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in
Sign Up For Free
English
中文 (繁體)
中文 (香港)
中文 (简体)
日本語
Filipino
Bahasa Indonesia
Bahasa Melayu
Pусский
Português (Brasil)
Magyar
Français
Español
Deutsch
Čeština
العربية
Català
Dansk
Ελληνικά
فارسی
Suomi
Gaeilge
Hindi
עברית
Hrvatski
Italiano
Norsk bokmål
Nederlands
한국어
Polski
Română
Slovenský
Svenska
Türkçe
українська
беларуская
ไทย
Standard view
小步寫寫
4 months ago
@Edit 4 months ago
#講座
張亦絢《永別書》
與我在/不在的時代
7/10(四)20:00-21:00
內收紀錄,但有比較多個人詮釋:
latest #17
小步寫寫
4 months ago
1. 想確認瀅如(待確認名字)是否能承受重做這本書?
瀅如:我可是做過XXX、XXX喔。
小步寫寫
4 months ago
@Edit 4 months ago
2. 再版最大差異:增加圖輯
但真的不好授權,難怪常見的照片都是那些。
對於某些圖輯需要提供說明(因為很多年輕世代不知道),但如何敘述成為難題,不想太機器(?)。
小步寫寫
4 months ago
@Edit 4 months ago
3. 週六還有一場跟韓麗珠對談,談韓的新書,在現流冊店。
立即下載
小步寫寫
4 months ago
4. 對於再版的糾結——《永別書》的課題:「認同有那麼難嗎?」這個問題,在這十年仍不夠足夠(也因此足夠再版)。
梅子黃時雨 ❀ 亞
4 months ago
什麼今天居然有張亦絢講座
小步寫寫
4 months ago
@Edit 4 months ago
5. 再版書封,來自於張亦絢收到的一張聖誕卡。
睡眠這件事與「在」與「不在」有關的,睡眠的時間與世界、與自我的關聯是什麼?靜止、休眠,與張亦絢有關,她覺得越難寫的東西,往往要好好睡一覺後才能寫。
整本書攸關於一位性侵害的倖存者,有一個在宗教學校的男生,遇到師長要侵害他,雖然未遂,但仍讓他的信任崩毀,最終他自殺了。這位受害者後來拜託父母幫他買咖啡壺,因為他想時時刻刻保持清醒。
受傷的人知道如何述說,但被害未遂的人不知如何應對。他太困惑了,想要清醒,而一位失去安全感的人,是無法好好睡覺、做夢的。
回到書封這張圖,有人會覺得療癒、甜蜜,也有人可能不這樣想,但她想說的是,能放心睡覺這件事是非常奢侈的。
小步寫寫
4 months ago
sophie496
: 在松菸誠品
小步寫寫
4 months ago
6. 之前有個場合,必須要用英文朗讀《永別書》,她在練習時一度泣不成聲,她覺得自己的激動不完全是內容很悲傷,而是她隔著英文的距離。這當然有部分是跟內容有些深、情感很強烈有關,也有自己在小說中使用屬於自己經驗的素材——好比她高中時、在報紙上看到悼念林義雄雙胞胎女兒的儀式,所以她就去了——小說著重於她為什麼是一個人,為何不跟朋友(無論立場對立或同伴),她其實不確切記得很多事,但那個氣氛依然觸發了她。
她過去在教導人寫作時,覺得過程與結構(解構?傑作?)不同。
小步寫寫
4 months ago
(這段紀錄有些混亂,因為張亦絢一度情緒也上來了,有些用詞或句子其實沒有如此完整(但我記錄上會變得完整),又好比她中途提到南方朔逝世,但我沒跟上提這件事的意圖)
總之,她提到大家很常說「忍住淚水」,她在寫《永別書》時一個很大的忍耐,但這個忍耐某種程度會傷害自己(?)
小步寫寫
4 months ago
@Edit 4 months ago
7. 提到她在某次文學獎跟連明偉的討論,兩人針對某篇小說作辯論,一個認為好,一個認為不好,而由此延伸,文學很重要的是壓縮與解壓縮,有些小說重點在於在濃縮精粹的結果中,仍蘊含著被打開的可能。
(她提到《永別書》其實太厚太重,像是十二本書的壓縮)
小步寫寫
4 months ago
8. 即使有影像存在,我們依然可以用文字去誤導——例如大罷免志工先被反方粗暴對待,最後標題文字卻是大罷免志工兇反方。
以此可知文字比較強嗎?但正是因為檢視影像而知道其真實?
小步寫寫
4 months ago
@Edit 4 months ago
9. 《永別書》的三大主題:
政治(戒嚴、威權造成的延續、造成某種思考模式)、
性侵與倖存(性侵是:有良知的人犯下的罪行,這導致述說很艱難,面對也很艱難)(功績能否抵免傷害?或抵銷罪行)
第三個是失敗的同志(從近年政治來看,性別意識要倒退也是很快的)(歷史在敘述上,假如先預設是明智的結論而去述說,會濾掉傷害,而同樣在談同志,如果先抱持預設立場,也會略掉失敗這件事)
《永別書》去探索的,可能是圖像、文字如何去記憶,所謂歷史的敘述依舊有扭曲、濫用的危機。
小步寫寫
4 months ago
@Edit 4 months ago
QA:
1. 人可以抗拒記憶到什麼地步?不要輕忽記憶對人的傷害,不要輕易認為「應該記得什麼、不記得什麼」,先有自由,再有記憶。自由跟記憶不要互相吞噬。記憶也不該是由個人去負擔,我們都會忘記,但我們仍然要相信,對記憶的努力的自由的創作方式,像我們不是美國原住民、不是誰,但由於文學或藝術創作,我們因此記憶。
2. 為何說謊與性侵是同等程度的爆炸?她以小說回答:「我的羞恥感遠比⋯⋯我長時間被剝奪真實⋯⋯我最大的惡夢就是人們會把我當成你⋯⋯奮力保住最多的真實⋯⋯偽證者」。(書本不在身邊,有辦法確認時再標頁數)
——另外提到,宮部美幸《寂寞獵人》中《吹牛喇叭》。
3. 賀殷殷的年齡設定跟林義雄雙胞胎女兒差一歲,方便去做設定,作時間感的定錨。
小步寫寫
4 months ago
@Edit 4 months ago
4. 老師如何處理對性的掙扎與矛盾?
《永別書》絕對是個負面教材,是比較極端的例子,它讓你意識到你是在父母不侵犯你的原則下成長/存在。
大家都以為傷害是傷害倖存者,但傷害其實是一個擴散的概念,像漣漪般影響到他人。
溫玲《沒有女人的女人們》,所謂性別是社會建構,但也有些是非可見、非框架。
小步寫寫
4 months ago
5. 「你為什麼只注意到最糟的」,這個對賀殷殷的質疑,其實是文學藝術的責任,絕對不要去拒絕想像最糟的,我們永遠要去試圖把握它、面對它,但這不是生活的原則。
小步寫寫
4 months ago
趁著簽書時釐清
「過程」與「結構」的不同,過程是,好比搭車是一段過程,結構是怎樣安排、排列組合這個過程,而如何拼湊本身會產生意義。
小步寫寫
4 months ago
@sm101010 - 看完洪常秀立刻直奔松菸誠品,來看張亦絢。現場買了一本《永別書》紙本書,天啊還真厚...
back to top
delete
reply
edit
cancel
cance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