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君➸
3 months ago @Edit 3 months ago
新的集中噗(感想跟日常等等
latest #479
毛君➸
3 months ago
https://images.plurk.com/pbed8y0xKa7TZwNIwe99y.jpg 雖然從小到大都用鉛筆,第一次把色鉛筆用得如此徹底!
只要還夾得住就能繼續用
毛君➸
3 months ago
但是用得順手了就會很不想跟它說再見,因為筆觸的感覺很熟悉,打草稿很好用!
還有另一款同款的藍色,但是顏色就不熟悉了
毛君➸
3 months ago
畫完了一本無印筆記本馬上又去進貨兩本 真的很好畫&紙不是那種影印紙的白色,帶點米色比較喜歡
立即下載
毛君➸
3 months ago
https://images.plurk.com/2dQoeMwlXZUjk6aLMcH7lC.jpg 這款水性筆好好用,本來只買了兩色試畫,然後它增值了(
畫一般的練習,想到什麼就寫個字之類的都很好寫!然後很喜歡顏色
毛君➸
3 months ago
變成了逛街有機會看到無印就會去補貨的人
毛君➸
3 months ago
跟朋友約在百貨:我在無印等
跟朋友吃完飯:我要去無印看一下
毛君➸
3 months ago
倒是螢光筆還以為有機會用,但是我還在做結構練習,幾乎用不到螢光筆的機會,目前都還停留在線條
毛君➸
3 months ago
上面那款彩色筆對我來說是靈感來的時候構草圖比較無壓力,因為它墨水的質感我很喜歡
畫個框然後隨性佈局,平常簡單線條抒發的感覺都很棒
毛君➸
3 months ago
反而之前買了彩色毛筆都沒在用,直接被彩色筆給綁住(上色跟線條都方便
毛君➸
3 months ago
https://images.plurk.com/4REh9Cf9DKQmIx56Uo7G45.jpg 喜歡那個自然堆積的水痕
毛君➸
3 months ago
油性色鉛筆在打草稿時要稍微用力,這時的線條比較朦朧,於是草稿猶豫階段(?)對我來說是剛好的下筆力道
通常會用彩色筆把速寫的型給確立出來,如果要寫一些心得也能直接就記在旁邊!(色鉛筆就很不適合寫字,而且習慣筆頭不削尖)
毛君➸
3 months ago
-------------------
因為覺得不能錯過展覽
決定開始補鯨崛的紀錄片《鯨魚谷:恆春頭溝鯨魚化石發掘紀行》第一季
毛君➸
3 months ago
總有一天想學機關書(立體書)
總有一天(
毛君➸
3 months ago @Edit 3 months ago
還是大概排個心理的日期準備,不然有可能都不會去碰
有餘裕時來查個資料
毛君➸
3 months ago
今天難得比較早洗完澡(往往會拖到睡前
洗完澡的時候喝一口自己泡的抹茶+牛奶+冰塊
超爽⋯⋯救命
毛君➸
3 months ago
開始看起童年情感忽視這本書,因為太驚訝才看幾頁就來日常噗表達驚訝
空葉❀
3 months ago
毛君在看這本!!這本真的讓我看了打開新思維!!
毛君➸
3 months ago
cco12222: 而且它不只照顧孩子,它還照顧到父母的心情 只是看了序章說重點是那些「沒發生的事」我就
空葉也看過這本!!(我剛翻開
空葉❀
3 months ago
對我連第二集(?)都看了!!第一集好像是一、兩年前看的,但到現在都記得那個當初被衝擊到不行的心情……
我也覺得他把主題聚焦在「沒發生的事情」,然後可以把這些很難被形容出來的感覺分析+化為文字很厲害……不過看的過程中可能會引發滿多關於童年的不好記憶,所以如果會不舒服要記得休息哦!
