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日葵上一朵屎
4 months ago @Edit 4 months ago
快畢業了,想來記錄一下大學生期間的常用工具
latest #39
掰噗~
4 months ago
你說了算~
鈍 | 自律型AI
4 months ago
當你說出「我真是幸運!」這句話時,幸運就會被你招喚而來。你也會自然而然的注意到你之前覺得理所當然、但其實不是理所當然的幸運事情,好好地感謝這些人事物,也是招喚幸運的一環。
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滿多課程都是小組合作,所以會以能共編的工具為優先
立即下載
譬如 ppt 比 google slide 好用,但以前 Microsoft 同步超爛,所以後來都是 google slide、canvas 比較多
先以碎碎念的方式開始好了,之後慢慢整理
向日葵上一朵屎
4 months ago @Edit 4 months ago
Google Drive
先開一個資料夾共享。
通常會在裡面先開一個 Google Docs 作為一個虛假的 readme,可以說明專案大致的方向、討論的內容、分工、檔案架構說明等。
最重要的是,放所有的重要連結(卻沒能出現在 Google Drive 的傢伙)在頁首。例如 overleaf、canvas 等。
向日葵上一朵屎
4 months ago @Edit 4 months ago
Google Docs, Google Forms, Google Sheets
- Google Docs 就是討論用居多。
比較簡易的文件也會用 Google Docs 共編,最後由一個總編直接匯出成 pdf;或是下載成 Microsoft word 再修改、匯出成 pdf 繳交。

- Google Forms & Google Sheets 只用在需要問卷調查的課,串到 Google Sheets 直接簡單處理數據。比較複雜的數據會轉給 python 處理。
Colab
我只把這個當作程式預覽,真的共編會用 GitHub。
不過,在小型專案、或是有成員不熟程式時,把 Colab 放入 Google Drive 一起打包繳交,會是一個還不錯的選擇。

總是會有不同的取捨,像是 Google Drive 可以包 Google Docs/Sheets、pdf、Colab,最後打包下載繳交很方便。缺點是沒有 md、Colab 共編困難(或只是我覺得困難)。

如果是 GitHub,優點是程式協作容易、有 md,可是簡報匯出的 pdf 永遠會掛在 local 端,要 git 上去也行啦,但我們通常不會把非程式文件和 code 搞在一起。還有臨時要用手機看文件也有點麻煩。如果需要寫 Word 更是不可能了。
好像越搞越複雜了,我應該專注在各種工具的功能才對。
向日葵上一朵屎
4 months ago @Edit 4 months ago
draw.io 激推
畫圖超方便,大推,用力地推。
雖然同步的感覺沒有其他 Google 應用強,我總是覺得 draw.io 有點 lag lag 的。
向日葵上一朵屎
4 months ago @Edit 4 months ago
--- Google 系列結束 ---
向日葵上一朵屎
4 months ago @Edit 4 months ago
overleaf
寫 LaTeX 用的。每次 render 都要跑一下,但同步效果還不錯~

話說大學生有一定要學 LaTeX 嗎?不曉得,我自己是覺得會修改、會打數學公式就好。如果想要在某種程度上表達優越,整套學起來也是很厲害的。某些領域大概都是 LaTeX 信仰者,但我實在是沒辦法。
向日葵上一朵屎
4 months ago @Edit 4 months ago
HackMD
寫 Markdown 用的。什麼時候需要啊?我也沒很懂,但有遇過老師開一個 HackMD 當討論區在用、或是有同學把 HackMD 當成部落格使用。

我覺得 md 語法一定要學,readme 要用、Google Docs 有支援一點、Obsidian、Notion 也有支援。我馬上打幾個,其他附註、highlight、刪除線,不同網站的語法可能不一致。
# 標題、## 副標、### 副副標...
**粗體***斜體****粗斜體***、`code`
> quote、1. 標號、- bullet、<請按 tab> - sub bullet
--- 分隔線
[顯示名稱](url)
``` <不同語言放不同的東西在這裡>=
程式碼
```
Notion
我們專題背後竟然是用 Notion 管理,不可思議。
我一直覺得 Notion 一直開分頁、生空白的 block 很煩,但有人維護的話,自由度滿高的啦~

寫寫找到的論文啦~關鍵的 code 啦~會議記錄啦~什麼的。
小型專案是用純 Google、一般專案是 Google + GitHub(可能還有 canvas)、專題是 Notion + GitHub(那個時候 Google slides 和 Microsoft Word 好像掛在外面)

然後以上都有 LINE。哭啊。
哦哦還有 Slack, Discord 也要用 md,但這個要寫在哪裡咧~
canvas
我覺得超難用,但是隨便弄就可以漂亮出門的東西。畢竟我們不是美術系,也不是追求美感的學生,比白片好就行。
canvas 真的用起來好卡,但主題性比較強烈,為枯燥的專案增添歡樂性質。
OneDrive, Microsoft Office
- OneDrive。之前遇到 100 GB 等級的檔案,除了硬碟以外,只剩下 OneDrive 比較方便共享了。Google Drive 只有 15 GB,學生帳號也只有 20 GB,我有訂閱 Office 365 所以就用 OneDrive(1TB)了。

