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我最近想寫的小說會涉及到不同時代的價值觀差異,所以我去查了一些16世紀歐洲的背景,大概是莎士比亞活躍的那個年代。結果我發現一件很有趣的事:我們現在看《羅密歐與茱麗葉》的方式,跟當時的人根本不一樣。
現代人常常會把它當作是一部歌頌愛情、浪漫到極致的悲劇,就像兩個戀人被命運拆散一樣。但其實這種浪漫主義的解讀,是19世紀才開始流行起來的。在莎士比亞那個年代,觀眾的價值觀很不一樣。如果站在當時的角度來看,羅密歐跟茱麗葉這兩個角色的行為,可能會讓觀眾感到震驚,甚至覺得這兩個小孩太不懂事了。
名無乚
5 months ago @Edit 5 months ago
以茱麗葉來說,她在劇裡只有13歲。雖然法律上當時女生12歲、男生14歲就可以結婚沒錯,但那是法定的最低門檻,真的會在這麼小的年紀結婚的人其實很少。大部分人還是二十歲左右才結婚。所以莎士比亞把茱麗葉設定成13歲,其實是故意讓她看起來很年輕、很衝動,讓觀眾意識到他們兩個做的決定是多麼倉促。
更重要的是,他們是偷偷結婚、私奔、違背父母跟家族的意願。在那個時代,家族和宗教是整個社會秩序的核心,自己決定婚姻這件事,其實是很叛逆,對社會來說是嚴重採線的行為。當時的觀眾可能會覺得:「這兩個年輕人是被荷爾蒙沖昏頭吧?」但又因為他們的感情那麼真實,所以還是會被感動。那種矛盾的情緒,其實是莎士比亞厲害的地方。
名無乚
5 months ago @Edit 5 months ago
我後來想一想,這種觀眾的價值觀被衝擊的情緒,其實有點像我們現在看《School Days》的時候。一開始你可能只是當成一個三角戀愛故事在看,後來劇情發展到極端的時候,你心裡的道德感突然被打開了,開始認真思考:「欸這樣好嗎?」「他怎麼可以這樣做?」這就是我說的「道德開關」被打開的時候。
平常我們在看故事的時候,會進入一種像「辦家家酒」的心情,我們知道這不是真的世界,就可以暫時放下現實的倫理、邏輯、甚至科學常識,進入那個虛構的劇情裡面。但像《School Days》這種作品,就是會突然讓你收不回來,讓你真的去思考角色的選擇,甚至會對角色感到厭惡、同情或是困惑。《羅密歐與茱麗葉》在當時,搞不好也是類似這種衝擊。
莎士比亞的劇本有很多這種東西。他很會走在觀眾能接受的邊界上,像是他早期寫的《泰特斯·安德洛尼克斯》,血腥程度真的不輸《奪魂鋸》。裡面有角色被強暴、割舌頭、斷手、殺人、做成肉餅餵給對方的媽媽吃,最後還殺了自己女兒,只為了保全名譽。這種劇情就算放到今天也還是非常極端,當時劇場界其實有不少這類的暴力劇、復仇劇,觀眾也很愛看。
不過莎士比亞會紅起來,不只是因為他敢寫這些東西,而是他在這些極端的情節裡,還保留了讓人能同理角色的部分。他寫的角色,不是那種純粹為了衝突而衝突的工具人,而是你會覺得「啊我懂他為什麼會這樣做」,就算你不一定認同。
這就很像我們看《小丑》的時候,明明知道亞瑟後來做的事情是錯的,但過程中你會理解他是怎麼一步步被逼到那裡的。你會產生一種同情,但同時也會不安,因為你在某些瞬間好像也替他拍手。這種情緒的掙扎,其實也是莎士比亞很多劇作的核心。
所以如果回過頭來看,《羅密歐與茱麗葉》之所以經典,不是因為它是一部單純歌頌愛情的作品,而是它讓觀眾在價值觀與情感之間拉扯。你無法完全支持,也無法完全否定。你會覺得他們年輕衝動,但又會被那份真誠的感情打動。而這種讓人掙扎的情緒,才是讓這齣劇跨越幾百年還不會退燒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