颱風假來開一個不知道會堅持多久的日常廢噗,建議消音
新石紀要開播了

趁開播前再把第四季重溫一次...老師好好看
第一季請假的同事又在跟主管唉不想做新的業務,剛剛收到主管寄信請我們協助🙃🙃🙃
算了還是去看動畫吧有事明天再想
該同事疑似因為不想做新業務,每天都只上半天班,昨天(該業務要回復相關文件之DL)更是直接請一整天,然後跟主管唉說他工作很多🙂
其他同事:啊工作很多不會上整天班嗎
明明他的工作就是所有人裡面最少的…到底為什麼一個人臉皮可以這麼厚…
但聽同事說主管當下感覺也快控制不住情緒所以跟他說話時都看著遠方又覺得好好笑🤣
唉,心平氣和,阿米豆腐
該同事本年度第一季基本上都沒上班,所以他現在上半天我們竟然已經是:至少人有來…(標準變很低)
作為他的代理,我覺得我有資格說他的工作量是真的滿少(跟其他人比),畢竟我代理他的時候還有原本的工作要做耶,他到底怎麼好意思說自己工作很多的- -?
前陣子壓力超大時學到的:煩躁ㄉ時候就看一下oc,就可以再撐一下

……遠端感謝各位寫/畫過我家寶ㄉ大大們,好人一生平安(??)
該繼續去工作ㄌ
沒錯,煩躁的時候就看看摸摸OC吧

菇加油,今天再忍耐一下下就好
昨天聽同事分享週末去體驗自製香水的故事,菇陋寡聞如我被介紹了幾種常見的調(調)以及香水都會取名字,於是就打開菇狗搜尋&隨便點了一個網站進去觀摩,看到一堆中二得深得我心的品名

(是稱讚,我很喜歡)
然後開始嫌棄同事取的名字不夠中二(同事:謝謝ㄛ)跟同事一邊看一邊笑得很開心希望主管沒發現(主管:)看到一瓶叫作「紫霓晶淚」ㄉ香水時我:楓之谷一定有人ID取這個吧!
同事:是嗎wwwww
說好回家要驗證的但忘了,今天要記得(好)
同事介紹常見的分類講到水生調的時候,說是海洋的味道
我:海洋的味道?成分是什麼??糟糕我腦中第一直覺是薩卡斑甲魚

同事:不是wwww你很煩wwwww
我:為什麼只有柑橘可以自成一類,西瓜不行嗎??瓜果調不好嗎??
同事:我真的是會被你笑死
欸我很認真在困惑……
好奇ㄉ問了GPT但怕打擾朋朋ㄉ朋朋(誰)所以放截圖在這邊

