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祐✨小蕨草
4 months ago @Edit 4 months ago
#閱讀 #語錄
同記錄下來的影像相比,記憶從來不是對事件的準確反映,它一直在對記錄下的事件進行新的、有所修訂的解讀。在再次解讀的過程中,「錨定效應」(某段經歷中最後發生的事件比之前的事件更令人印象深刻)等機制便發揮作用了。因此,記憶不是準確的圖像,而是對過去的扭曲。
──薩拉·迪芬巴赫/ 丹尼爾·烏爾里希,《數字抑鬱時代》
海舍茨認為,幸福的觀念是隨著時代變化而不斷變化的,我們在這些觀念的影響下與幸福的相處方式也在不斷變化。其「幸福作為消費品」的基本論點認為,當今幸福越來越多地變成人們可以掙得或者買到的事物,變成「必須且可以展現給別人看的」事物。這與希臘神話中對幸福的理解截然相反:過去,幸福曾被視作是反覆無常且頑固任性的,是可遇不可求的。幸福曾經就是字面意義上的「意外的幸事」。古希臘人的幸福法則是:「如果你獲得了幸福,不要到處炫耀,不要宣稱這幸福全歸功於你自己的成就。」今天,幸福法則卻是另一番模樣:「人們渴望且應當向自己和社會展示自己是幸福且成功的。人們總有必要故意策劃、描繪這種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