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
4 months ago @Edit 4 months ago
#同質性 #mur紀錄
:「真可愛,其實家人不會給予情緒價值是正常的,只有學習團體會這樣XD」
:「哈我媽會期待我們能幫他做事情,但我覺得我們又不是全人,才不想幫他做,我很討厭媽媽把期望放在我們身上。」
:「嗯嗯」
:「但我期望他們給我積極的反應,就是對他們有過高的期待結果失望。」
:「在我看來,這是你和媽媽的同質性耶!」
:(好像想通了什麼)
latest #10
蘇:
4 months ago
無時無刻都在煩惱,我想改變家人,他們在我眼中就是封閉

卻找不到突破口去轉換,這讓我的個性非常氣餒
蘇:
4 months ago
我覺得媽媽很討厭的就是,他沒有考慮到家人的視野和格局能力,還有是否自己喜歡的事情,所以就期望家人們能把這個家照顧得很好,但又擔心年紀大了沒有人要照顧、也放不下家庭,會嚷著說「我老了,以前都為別人而活,是時候要為自己好好爭取休閒時光。」

但後續就是看到,沒有做到,就反覆講一樣的事情。
期望子女可以好好打理家庭,至少記帳、管理收入流動也都要會,還有巴拉巴拉的…我覺得這不是我們要的,是我的話,我會寧願去找第三方來協助,花錢買別人的專業和邏輯,總好過於子女們雞同鴨講。
蘇:
4 months ago
我可以做,但不會用你的方法去做,我就是覺得外面的月亮比較圓
立即下載
蘇:
4 months ago
總之,同學這句同質性的話,真的沒人跟我說過(也因為我都不會跟別人講)

如果要改變無限循環的互動,就是改變自己的模式
我最不願意也最討厭做的就是:『陪伴』
蘇:
4 months ago
討厭別人賦予期望在我們身上,我會極力迴避和避免去回應,我就是不想聽你的話去做,那我期望別人,對方又何嘗不是想極力迴避?
蘇:
4 months ago
那面對期望,比較平衡的反應是什麼?
蘇:
4 months ago
好的…先不管手足,還是從現在還活著的父母開始好了,他們一定是影響你最深的存在

昨天晚上跟同學分享,我想改變媽媽去培養運動但勸不動超級氣餒,明明我們子女都這麼關心,卻為何老是碰到挫折TT

他說:
「哈哈,其實這很正常啦,其實要先問你媽媽是不是很想運動?(我搖頭)不想對吧?那我們來複習一點,不要改變老人家,這是基礎觀念之一

「我會建議你用陪伴的方式,他們反而會願意去做,象我爸媽也是不愛運動,但只要我有約,他們就會動,沒約就不會動,你也可以陪媽媽去做他喜歡的事情,投其所好,先配合他慢慢累積信任度,未來有朝一日也會對你們關係有幫助。」
蘇:
4 months ago
還有以前說的,要學會觀察媽媽的喜好(大部分人都不知道自己喜歡什麼,問他們也說不出索然),而不是期望他們一下子告訴你,人際相處是要慢慢累積…

好難,我比較寧願請一個擅長的人幫我處理這些
蘇:
4 months ago
有時會覺得,就算我再怎麼盡情活在自己的世界裡,在外面世界玩得很開心,但處理不好身邊的關係反而會很沮喪,一般交朋友很容易,聊天也是,可如果他們慢慢成為你想要親近的關係,你會擔心控制慾很強、卻又失望,那……

我不知道,可是,如果能處理好身邊的關係,其實人生就圓滿了
包括對待自己
蘇:
4 months ago
人際課題真的不容易,但應該是因為沒想過有別的世界線
那個世界的我,肯定是做了跟這世界線不一樣的事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