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atelyn📚
4 months ago @Edit 4 months ago
077.《 #大人學選擇 》(電子書借閱)
☞推薦程度:★★★★☆

整體還是推薦,可我感受實在很複雜。
前面幾章不知為何,老一輩父權男的氣味直沖而來,我一度想要棄書,好在我本就擅長去蕪存菁(?),才能看到後面有些觀念、技巧確實值得參考,尤其是對「社會」感到迷惘的新鮮人。

如何進行選擇?把「大決定」拆成許多「小行動」,是否就有更多選項,而非死板板的是非題?

新鮮人可著重看這幾個章節:Part 3.個人理財的選擇、Part 5.人生伴侶的選擇。
看得出作者尊重各種「選擇」,並鼓勵女性獨立自主--「第一次到男友家,要幫忙洗碗嗎?」這個常見的問題,你怎麼想,男友怎麼想,實際上情況是如何……都能看出兩人之間的價值觀合不合;倘若男方家庭很傳統,你得考慮自己要接受、討好還是反抗。

#Katelyn閱與讀
latest #18
Katelyn📚 分享
4 months ago
延續前面的做法,我繼續把出國留學這件「大決定」拆成許多「小行動」,包括考托福和GRE、準備申請文件等,同時邊做邊告訴自己:我不需要下這麼大的決心和承諾來做這件事(出國留學),我只要先完成這些嘗試性的小任務就好。如此一來,我就能讓自己安心,因為不用真正放棄現在的愛情和工作。
Katelyn📚 分享
4 months ago
把大任務拆分成小步驟,讓你過程無痛、輕鬆達標
同樣的概念,回到我們自己的人生選擇和難題上,尤其是面對那些明知要改變、卻踏不出第一步的事情上,比方說換新工作、到海外拓展新商機、拜訪難搞客戶等等,第一步就是「任務拆解」,並在接下來的每一步告訴自己:我還沒有真的要下定決心,或者說,我也可以不急著決定,我只是把眼前的小步驟做好,而且隨時可以退出。 如此一來,我們有很高的機率能夠一步步「誘導自己」,最後會發現,只剩1%的路徑就能到達終點。
Katelyn📚 分享
4 months ago
有時我們自以為很理性,但潛意識早已被恐懼感綁架了。但當下自己可能很難察覺自己到底是因為什麼而偏好某個選擇。
這時候我會嘗試做一件事情,就是把手上的選項推到極端,或把環境推到極端,看看這些選項是否還一樣吸引我。如此會比較容易辨識出自己在意的到底是什麼。 例如挑選工作時,我會問自己幾個問題:「如果薪水只有現在的一半,我還會想做嗎?」「如果主管不是這個人,我還會想做嗎?」「如果從此工時會變超長,我還會想做嗎?」「如果公司日後沒有這種規模的大案,我會想待在這兒嗎?」
立即下載
Katelyn📚 分享
4 months ago
有些選擇做錯了,我們雖然會無奈,但也只能坦然接受。調整自己、控制可惜的心情,然後邁開步伐,重新嘗試不同的方向,就能找到更正確的目標。 如果總是陷在可惜的情緒裡,逼自己忍耐,最後很可能會在憤怒或不平的情緒中,做出一個極端或偏頗的選擇。這樣的選擇通常都很糟糕,帶給你的利益也最小。
Katelyn📚 分享
4 months ago
簡單地說,一個理想的職涯選擇,有兩件事情很重要:一是「槓桿」,二是「彈性」。「槓桿」讓你每一分的投入,能獲得一分以上的回報;至於「彈性」,則強調每個選擇都該讓你的路越來越寬廣,而非越來越狹窄。
很多人選擇工作,把薪資福利這些外在條件列為關鍵考量,卻忽略了一件超級重要的事情,就是你為這份收入付出了多少成本?這是個簡單的投資報酬觀念。「回報/投入」的比值,就是所謂的槓桿。隨著年齡增長,我們當然希望這個槓桿值(也就是投資報酬率)越來越高。另一方面,我們也希望在職場上的選項能夠越來越多,不要因為年紀大就卡在原有職位上,哪兒都去不了,最後只能硬撐到領退休金為止。
有時候,能夠幫到別人,自己也會覺得很開心汪
Katelyn📚 分享
4 months ago
迷惘的時候,就做些小型實驗
所謂小型實驗,是選幾個你覺得有點興趣的領域,試著做做看。無論是義工、實習、兼差的機會都盡量把握,只要能夠親身體驗,就大膽試試。 常有年輕的朋友分享了心中的理想後,卻不打算馬上動手。原因是擔心自己沒有相關經驗或資格,所以想花個幾年先準備證照考試、補足學歷,甚至出國念書。這其實不是好策略!畢竟試都不試就埋頭努力,你怎麼知道花了時間金錢之後,自己真的會喜歡那份工作呢?