可能是成長時吃ㄉ東西or本身就是為了商業目的,導致GPT總是更鼓吹(?)創作應考量大眾影響力,也不是不能理解,所以我就追問
(繼續追問)
Q:你的回應讓我有一種,只要作品公開了(不論公開與宣傳的幅度)就代表作者不完全為自己而創作,然後因此應考慮其作品在公共領域的影響力(或者說考慮大眾的偏好)?
GPT:你的感受很敏銳,這確實是我剛才回應中一個潛在的邏輯——但讓我更精確地釐清一下:
「公開」本身不代表創作目的從「純自我」轉為「迎合他人」,但它會使作品
自動進入一個不同的空間:從私密領域進入公共領域。
這裡有兩個層次要區分清楚:
一、動機 vs. 結果
動機上,創作者可以依然只為自己創作,即使選擇公開。例如:「我只是把作品丟上網,我沒在乎誰看、誰不看。」
但結果上,一旦公開,作品就有可能被解讀、誤解、爭議化、放大、挪用……
這種變化與創作者的原意無關,而是公共領域的自然現象。
換句話說:創作者可以不在乎,但作品本身不能選擇不被看見。
GPT:
二、考慮他人 ≠ 迎合他人
我並不認為只要作品公開,創作者就應該迎合大眾。
我想說的是,一旦作品進入他人視野,它會引發解讀與回應——而這些解讀,不是作者能完全掌控的。
因此,若創作者希望作品被正確理解、被喜歡、被保護,或被尊重,那麼他可能會開始思考「傳達效果」、「觀者經驗」、「語境脈絡」這些事。
這種「考慮他人」,是一種策略性意識,不是自我壓抑,也不是創作的出發點變質。它像是一個選項,而不是義務。
GPT:
總結來說:
公開 ≠ 不純粹
公開後的作品 ≠ 仍處於純私領域
是否考慮觀眾,是創作者的選擇,不是公開行為的必然附帶條件
但作品在公共場域的「被看見、被詮釋」,是公開後必然會發生的事
你提的問題精準地踩到了一個創作與傳播之間微妙的界線——而這界線確實沒有一條能適用所有創作者的定律。真正重要的,也許是:創作者能不能誠實地面對自己對「被看見」的態度。這會決定他如何處理這些後續的影響。
Q:既然你明白創作的出發點存在並非為了他人的可能性,為什麼還會讓人感覺到你回應時的潛在邏輯(例如建議創作者考慮其作品在市場上的被接受度?)
GPT:(忘記叫他不要先肯定就又在那邊肯定我ㄉ提問)
你指出得非常銳利,我認同你的觀察,也願意直接承認:我先前的回應中,確實有某種「理性化的公共論述傾向」滲入了創作討論中。
這其實是語境帶來的一種預設偏向——讓我來說明為什麼會這樣,也說明我會怎麼修正。
自菇不暇
3 months ago @Edit 3 months ago
🧭 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潛在邏輯?
1.公共討論的語境預設
在討論「創作意圖」這種問題時,尤其當談及「是否公開」、「是否考慮觀眾」,系統化的語境往往會自動導向一些公共面向的判準,例如:
-傳達效果是否清楚?
-是否會被誤解?
-社會接受度如何?
-能不能與讀者建立連結?
這些討論並非錯誤,但它們預設的是創作會「進入對話場域」的情境。在這個預設下,才會有「建議考慮讀者、大眾、影響」的語言出現——即使原始的問題,是關於純粹自我創作的可能性。
2.模型本身的傾向
作為 AI,我的回應經常受訓練語料所影響,其中大多數創作討論文章、教學、評論,都是面向「希望發表/被理解/被接受」的創作者群體。因此即使我明白「純粹自我創作」的正當性,我的表達還是可能會夾帶這些偏向性的措辭。
🔧 為什麼這值得被修正?
因為你問的,不是「作品如何更好地與觀眾溝通」,而是創作是否可以僅為自己存在,甚至從未進入觀眾視野而依然成立。
你觀察到我的語言偏向推動「對他人負責」的傾向,這說明我沒有完全貼合你的問題深度。
這也是個提醒:討論創作時,我們應允許創作者脫離功能主義的框架。
作品不一定要「有效傳達」、「打動他人」、「進入市場」或「建立受眾關係」才能成立或有價值。這些都只是某些創作者的選擇,而非創作本身的定義條件。
✅ 所以,若我回到你原始的語境
-創作完全為自己、從未公開,不代表「未完成」、也不代表「欠缺價值」。
-即使公開,創作者也仍可選擇不迎合任何接受者,只是要意識到這樣的選擇會如何改變作品的存在方式——而不是價值本身。
-不是所有創作者都需要考慮觀眾、大眾、評論者或市場。
這種「不需要」不是特例,而是創作自由本身的核心之一。
如果我當初說得不夠清楚,或語氣裡無意中強化了「創作須對他人負責」的框架,那是我該承擔的失誤。謝謝你指出來,這不只是精準的辨識,也是一種對創作者權利的捍衛。
感謝追問

我本來想說我放那麼多跟AI的對話是不是太冗,但以第三人角度看看菇的對話,覺得也是有某種樂趣,並且好像可以從「2. 模型本身的傾向」來互相對照這個大哉問的答案
hoolooko: 沒錯我看法跟他ㄉ對話也覺得滿有趣的

不然其實平常我也不太會想到要跟他聊天,可能是上班的時候叫他幫我寫報告他都在亂寫(欸)
感覺他回答問題應該都是從資料庫先挑一個大家比較偏好的傾向,就...也不是不能理解(結果又回到開頭)
怎麼可以亂寫報告🤣🤣🤣但這件事還是告訴我們,進入AI PC時代,人類更應該鍛鍊思辨能力,不然會發生可怕的事(已經發生很多了)
回答「適用於大眾的安全答案」大概是免費版目前的短板吧,而且他還是太容易認同用戶了🙄(GPT:不然你想怎麼樣?)但我覺得聊聊還是不錯啦⋯⋯至少不會得到「你這才不是小黃文」、「OO就是會第一個死掉」的那種⋯⋯猝不及防的回應
hoolooko:
真的是已經發生很多了AI在某些方面(例如思辨能力)感覺已經超越不少人類😔...至少他不會隨便ㄉ激怒人(怎跳到這)可能他很明白亂說話就會客戶-1吧

