓國、日本的性別不平等的歷史跟社會文化發展不同,很難類比。看研究一定要先看研究者採樣的母體或是訪談的對象是什麼,並且用該國類似的研究做比對,比較也是比案例相似性而非理論相似性,要看的重點在是否有避免立意抽樣太嚴重或資料捏造(比方AI生成資料或是報導者說謊),而不是全部當真或自行想像,資料不足就寫資料不足,不知道就寫不知道
2.謹記理論跟隨案例,就算國籍跟社會文化相同,一定要去看理論提出者當時的時空與社會文化環境,不能直接代入當代社會現象與問題,避免張冠李戴、以古論今。有時作者自己的理論會隨著社會文化變遷或新的重大歷史事件而改變,導致理論吃書,這些在討論的時候都要特別提出來,比方「我指的是某某某晚期的理論,早期的理論可能有瑕疵已被反論」
3.社會相當複雜,一個好理論僅能夠解釋一小部分共同現象,理論的「類化(generalization)」僅為理論層面,不可以拿來類推全體現實層面皆是如此,也要避免過度類化(Overgeneralization)的邏輯謬誤:一位女性被欺負等於所有女人都被欺負、一位女性很可憐等於所有女性都很可憐...etc.
4.一個社會現象通常不會只有一種解釋與理論,研究法或方法論就是在討論「哪個理論比較有解釋力而且可以推翻(可否證性)」,不是把提出的理論都當成對的或是當聖經不可反駁,學術界中不合現實的理論會被忽視但不會被刪除,以保持言論自由跟論述多元。挖有問題且被學術共識要求忽視的瑕疵理論來罵學者或學界怎麼不處裡,只會讓人覺得這種人沒有讀書(不知道已經有忽視問題理論的共識)、不懂參與討論(別人討論時都不聽不信)、無法理解共識硬要鬧(不能接受忽視是一種處理,或是要求超過忽視以外的處理,反而來到了限制言論自由的程度)
5.在甲國發生事情所以有A理論,但不等於乙國一定會發生或狀況相同,這種情境下引用A理論來解釋乙國就會很莫名其妙。把理論等同於案例是倒果為因,同時還有預設「直線性的進步史觀」的問題(相信甲國會發生的事未來乙國一定也會發生,沒想過兩者不一定有共變或時間關係,搞不好乙國早就發生並處理過了,但引用者不知道)
6.歐美國家來的性別研究理論跟該國社會文化是綁定的,就算用詞相同,指涉的意涵還是可能會「質變」。最常見的例子是歐美沒有「儒家」的思想史,所以用泛天主教信仰的「儒教」來理解,而儒家思想跟儒教在亞洲文化圈完全是另一個意思,甚至連儒家的性別議題如何影響生活,亞洲各國也幾乎不一樣,隨便亂套或一口咬定只會爆炸(研究法中的不可共量性incommensurable處理的是這類問題)
7.每個國家引用外國性別研究理論需要本土化,改良成適合該國且有解釋力的理論,所以一個外來理論或是學者大師講得話在本土化之前不能照單全收,而要能夠本土化也要案例或是社會現象,能夠跟原本引用的國家與文化相似,不然很快就被其他更有解釋力的論點或是理論給推翻,或是因為太胡說八道而被忽略,照單全收或是不用本土化的人,會被懷疑根本沒上過研究法或是沒有跑過田野
8.學研究法跟理論是為了讓自身能夠理解自身處境,不是拿來批鬥或逼迫別人讓自己變成加害或霸凌者的工具。面對爭議事件可以義憤填膺,但應該拿來當成分析或研究事情經過的動力、或是成為助人專業的動機,而非找不認識的人發洩情緒或是鼓勵私刑正義,若情緒失控應該更先顧好自己,研究者很多是想要平反案例的不公平,但做研究如果只靠到處抨擊或批判別人是沒辦法完成理論的,更幫不到案主了
[感想]有時候真的體會到學術研究跟自學仔的差異、以及有沒有遇到善良的老師一直提醒有沒有道德問題、有沒有搞錯目標跟狀況......
另外看到許多偏激發言受到中國社群影響,或把中國的社會問題當成台灣的問題來罵台灣人,也是何苦?自己做田野可以直接幫忙需要幫忙的人,何苦網路上罵陌生人?