Katelyn📚 分享
4 months ago
一旦建構了完整思維模型,面對全然陌生、毫無經驗的環境時,反倒容易做出相對理性的選擇,就像路痴的我能善用地圖和GPS找對方位一樣。事實上,人生在不同階段的遊戲規則一直在變,學校成績優異的學生,到了職場未必能以相同的天分勝出;把妹技巧一流的帥哥,一旦走入家庭也未必懂得維繫婚姻關係。所以在我看來,要正確發揮我們大腦的威力,沒有什麼比建構一套屬於自己的思維模型更重要。畢竟天分無法模仿,但思維的方法卻可以透過學習和練習日益精進!
Katelyn📚 分享
4 months ago
無論以投資還是投機當起點,一定要堅持「原本定義的選擇」:千萬不要從投資切入,中途卻轉為投機;或是從投機切入,結果中途轉成投資。 這是什麼意思呢?有些人進場時是為了搶短線,想賺兩三元的價差交易。但等到下跌了,卻跟自己說其實是想長期投資,乾脆慢慢放著等將來回本的那天,這就是心態反覆了。
Katelyn📚 分享
4 months ago
注意資訊不對稱的問題 當你知道任何消息時,請想想下面的問題: 「你是誰?這麼好的事情,為何讓你知道?」 「為何選擇你,而不是更有錢或更有地位的人?」 「知道這個消息,是因為你很特別,還是別人刻意讓你知道?」 「為何一個陌生人自己不砸鍋賣鐵、借錢去買,反而選擇好心地讓你知道?」
Katelyn📚 分享
4 months ago
新創團隊應該把「有錢進來」當成一切思考的核心。之前跟一些沒有實戰經驗的人聊經營,他們常見的謬誤是把點子當核心,將賺錢弄得太迂迴,認為「如果我這樣做,就會有很多人來使用,可以累積用戶數;等有足夠的人使用後,我就開始賺錢了」。 我覺得這是不太對的。若不能儘快從市場賺到錢,就得想辦法生出一個好故事,以便從投資者、金主或政府手上拿到營運資金。但如果沒辦法直接從市場獲利,精明的投資者通常也會猶豫。就算他們有意願,恐怕也會開出非常嚴苛的投資條件(比方說佔很高的股份)。
Katelyn📚 分享
4 months ago
實際上,各類生意都有人做,也都有人賺錢。但想出獨一無二點子的人,終究還是少數。能在創業初期就靠技術或獨特性拉出極高門檻的,也是很少數的案例。 我反而覺得,關鍵在於能否儘早找到彼此互補的「最小戰鬥單位」:有強大的工匠處理產品、行腳商人思考市場性與品牌經營、總管在背後協調與建立管理制度。只要三者齊備,彼此對商業模式都認同,爆發力就會出來。
Katelyn📚 分享
4 months ago
善於讀書的孩子,成長過程往往沒有碰過太多挫折。因為只要照著老師提供的方法,好好念、正確背誦、記得公式,且在每次考試作答時,都能照著公式或格式反應,最後就會有好結果。讚賞、榮耀、自信心都隨之而來。久而久之,他們會覺得自己不用太顧慮別人,只要把自己的事情做好了,自然會得到好的報償。 換句話說,聰明的孩子往往被學校這樣的遊戲規則所制約。十五、六年下來,很容易以為這就是世界運作的關鍵之鑰——只要不斷依循這樣的公式,把自己管好、儘快找到正確答案並記住,獲取高分,就沒有人或沒有任何事情能為難自己。
Katelyn📚 分享
4 months ago
