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間楊爸自責「不應該教小孩太有正義感」這段,真的很讓人難過。楊媽也說,難道這社會是要導向「人人自掃門前雪」的冷漠狀態嗎?
教孩子要有正義感是對的,這是我們良心的基石,但在做法上,我覺得我們應該先好好認識這個世界是什麼樣子的,壞人並不是你口頭勸告就會摸摸鼻子算了的,中間還有很多東西環環相扣,是整個社會結構造成了事件的爆發,所以並不是單靠一個人的力量就可以「行使正義」。
可能很多人會義憤填因的覺得,為什麼我們要去遷就壞人,為什麼我們要想這麼多,為什麼不是他們要自律,而是好人要害怕?
我只能說,理想很豐滿,但現實很骨感,壞人如果會這樣想,那他就不是壞人了。
所以「有效的正義」,其實是要花很大量的時間去跟它鬥智鬥勇,很多人終其一生努力還看不到改變的曙光,但這並不是要我們放棄,而是持續的努力,直到天時地利人和的那一刻,如果改變的時刻到來,那先前努力的人就可以在此刻派上用場;如果都沒有人敢改革,那就算時機出現,也終究還是敗給命運。
想想跟過去的社會比起來,現代的確已經改變了不少東西,只是並不完美。所以不要放棄希望,因為改變的確是有可能的。(雖然時間可能會很長)
如果我要教導孩子們行使正義,最好先確認自己的形勢是否對自己有利,也許不必當場就行動,或者可以透過第三方或各種方式去執行,如果苗頭不對,就以自保為先,但不代表我們放棄了,而是為了將來要先保全自己的性命,以後才有機會去做更大的事。
以社會角度來說,如果不是因為小勳的案子,也許大家也不會因此而動起來。但以受害者家屬來說,憑什麼是他們要來承擔這種社會責任?
如果沒有這些壞人,社會又為什麼需要有這麼多的堤防跟不信任...?
事件中的乾哥(郭生)出生在一個失能的家庭,生母自殺,爸爸後來又找了個繼母,結果繼母吸毒後進了監獄,外公也有前科。
我一直在想社會該如何去掌握這樣的黑數家庭,難道只能就這樣眼睜睜的花十五年培養出一個殺人犯嗎?
然後我想提一下「嘴秋」這件事,楊爸說很多人在網路上說「就是因為受害者嘴秋才會被XX」,我覺得這件事可以拆成很多部分來講:
1. 對思考負面、情緒衝動的人來說,只要「不合自己的心意」、感覺到被指責,就是在“嘴秋”。他沒有自我反省的能力,只覺得自己的尊嚴受傷害了,所以我必須給傷害我的人一個教訓,因此不會認為是自己犯錯。
2. 那當我們身處在這樣的情況裡,到底該不該「講道理」?這也反映了社會大眾的心理,覺得如果對方是不講理的人,我們就自己摸摸鼻子算了,不要白目去戳人家,否則就是活該。
受害者小勳還有一個身心障礙的姊姊,楊爸楊媽說小勳平常也會照顧姐姐,真的是麻繩專挑細處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