台灣人真的不需要學中國把批鬥當成「我有在做事」的扭曲文化,而且批鬥到最後也生不出革命來推翻政府,反而是內鬥。台灣學這套也不是在幫助別人,就只是在罵人而已,而且還罵錯人,尷尬
最後是社會運動跟理論有時候跟外太空一樣遠,一些運動打著某某主義跟所作所為沒有關聯也很常見,研究法稱為理論與實務的「靠岸」過程,也就是無論如何都要注意「理論跟隨案例」,理論不能離地面太遠
研究社運或長期的社運團體,就會相當注意有沒有幫到原本的案主、引用的理論有沒有適合、有沒有找對主責單位陳情等等,避免做白工。然後再被沒有參與該社會運動出一張嘴的人嘲笑或辱罵,也是,痾,尷尬
也有噗友指出這些人由來脈絡都不講,就直接把結論或爭議的用語甩到陌生人的臉上,引發不快才會造成誤會。但對於什麼都沒在關注的人而言,這種小圈圈脈絡的用語,拿來對外並想要大家當成常識,只因為對方跟你同性別,就算事後道歉或有好好解釋,也改變不了這實在是滿恐怖的強迫行為。
看到有人認為「學術單位要求理論要有案例佐證就是台灣學術女權理論壟斷話語權」......這跟性別無關,全世界所有科系的學術單位都要提出案例或研究數據或是研究對象,不然研究理論是在研究個濠誵啊
加上「學術界中不合現實的理論會被忽視但不會被刪除,以保持言論自由跟論述多元。」所以就算說不過別人,也不能說別人學術壟斷,因為不會去刪除那些看起來就瞎扯淡的理論(墊背的),你可以哀號自己的理論不受重視,但不能說別人不讓你出頭或不讓你講話喔
而且為什麼要用經濟學的術語「壟斷」來解釋學術理論,這是需要「商業競爭」的東西嗎?社會科學的學術研究跟發表在台灣根本賠錢貨,壟斷是能有什麼經濟上的好處?幫科系賠錢嗎wwwwww(補充:中國學術界發研究財或技轉授權金的競爭很嚴重,各大學花錢衝論文數為了肥水不落外人田所以都不分享研究成果,也許是在說中國學界,但跟台灣還是無關)
退個一萬步,如果你看不爽某個長期壟斷的學閥(這個倒是一直存在),你成立一個更厲害、研究更多人、幫助更多人的學術團體或單位,不就可以取代他了嗎?為什麼不這麼做呢(定期開open book讀書會也好呀)?要揭弊也有夏派事件啊?
有證據有案例才能講話,案例也只能限制在當事人,若腦補其他人也有什麼什麼案例,就變成抹黑跟造謠。所以1.才會直接講研究法也會提醒要查證報導者說謊,或要有其他證據支持,以避免捏造事實
古典社會學才會很辛苦的卡在「類化(generalization)」,思考到底看到的這麼多案例是我的立意抽樣(我只關注有這種狀況的人,但這種狀況的人極為少數),是不是社群迷思(某個小圈圈特有的奇怪現象,圈外沒有)、偶發事件(只出現這一次的意外而且無法重複驗證),還是真的整個社會風氣持續一段時間人們都這樣行動的「社會現象(Social phenomenon)」
然後自學仔跟大一生就會在「類化(generalization)」中卡關超久,不知道很多案例跟理論無法「類化(一般化、概括化)」(因為還沒學到研究法),而是因為很特殊,所以避免大家重蹈覆轍或學習,才寫出來的
也搞錯了古典社會學教系統與結構是半永久的抽象概念分析工具,沒有好好讀懂就當成「這整個社會就是這樣」,不,「社會結構」只是抽象概念的分析工具或研究方法理論,不等於「現實就是這樣」(不同國家的社會結構有許多不同),不等於分析工具只有「社會結構」(還有社會網絡、象徵互動等社會分析研究理論)
當你問「你說的社會結構內容是什麼」的時候,真的很怕他回答你「上層建築跟下層建築」,那就是馬克思主義、共產主義的名詞了
那是建立在工業革命時代後來的社會運動面對「沒有社會階層(級)流動、流動困難」的說法跟論點,後來衍生階級主義。也因為歐美歷史上一戰到二戰時期被拿來當成二分法社會鬥爭的論點,所以社科學術界看到這句就跟看到蟑螂一樣
這種二分法煽動能力就跟「
我大你小,我對你錯」一樣會拿來做為鬥爭的興奮劑,而且往往不提供證據或案例支持,只要要求提供就是上層結構在搞我(學術理論壟斷話語權),欸不是,搞你幹嘛?我怕你沒證據被告好嗎?學術研究法的要求是在救你啊
當然用錯理論也許不是什麼大問題,改過來就好(因為我們會忽視掉);沒有實際跑田野案例也沒問題,理解理論怎麼來的也好。對案例不理解就評論是有點地圖砲(想到之前百合圈炸毛事件),說聲誤會道歉就好,不需要開口閉口就是動物園大遷徙
最終,看到一位尊者本想以拯救天下蒼生為己任,卻對不能暢懷辱罵迷途羔羊而異常憤怒,身為路過的人真的只有一句感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