事實上,離開學校後,我們得開始習慣過「沒有正確答案的人生」。每個人的需要都不同,我們得充分傾聽與理解,才會知道什麼是對方「真正要的」。我們不可能完全改變另一個人,也不可能要別人完全聽我們的話,更不可能永遠讓別人符合我們的期待(或我們完全符合別人的期待)。這類情緒的修鍊,得靠自己的成熟、圓融、理解與體貼來化解。如何學習體貼、如何真心理解別人的需要、如何理解大人的戀愛遊戲規則,這些能力才能讓我們跟他人和平共存。 所以,如果我們能在越年輕時,就努力修鍊自己與挫折共處的能力,這樣就能學會對他人的「理解」與「包容力」,並產生「適應性」。
Katelyn📚 分享
4 months ago
一般人總認為「磨合」是感情中的必要之惡,不過我覺得好的伴侶關係,根本就不應該有需要嚴重磨合的部分,這在感情策略上是個非常不合理的舉動。我個人甚至覺得如果感情上常發生需要「彼此磨合」的狀況,那這段感情是有問題的,應該當機立斷,將關係進行停損。
Katelyn📚 分享
4 months ago
但就我的觀點而言,「調適」跟「磨合」,兩者是不太一樣的! 「調適」這件事應該是無所謂、輕鬆、毫不勉強的。為對方做出調適後,甚至根本不會再記得這件事。比方說吃東西的口味差異,當對方不喜歡吃辣,而自己喜歡、但沒有到非吃不可的程度,那兩人一起吃飯時,點些不辣的食物即可,這就是一種調適。畢竟這種程度的配合在心情上很輕鬆,雙方不需要不斷溝通,也不會生氣或吵架,幾乎不花時間就能立刻達成共識。
Katelyn📚 分享
4 months ago
多訂閱想法不同的人,並仔細觀察他們的思考方式,你慢慢地會發現自己的眼界變廣了,然後你可能就會開始質疑自己的想法、質疑你所處的環境,假以時日,我相信你終究會變得不一樣。 這樣做也有另一個好處,你訂閱一些人後,透過長時間的觀察,你可能會發現有些人其實沒那麼聰明,你可以把他「退訂」、「退追」。在這樣的篩選機制下,你就會真的留下一些能提升自我,也確實值得長期追蹤的朋友。 所以我覺得,重點真的就是努力走出同溫層。甚至一段時間之後,你的成長可能超過你的同溫層了,你開始覺得跟原先的同溫層格格不入,這時候你搞不好也該考慮再換一群朋友。有一群跟你想法相近、價值觀相同的朋友,你才能夠不斷進步。
Katelyn📚 分享
4 months ago
很多人會覺得,我若是個好男友(或好女友)就該幫對方做這個那個(如每天接送);我是個好媽媽,我就該負責那些工作(如把家裡打掃整齊、或是煮好吃的菜、幫他洗衣服整理房間等);我是個好兒子,我就該盡哪些責任。明明自己做這些事情不擅長、吃力又委屈,但不做卻害怕自己擔不起「好」這個字,所以勉強自己去做。勉強了自己也罷,偏偏對方覺得理所當然,或是沒有感謝,所以越發讓自己不痛快。 你有沒有發現,這些例子都是一個人努力讓自己去「符合期待」?當你不是「輕而易舉」的當好人,你就會過度用力。過度用力就會斤斤計較,就會去衡量對方的回饋跟自己的投入有沒有成比例,然後就會不滿與不爽。 解決方法只有一個:不要為別人而活 很多人以為「我事事為別人,別人會感激,會更用力的回報自己」。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