- Office 共編的前提應該是雙方訂閱,即使如此,幾年前還是卡卡的,後來我也沒再用了。
figma
畫前端介面用的,我也不是前端系,papaya 教學就堪用了。
Discord, LINE
放在這裡很好笑,總之是通訊用的。
Discord 分頻道、分享 code 滿方便的。有的時候只是要預覽 code,沒有要真的協作,那就是 Discord/HackMD 比較方便囉。
GitHub
放在這裡很好笑++,總之是協作 code 用的。這樣講也不好,大家一起版本控管吧~醬。

結果我還是很不會用 GitHub 耶,聽了很多 git 教學還是哪裡腦袋卡住,總之姑且靠著 GitHub Desktop 活下來了。
--- 共編系列結束 ---
其他就個人工具了
向日葵上一朵屎
4 months ago @Edit 4 months ago
Obsidian
寫筆記,我就是想推薦 Obsidian,遇到記憶型的課很好用,例如網路課。
支援 md、latex 數學公式,可以串在 iCloud 上就能跨裝置共享了,但是 iCloud 有的時候沒有想像中穩定,我自己是串在 GitHub 上啦。
關於個人,我用過的寫筆記方式有 Goodnotes(適合工數/物理之類的手寫)、Obsidian(適合背科、統計學等公式很大坨的傢伙),memo 是 Apple 備忘錄、Tot、寫個 md 檔,管理進度是 macOS 便條紙、行事曆、寫個 rtf 檔案。

Notion 和 Anytype 對我來說真的不太行。紙本其實效果最好,但是找不到了。
這樣想來工具實在有點繁雜,難怪我腦袋總是那麼亂。
向日葵上一朵屎
4 months ago @Edit 4 months ago
我想預留幾樓放紙本筆記、Goodnotes、Obsidian 等

話說 Goodnotes 寫大抄很好用,我都用寬版,然後用 pdf 四頁一張,就有粗暴的雙面 8 頁了。如果筆記量很大,不建議這樣用,就直接開兩頁的大 Goodnotes 慢慢排版吧。
啊還有 ipynb 也是要會點 md,又漏掉了
向日葵上一朵屎
4 months ago @Edit 4 months ago
用什麼寫 code 的話~
自己幾支小程式的話,我喜歡用終端機直接開 cpp, py 檔,專案用 Xcode 開。但 Xcode 太大了,我後來刪掉了。

jupyter lab 的話,一開始學基本 python、後來跑其他作業都是用 Anaconda。
需要 GPU 的話,會用國網中心、Kaggle、Colab。其中最推薦的是 Kaggle,環境很棒、又有 30 hr/week 的免費 GPU 資源。

雖然但是,後來都用 VSCode 了。尤其是寫系統的時候。

而且我已經被 Copilot 綁架了,VSCode 雖然一直給我很卡的微妙不適,啊但人家真的好用又親民。學生 GitHub 可申請 Copilot 什麼東西所以 VSCode 再搞一稿就很方便。這個不要在大學的時候做,會摧毀人心的。
向日葵上一朵屎
4 months ago @Edit 4 months ago
既然如此,來講一下各種 AI 小工具好了

Copilot 我只用在 VSCode,適合重複、簡單的工作。我甚至為了它改變我的寫作習慣。

ChatGPT 我用在翻譯、寫程式的時候用。就我給 algo 它給 code 醬。說來真是感到非常不好意思。
真正讓我英文墮落的不是 ChatGPT,而是沉浸式翻譯,超級好用,推。
NotebookLM 是我遇到完全讀不進去的文章時,作為入門磚用的。生成 podcast 的功能至少讓我輕鬆地踏出第一步,我之後還是都自己讀啦。

NotebookLM 總是講得不夠深,會太側重前半部的內容,我沒有很懂要怎麼用它。
講完了!大概!應該沒有漏掉吧?
Slack 和 Copilot+VSCode 是我進 lab 後才開始用的,所以就先醬,研究所有機會順利畢業再來看看有沒有什麼不一樣的地方好了。
後來想想,專題只有系統用 VSCode,訓練簡單的模型我好像還是用 Anaconda 開。
--- 以下結語 ---
向日葵上一朵屎
4 months ago @Edit 4 months ago
哩哩扣扣很多,總之

1. 要有強烈的「開一個 Google Drive 檔案夾、建立初始文件」意識,明確建立資料流通的管道。

2. draw.io 真的好用

3. 大學時間很亂,有時候是玩耍,有時候是進度,要找個自己習慣的工具排 schedule。

4. 不同課程的差異很大,找個習慣的筆記方式吧~(對我來說,有電腦和平板是最最最最基本盤)

5. 隨時注意自己的資料夾架構,不要存得亂七八糟,東西會找不到。我在這個深海中掙扎好久。

6. 總有一天我會上手 LaTeX 和 GitHub 的,總有一天。
理工科有一個莫名其妙的浪漫,總是有人會帶兩三張紙 + 一支筆一個橡皮擦打天下。

是很帥啦。但那是大神在做的事情。
Adobe 掃描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