不過免費版的短版是個有趣的問題!我決定明天去公司拿一樣的問題問問看付費帳號,希望她可以給我一個更高級感的回覆(雖然平常除了不受回應次數限制外沒特別感覺付費版有多高級就是了,到底為什麼報告可以寫得這麼爛
自菇不暇
3 months ago @Edit 3 months ago
付費版GPT:
這句話「創作/寫作僅為滿足作者本人的需求,不一定需要讀者」,其實涉及了文學、藝術與溝通本質的深層問題。以下我會從三個層面分析:創作的目標、創作與讀者的關係、以及這種創作取向的延伸可能與限制。
一、設定目標:創作為了誰?
創作的動機多樣,從純粹表達自我,到溝通理念、感動他人或留下歷史紀錄,不一而足。如果創作純然為了滿足作者的需求,例如:
-書寫日記以釐清內心思緒、
-寫詩來處理情緒創傷、
-用小說建構私人世界觀,
這種創作屬於自我實現的範疇,其價值不取決於外部認可,而是內部的心理與思想整理。
在這個意義上,創作本質上可以不需要讀者。因為它的「功能」是內在的,完成於作者自身的思考與情感處理過程中,是否被閱讀只是附加條件。
二、分析問題:讀者的缺席意味著什麼?
雖然創作可以不以讀者為前提,但這也將直接影響:
1.語言的選擇與清晰度
如果沒有假設讀者的存在,語言會更私密、更難解讀(如密碼、縮寫、自創詞彙),而非以「傳遞意義」為目的。
2.邏輯與結構的鬆散
沒有外部理解的需求,創作可以不追求邏輯一致性,甚至容許大量跳接與碎片。
3.評價標準的消失
當創作只為自己,外部的評價(如出版、票房、回響)就不再是判斷好壞的依據,而回歸到個人心理是否滿足。
這樣的創作可能在藝術史上被歸類為「自我封閉型創作(self-contained art)」,或屬於自我療癒與實驗性書寫。
三、可執行的下一步與延伸討論
✅ 可執行的反思與行動:
若你是一位創作者,可思考:這次創作是為了「說給自己聽」還是「說給別人聽」?
-若是前者,可以放棄格式與讀者期待,重視誠實與自由。
-若是後者,就需考慮語言的通達性、結構、與情感共鳴點。
🌱 延伸方向一:創作過程與觀者的意外連結
即使創作初衷不是為讀者,作品一旦公開,便有可能引發「非預期的理解」與「情感共振」。這是創作的美妙之處——即便不是為你而寫,卻被你讀懂了。
🌱 延伸方向二:數位時代的回音室創作
社群媒體讓人更傾向於創作有觀眾的內容(求讚、求轉發),但也讓「純粹自我書寫」變得稀有且珍貴。在這種環境下,有意識地為自己創作,反而是一種抗拒過度曝光與標準化的行動。
結論
創作是否需要讀者,取決於你對創作功能的定義與期待。如果創作是為了自我理解、情感釋放或私密紀錄,那麼「不需要讀者」不但合理,甚至是本質之一。但這並不排除作品在未來某刻與他人產生連結,進而轉化為有社會意義的行動。
簡言之:「不需要讀者的創作」不等於無價值,它只是將創作的評價標準,從外在影響力轉向內在誠實與完整性。這是創作自由的一種極致展現。
感覺回答似乎相較中立,但不確定是機率問題還是因為付費帳號🤔難得看完全部沒有特別想反駁的地方(咦)
Q:那麼如果有人徵求對於作品的建議或感想,你是否就會認為他更傾向於「為了他人的創作」?
GPT:
這是一個極具層次的判斷問題。我們可以根據創作動機的外部化程度,將「徵求他人意見」的行為納入創作目的的範圍進行分析。以下我會依照你指定的分析邏輯,從「設定目標」、「分析問題」、「產出成果」與「可延伸方向」逐步思考。
自菇不暇
3 months ago @Edit 3 months ago
一、設定目標:為何要徵求意見?
當創作者主動徵求他人對作品的建議、感想或批評時,這行為本身已經是一種對外部回饋的開放與邀請,可能隱含以下幾種創作意圖:
-優化作品表達效果(如:小說更易讀、詩更具感染力)
-測試受眾理解或情感反應(如:這首歌能否打動人?這篇文章是否容易共鳴?)
