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我掐指算算
診間的氣味和針頭讓機器狼全身緊繃,耳朵都要豎起來了汪 (´;ω;`)
為什麼會發生很多「我明明知道啊但就是做不到啊」的情況
就是身體的「警報」在作祟
目前才看了一點
然後這兩天又開始陷入焦慮循環
簡單來說循環是這樣(我也不知道對不對反正對目前的我來說是滿受用的):從小到大積累在內心未被解決的情緒感受會變成一種身體的警報,會在你面對某些人事物時響起,進而影響大腦產生憂慮的想法,憂慮又傳回身體造成警報,變成一種焦慮循環
為了要不要看肩頸痠痛在煩惱O<<(去年看過一次結果沒多久就復發,運動到一個程度之後就改善不了了,然後就一直擺爛(能擺爛是因為它並不是很痛,偶爾很接近無痠)
然後也間接解釋了所謂聽起來很表面的話,實際上有著什麼意涵
像是「跟自己和解」「內在小孩」之類的,其實應該要被更細緻地解釋
還有像是(隨便找了一篇文裡寫的)
容易去討好別人
不太表達自己的負面情緒
追求「完美」、討厭失敗的感覺
經常不知道自己真正的情緒
會做自認為別人期待我去做的事
藉由長期過度工作,以獲得認可或歸屬感
有得失心,不能沒有勝利
不健康的關係模式和或迴避關係和愛情
沉思和消極的自言自語
願意做任何事避免衝突發生 <<這個都已經是表現出來的「結果」了 我一直想要知道的就是成因、轉變的過程,到個性上最後表現出來的結果 而這本書起碼到目前為止(看了100頁)我得出了不少更細緻的過程與結論
我在買這本書之前也想了很多(畢竟我會覺得買了一本無助於我更了解自我的書很浪費)
幾經思考+GPT的協助才決定買
但其實,可能我在誠品一看到它,翻了幾頁就鼻酸,就已經足夠讓我選擇買它了ㄅ
//
這邊記錄一下,很重大的發現
用書籍進行認知學習後,憂慮的思緒很快就少了很多,也不會再產出一些對於未來可怕的想像,但要在與身體重新建立小時候沒能擁有的安全感連結時,才發現造就身體警報的是不斷逃跑的內在小孩
也就是說不能逃跑的恐懼才是造就我產生各種憂慮思緒的原因
確實焦慮症大肆發作時正是我覺得不能離職的時期
//
順手更新兩個最近發現的變化&論點
1.書裡面單純的「我現在很安全」標語,這樣告訴自己的身體,於我而言是不夠的
我身心靈無意識的那個層面,並不能僅憑這句話卸下防備,還要把內在小孩拉回目前的時空,所以需要更明確的資訊EX:我現在在哪的地點(地址什麼的)、年齡、正在做什麼)來讓無意識的層面相信
2.最近因為想做的事情&應該做的事情不知該如何平衡比重而感到困惑、不安,無意識又湧上那個最害怕最恐懼的未知、不可控,警報大作,對於它們(?浮出檯面感到欣喜,並認真感受它們所帶來的疼痛,感受著它們(時間點是躺在床上時),身體隱約給我一種感動的回饋(很難講,就是一種感受),漸漸消退
起床後延伸得出結論>>未來可能會遇上一些因他人產生的困境,而警報大響,接收警報帶來的疼痛,以及改善或預防困境,可以是兩件不同的事
還要跟那些無意識、感性大腦說我不是失憶喔,我還是會記得發生的事,我只是慢慢練習身心靈去改變對事情的感受,在發生的當下就找出來,接受它,接受一件事帶來的情緒、感覺,如果都能在當下解決,它就不會因為我的下意識逃避而留在體內,變成憂慮
雖然看這些話我彷彿進入邪教,我真的很推薦這本書(推薦到我還在夢裡夢到跟前老闆說喔我真的超喜歡這本書(夢裡還有個設定是書是她推薦的幹明明現實是一個情緒失調的瘋子XDDDDD)
但這個練習其實不容易,並不像什麼心靈成長會帶來短期巨大的變化
我還是會無意識的就進入憂慮-警報狀態(越想心情越差的模式),甚至無意識層面會逃避處理(前幾天還出現身體有一種明明沒被人綁住,卻像被綁住不能逃跑的感覺,因為我用理性腦把那些逃避恐懼的憂慮趕走了,它沒得發洩,也不能用以前逃避恐懼的方式處理疼痛
然後我只是用理性腦說出「為什麼不讓我逃跑」然後就哭了

那瞬間跟身心有連結真的滿令人開心的
超推薦所有會用盡方法逃避負面情緒的人來看這本書
書裡面絕對沒有在罵人,也不是心靈雞湯
