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ss|務農bot
4 months ago @Edit 4 months ago
〔0706〕
一些跟職業相關的思考I asked the UK Prime Minister about his job 🤯這是最近很著迷的YouTube頻道,主持人邀請路人站上A字梯,在兩分鐘內透過類似海龜湯的問答來歸納分析受訪者的職業跟職銜。觀察他怎麼提問跟限縮範圍直到猜出(或沒猜出)答案很有趣,另一方面受訪者如何回答問題也很大程度決定了答案容不容易浮現;有個律師做到了什麼都回答卻幾乎無助於主持人判斷,真的超酷。很多受訪者都對自己的工作很熱情,這點令人十分難忘。
這支影片主持人在海牙北約峰會(NATO Summit)訪問到英國首相,他提到關於build relationships with other countries’ leaders 的核心原因讓我頗有感觸(下收)。
latest #9
moss|務農bot
4 months ago
“Is it actually important for leaders to get along...?”
“You can only do the best job for your country if you build those relationships (with leaders). Building relationships to a point where you can pick up the phone and have a conversation at any point is really important. And that is really in our interest as a country, and it does make a difference.”
moss|務農bot
4 months ago @Edit 4 months ago
以前比較難體會到人脈的重要性,現在越來越能感受到經營好的(且有用的)人脈,對於打聽消息跟推進事情真的很有幫助。我覺得現在的工作真的需要跨出自己的小宇宙,去好好跟人build relationships,不管是跟其他部門的同事還是整個產業平行或上下游的玩家,否則很多事情一個人埋頭苦幹不只沒有效率,也可能錯過了其他人已經推了很久的成果;另一方面,當你在某個議題領頭的時候,找能一起推的盟友也很重要,在不透露機敏資訊的前提下互通有無,更能確定要怎麼合作才能更有效益。
有些關鍵人物,如果你也有能一通line或電話打過去,對方願意接起來聽的關係,那就是比別人站在更好的基礎之上。
moss|務農bot
4 months ago @Edit 4 months ago
昨天跟合作了將近兩年的窗口吃飯,他即將離開現在的單位,基於很感謝他在立場不盡然相同的情況下總是願意幫忙,做事也體貼,讓小白如我少受很多磨難,這頓飯確實是得好好吃一下。
他跟我分享了很多聽聞公司草創期時如何建立關係的故事,並分享了跟下一個窗口合作的眉眉角角,最後彼此感謝了一下這兩年來的流暢溝通跟信任關係的建立讓很多事情順利不少。失去這座橋樑坦白說是滿可惜的,但我本來就得習慣人員的來去,也得鍛鍊自己跟各式各樣的人都有辦法合作的能力。
溝通是搭橋而不是築牆,這大概是我從他身上映證的道理吧。
立即下載
moss|務農bot
4 months ago @Edit 4 months ago
他提到自己一直以來做專案管理性質的工作,但也在求職的時候被用人單位說「你的履歷上有五年的專案管理資歷,但是在我這個行業裡面就是零經驗」,因此被迫要改變自我介紹的模式,從說明如何執行過往的專案管理,變成「為什麼應該用我做不同領域的事情」。他說自己腦中一片空白,平常的工作不外乎溝通協調,這到底應該怎麼量化或是包裝成賣點。
我也才發現現在的自己說不出有什麼特別可以讓人眼前一亮,一擊即中的能力或特質可以表達出來,這點讓我有些焦慮。尤其最近友商在換了股東以後,一個產業內的大前輩因為股東不喜歡而被解僱,這點還是讓我切身感受到了現實面一直都在,只是以為有泡泡而已。
我的工作或是能力到底有什麼值得列出來的優勢呢?這大概是接下來得好好思考的問題。約剩一年,雖然應該會續約,但當初決定要短約的理由也是要給自己檢核點,該行動了。
moss|務農bot
4 months ago
最近有個派遣到公司超過一年的、剛畢業不久的鐘點員工,因為能力出色正在被專案團隊延攬轉正。但她志在他方,原本已經拒絕留下,但部門主管還是持續在說服她。
因為是同大學的學妹(亂攀關係),我們莫名地也熟了起來,甚至成為中午健身操腹肌直到癱軟在地上之友。我想她也滿信任我的,這些事情會私下來問我意見,當然我不會給要選哪一份工作這樣的建議,更像是分享我走到這裡之前踩過各式各樣的坑給你參考,判斷還是保留給你自己。
moss|務農bot
4 months ago @Edit 4 months ago
直到這兩天她來問我薪水怎麼談。雖然不確定她想談薪水的對象是誰,但有種她可能已經被說動的直覺。我難道會繼續保有健身之友嗎?
但我自己的經歷並不是一個特別值得參考的案例。明明畢業時未受22k影響,但剛出社會的前兩份工作可能因為人情壓力或是個人信心問題,最終實拿均不過3k,有個甚至是最低薪資。
第三份工作好不容易來到文組初入社會的常見薪資水準,但調幅極為有限,且因為在學校讀書的時間太長,我處在一個做的沒比人少但是收入差同儕一大截的狀況。又因為在某次言談之中摸出了待了15年的主管的薪資上限,我知道這地方終究是不能長久待,尤其職涯發展路徑非我所好。
思來想去我拿了一個外面的客觀數字給她當參考,但把建議的重點放在自己不能感到委屈。
moss|務農bot
4 months ago @Edit 4 months ago
我的原話是:「聽起來妳現在是很有選擇的,不是非得要屈就某一個地方。那麼從公司的角度,或是任何可能用妳的公司而言,我們無非都希望一個已經qualified的人可以長久待下來,而不是做一做快速閃人徒增招募跟人員訓練成本。我相信你能選擇的地方在一些客觀條件上都有過關,那麼最終能不能做得久,一定程度還是要看妳自己覺得什麼樣的pay才不至於委屈。當然妳可以喊,公司也會依照妳的資歷跟潛力評估能不能給,如果談判破裂不過就是繼續找工作而已,重要的是自己不能感受到強烈的underpaid,避免熱情更快被消磨。」
moss|務農bot
4 months ago @Edit 4 months ago
我也不知道這個建議能不能幫助到她,但如果我初入社會時能有人告訴我要對自己更有信心,也不要隨隨便便答應一個委屈的offer,現在可能會不一樣吧ㄏㄏ
但我還是很感謝家人知道我的委屈並支持我裸辭找工作。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