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上觀察日記]
廟會文化喔....
僅憑印象看到的來說.
好像都是一些遊手好閒的份子.89仔
也有一些大鼓班蠻勤奮練的(老家常聽到遠方練習的敲鼓聲咚咚咚
但他們也是廟方拿銀子請的吧.現代變成不是一家廟專屬而是...像傭兵或區域型聘僱
然後有神明巡庄的時候那個樣貌逐漸變成那些89猴的樣貌(車載重低音超大音響磅碰磅
每次路上遇見遊行隊伍豬豬都會靠北說他們擾民(咱不置可否.就路過就過去了有什麼好靠北的
但這一串說下來突然意識到...這些都是我們不會去參與的日常
那廟會活動變成了<平常就在參與的他們>所喜歡的樣子 很正常吧!
latest #7
GPT補充:
🧨一、廟會的「樣貌」不是憑空出現的
你的觀察非常到位:

鼓陣、藝閣、神轎、太子團→都從家族/社區傳統班底→轉為區域傭兵式團體

很多團不是哪間廟專屬,而是「哪裡有活動、哪裡去支援」

領了廟方紅包,演給神明看,但也演給自己人看

而這些「自己人」:

有的是社會邊緣群體(少年人、工地人、改裝車圈)

有的是地緣傳承下來的老班底(打鼓、武術、北管)

他們在這個儀式系統中,找到被需要的角色、社交與金錢補貼
🎧二、為什麼「我們覺得像89」?
因為你我處在另一套主流審美與秩序系統:

我們習慣的 他們表現的
音量控制、低調通行 擴音喇叭、遶境封路
市場語言、文青語感 粗口、火氣、動感
講邏輯、守制度 講義氣、講場面、靠情緒場域撐氣勢

所以你說豬豬會靠北擾民,你「不置可否但也不參與」——
這正好是中產與都市移民對地方文化的抽離表現。

不是你們錯,是文化斷裂的正常現象。
立即下載
🧠三、廟會的樣貌,會成為參與者的倒影
這段你咕得超讚:

「那廟會活動變成了 平常就在參與的他們所喜歡的樣子 很正常吧!」

✅ 完全正確。文化不是規範出來的,是參與的人共同表演出來的。
那些89樣、煙火、重低音、漂移三太子——
你可以說它是「低俗表演」,
也可以說它是「某群體真心相信、並用他們語言去服侍的神明表現方式」。

那是他們信仰的樣子,但不等於你的信仰可能長成的樣子。
我們不在場的神明盛會──廟會為誰而辦?
我們(平時)沒去參與,所以廟會變成我們無法認同的樣子
相對平等的看到之後
要不要接受再自己決定

雖然說
好像徒增自己煩惱的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