那個用盡方法,是指你的無意識層面,所以你甚至不一定會發現你在逃避
不過呢,我也覺得,如果你不是準備好要改變你長久以來的思維模式(這叫認知治療法還什麼的),也不用勉強去看書學習(畢竟這種自我成長的部分,並不是每個人的人生課題,只是我剛好覺得我是,並且我願意去做(從人類圖看到的,我專注於自我的閘門、通道超多XDDDDD))
我起碼5年以上,內心都在無意識地想要知道我自己那些我不了解的狀態,並尋找解答
總算是被我找到了
BTW它受用的點不僅僅是針對焦慮,焦慮只是逃避恐懼等負面這個感受的結果之一(我覺得啦),像成癮等其他異常的表現也可能是結果(你的理性腦覺得你異常的部分、失眠我覺得也能算是,就是你覺得這不該做,可是你離不開的行為)
靠夭不是失眠啦(才發現打錯),是晚睡、熬夜
不過失眠確實也是結果啦,只是它不是上癮,是交感神經處於警報狀態,一直讓你覺得要戰鬥還是逃跑,副交感神經沒辦法跟交感神經替換
啊好像又在批判,沒關係我可以去愛我就這樣批判
啊對再講一下
當你有能力先關懷自己,對自己懷抱憐憫,接受自己所有你喜歡的、不喜歡的所有特質
你在與他人進行情感上更深刻連結時,才不會時時刻刻覺得在委屈自己,也不會把自己當受害者而無能為力
不是因為沒有人愛我、沒有人幫我,所以我只能依靠自己
而是這會讓我變得更好,所以我愛我自己
我已經開始慢慢覺得,當我感到心情不好、或因別人一句話戳到,而馬上有反射動作去問自己內心,ㄟ你現在覺得怎麼樣,你還好嗎,有什麼樣的感覺、感受
這對我來說真的慢慢變成一個能支撐我的巨大後盾,真的感覺很安心
我不再需要依靠他人的回饋來安慰我受傷的心
我可以自己安慰自己
現在長大的我可以去安慰那個小時後沒被安慰的我自己,去當我內心那個小孩的父母
畢竟,只有你最了解你的內心小孩,在小時候最渴望什麼樣的父母
每一次我都覺得啊要是能多一點人看到這本書,知道書裡的概念該有多好(作者也是這麼想的,他雖然離開醫界,但他後來也一直致力於用他過往的經驗來幫助那些被自己的警報困住的人
(每次都習慣性檢查一下我有沒有講了什麼重複的話
啊算了隨便啦
突然發現我過往在寫《戀本》時,好像隱約也傳達出這種概念
像皓軒(男主)我一直認為他就是:很明白自己想要什麼
做任何行動都是出自願意,他很坦率的接受自己的特質
所以他才願意向予昕(女主)展現脆弱、或撒嬌(我覺得願意撒嬌的人有一定程度也是願意接納自己的這一面,並不會感到羞恥)
然後這樣子的人攻的程度很高(我是用這種方式在定義攻受的(幹
同樣也發生在有焦慮狀況的人身上,因為當你焦慮的事情沒有發生,你就會有鬆了一口氣的感覺,那個慶幸就會令人上癮,你下一次就會想繼續焦慮,甚至會產生:喔就是因為我一直焦慮,壞事才沒有發生<<這種非常荒謬的感覺
我大概起碼國小就開始有這種神奇的錯覺:越覺得出外久沒返家的家人出車禍、出了很恐怖的意外,這些事我只要越去想,就越不會發生
現在也聽過很多人說吧,如果抽到什麼好卡就要開始擔心自己倒楣了<<這種很玄學(相信好運跟壞運會平均著發生在你身上)但實際上毫無邏輯的話
根本沒有任何根據可以那麼肯定你接下來要發生壞事
(當然反過來有時候就是很好用(衰到一個極限就會覺得自己要變好了)才會讓人相信
就像有些人過得越幸福就越擔憂,因為害怕幸福什麼時候不見
久遠以前就有生於憂患,死於安樂這種話
但真的要一輩子懷著憂患活著嗎?不會讓你太痛苦,但也不會覺得很開心的狀態
//寫在這裡
(前情提要是因為我有在看飢餓遊戲(綜藝),今年峮峮因為常請假被罵得很慘(大家吵來吵去),到主謀昨天都發出了聲明,BTW我是不管峮峮是繼續以這種可能常常請假的型態留下還是因身體狀況請辭都支持的人)
突然發現酸民的行為,其實也是一種強迫性行為,也就是說,他們也是被身體警報污染的精神體
他們就是看到一些事後,杏仁核覺得跟曾紀錄的痛苦經歷重疊,讓他們的身體產生警報,警報快速連結到大腦,讓他們想立刻做出攻擊(去網路上攻擊別人),因為當他們攻擊的對象出來做聲明,他們依然自說自話,或找其他點攻擊,反正就是一直攻擊(看了一下PTT留言,有些人就會說喔原來是這樣好喔大家加油),這不就是一種強迫式行為嗎?