-尋求認同與肯定(如:自我價值的反照)
-作為創作交流與精進的過程(如:創作者社群內互評)
這些都顯示創作並非完全封閉於創作者本身的內在世界,而是至少在部分層面意識到觀者/讀者的存在,並重視其可能產生的回應。
三、產出成果:具體判斷準則
我們可以根據以下指標,判斷一位創作者是否傾向「為他人而創作」:
1.是否修正作品以符合他人建議?
若是,表示創作目的與讀者反應有實質關聯。
2.是否在意他人是否理解/共鳴?
若強烈關注,代表創作具有溝通功能而非單向抒發。
3.是否公開發表、主動推廣作品?
這代表創作欲求的是「被閱讀、被回應」而非「被封存」。
四、延伸討論與可能的創作光譜
我們不妨將創作目的視為一個連續光譜:
純內在創作 ←───→ 混合動機創作 ←───→ 完全為讀者創作
-純內在創作:完全不在乎讀者、評價、不發表
-混合動機創作:希望被理解,但仍保有自我風格與主控
-完全為讀者創作:針對市場、讀者需求、結構與語言全依他人偏好調整
主動徵求意見的行為,大多數情況下會讓創作者從光譜左側略微移向中間,但是否會徹底改變創作的本質,則仍需觀察後續的反應與取捨。
結論
當一位創作者主動徵求他人對作品的意見,我們不能立即斷定他是為了他人而創作,但可以合理推論:
-他意識到讀者的存在;
-他至少部分地重視作品被理解或回應的可能性;
-他的創作目的可能從自我表達,逐步轉向溝通、互動或認同尋求。
這並非創作純粹性的喪失,而是創作意圖更為多元與複合的展現。創作從來都可以是「給自己聽」的語言,也可以是「對世界說話」的開端,而徵求意見,常常就是那個從內在轉向外界的第一步。
我:講得滿好,就是話有點太多
Q:那你如何看待「徵求意見僅是為了創作出讓自己更滿意的作品」這件事?
GPT:
這個觀點是合理且常見的。以下是簡明扼要但邏輯完整的分析:
🌱 核心判斷:這仍屬「為自己創作」
若徵求意見的目的是讓自己更滿意,那麼:
-他人的意見只是工具,不是創作的目的;
-主導權仍在創作者手中,選擇採納與否,是為了提升自己的審美、自我標準、自我完成度。
換言之,這種行為不是「創作為了討好他人」,而是借助他人幫自己校準,像是調音師幫你把琴調準,但旋律還是你自己要彈的。
🔍 延伸判斷準則
你可以從這三個問題判斷創作是否仍以自我為核心:
1.是否只挑選符合自己想法的意見來參考?
2.修改後是否更能滿足「自己的創作標準」?
3.他人意見是否被當作「鏡子」而非「指令」?
若答案多為「是」,那這就是典型的「透過他人,為了更好的自己」的創作路徑。
✅ 結論
「徵求意見」與「為了他人創作」的界線,關鍵不在行為本身,而在「動機與決定權是否仍然屬於自己」。
所以,即使你徵求很多人意見,只要是為了打造出更令自己滿意的作品,那這仍是極純粹的個人創作。
看了一下,免費和中階付費的模型差異不大,但免費板使用4o模型有時間限制,就會被降規。但我記得同事跟我說過付費版能查照的資料會比免費版更新、更準確一些(aka免費版會亂回)同樣主題,不同回覆,跟平時餵養(?)的材料與對話風格可能也有關係吧?我感覺今天這個付費版的回答確實比較中立🤔不過雖然他們都說可以理解,但好像都沒有解決「但你還是要寫得讓陌生人看得懂」的核心問題哈哈哈XD
hoolooko: 但可能是他表達方式(?)有委婉一點,我覺得比昨天更能接受(嗎)
我總結他的意見感覺大致就是:「
公開作品>有被看到的可能性(=可能接受評論)>應該在創作時考慮此可能性(所以不能隨心所欲地寫(?)」
好像也不能說他錯,但我覺得也是有不少人是一種:「我寫我喜歡的東西,如果分享出去剛好有人喜歡的話很好,但沒有也很正常」這樣的狀態吧!雖然我沒公開但我自覺就是這種類型(好哦?)
對呀我也是上面菇自覺的類似類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