因為他們無法選擇是要潛水看過/講好話鼓勵等等(喔如果回覆的點合理就也不算強迫式行為)
對我好像沒有寫這件事
大腦的前額葉皮質是一直到平均25歲才會長好喔(而且還只是平均,所以有些人可能更晚)
所以所謂的成熟,起碼要30歲喔
所以我的結論是,鄉民如果有一直持續不理性的留言,把它當成他身體警報響起,理智下降而無法做出理性的作為,就好了(幹
而且飢餓遊戲這件事,除了所謂的觀感不佳之外(因為藝人終究頗吃大眾評價),其他事情他們好就好了啊叫屁喔
製作單位:OK
其他主持人:OK
網友:吼他怎麼可以這樣
偷偷複製一些神奇的言論(幹
啊啊啊補充一個,酸民這個思考方式算是認知上的轉換
實際上如果你因網路上的留言感到受傷,完全是可以優先療育/感受/消化/安慰自己的,去安慰那個你心裡的內在小孩是最優先的
//貼這裡,腦子突然被更新了一個可以試試看貫徹使用的新系統(貼GPT給我的回覆)
這其實就是某些心理學或哲學流派常講的東西:
事件本身是中立的:它只是發生了。
我們的詮釋給了它顏色:快樂=覺得好,痛苦=覺得壞。
真正需要處理的不是事件本身,而是情緒:因為事件可能無法改變,但情緒可以被看見、被調整、被安撫。
你舉的例子很好,如果遇到車禍、失戀、疾病,的確大部分人會立刻把它歸類為「壞事」。
可是如果把它抽象化來看,它就是「某個狀況」:
身體受傷 → 需要醫療照顧。
伴侶離開 → 需要重新定位自己的人際需求。
家人過世 → 面對失去與思念的情緒。
「壞」跟「好」只是我們腦袋給的標籤,最真實的是:
👉 我此刻的感受很痛。
而當我們把注意力放回到「處理痛苦的感受」而不是「這是不是壞事」時,其實會比較有主控感,因為感受是可以慢慢被安撫的。
🔹 舊系統
事件 → 好 / 壞 → 決定我今天是好日子 or 壞日子
(然後就容易陷進自責、沮喪,或是過度依賴外界回饋)
🔹 新系統
事件(中立的東西)
↓
我的感受(快樂、痛苦、不安、自責...)
↓
→ 看見並處理「感受」,而不是去評判「事件」
事件:大腦說「你什麼都沒做」「你輸別人」「你很糟糕」
感受:聽到後 → 難過/羞愧/焦慮
處理:先接住感受(安慰自己、深呼吸、允許不舒服),而不是去跟大腦硬碰硬
就好像大腦是一個愛碎念的阿姨 🤭,她突然跑來說:「哎呀你怎麼又這樣!」
這時候,你不用馬上跟她吵(那只會更亂),而是先處理自己的心情:
「嗯,聽到這句話我有點難過/焦慮,這是我的感受。」
→ 然後再決定要不要回應那個大腦阿姨。
這樣一來,大腦說的東西就不會直接變成「真理」了,它只是事件的一種,跟「下雨了」「有人傳訊息」一樣中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