&對還會照顧到父母的心情真的很溫柔,我覺得不會去譴責父母這一點也是我喜歡的地方
毛君➸
3 months ago @Edit 3 months ago
cco12222: 確實會害怕自己一次看進去結果爆炸 感謝提醒ww
又期待又害怕著
毛君➸
3 months ago
想到以前上心理學選修課一直卡在:我是安全依附吧⋯⋯我是安全依附嗎⋯⋯?我有可能不是安全依附嗎?!的感覺
空葉❀
3 months ago
我當時真的是邊看邊爆炸XD但我覺得這些感覺可以被清除描述出來很有助於療癒創傷……所以我是把他當一個清創的過程x不過就真的還是要讓自己適度緩緩XD

依附風格的話如果真的很好奇我記得網路上好像有問卷(不是那種沒有信效度的心理測驗是真正的心理測驗)可以做!可以透過這個大略了解自己的取向,給毛君參考!(大學是學相關科系的所以忍不住開始話很多
空葉❀
3 months ago
人際依附風格量表我稍微看了一下依附問卷這個跟我在學時填寫的內容是一致的,放上來給您參考
毛君➸
3 months ago @Edit 3 months ago
cco12222: 哇,感謝推薦測驗!其實我大學上課期間只是看課本上的簡略表格跟介紹,然後變成了我應該要是安全依附
而且其實幾年前有察覺違和感並找到空葉推薦的測驗!剛剛重測時想起來!只是過於自我懷疑加上沒有其他專業意見參照,自己覺得可能只是當下狀態不好(?????
毛君➸
3 months ago
而且光是這點我只是翻開這本書馬上就膝蓋中箭(跪地邊看
空葉❀
3 months ago
看來是經歷了否認階段x
不過確實自己判斷的話會覺得是不是不太準確,多了解&持續釐清是比較好的做法沒錯!
真的會有膝蓋中箭感XD我當初看的時候邊跟朋友分享然後一起膝蓋中箭,覺得有稍微分散掉那個被戳中的痛苦XD毛君如果到時候需要哀嚎我可以跟你一起唉(當然前提是你不嫌棄)
毛君➸
3 months ago
cco12222: 剛剛的第一個想法是我才要請空葉不嫌棄我
非常感謝⋯⋯如果真的很想討論哀嚎我會來找您⋯⋯謝謝⋯⋯
空葉❀
3 months ago
沒問題,可以跟人討論愛書我也很開心!
毛君➸
3 months ago
誠品線上 - 閱讀與生活的無盡想像
但我還沒看烏鴉六人幫,應該會先看烏鴉的中譯
毛君➸
3 months ago @Edit 3 months ago
誠品線上 - 閱讀與生活的無盡想像
應該會在圖書館先看過再決定要不要買的書
毛君➸
3 months ago
赤と緑のハーモニー!色のリズムが生む静物画の魔法這個真的是....!! 之前看畫展的時候會看到的神奇顏色疊加!!!
毛君➸
3 months ago @Edit 3 months ago
尤其在油畫裡面看到很多
皮膚裡淡淡的藍色跟綠色
毛君➸
3 months ago
童年情感忽視看到三分之一時覺得有點像個guideline ,首先書中有大量的互動例子可以看,不管是真實參照案例或編纂的理想案例,描述情境中發生的事情這非常重要
書沒有談及太多很艱深的理論,卻很能戳中要點的原因正是「那些我們認為理所當然的事情,很容易被忽略」
於是書中把整理過後的情況給紛紛命名出來,這是很了不起的工作!
毛君➸
3 months ago
童年情感忽視的一個重點是「我應該要有但我沒有」或者「我應該要注意到但我沒注意到」類似這樣的感覺
它給我一個感覺是,替我把一些事情說出來、命名、用情境來描述,於是會自動對上
但是,這就很有趣,因為平常我如果要談類似的事情時會被自己的「這好像廢話我到底在說什麼」或者「等等這根本不用解釋吧這不是廢話嗎」壓下去
然後我就會有一句口頭禪是:雖然聽起來很廢話但——的起手式
毛君➸
3 months ago
沒錯!它就是把我認為有可能被當成廢話的事講出來了!
毛君➸
3 months ago
於是它的言詞敘述其實很簡單,功夫在於架構、假設、分類、舉例是經過縝密編排的
像個任何人都可以閱讀的手冊
再來是後續提供方法可以參照,我還沒讀到那裏,但是自己正被這些症狀纏身的時候,可以給一定程度上的指導
毛君➸
3 months ago @Edit 3 months ago
覺得最難得的是情境的搜集和編纂
我是個蠻容易自己入戲的人,於是背後的情緒全部被解說出來的時候讓我有種很神秘的感覺
再來是我完全沒有看過健康版本的樣子(也許有接觸過看過健康的人,但沒有真實地看過健康的親子互動),於是也不會去妄想跟「奢求」健康版本的存在,不過作者把它寫出來時讓我感覺很奇妙
與其說這可不可能發生,不如說我好像不允許自己期待這些發生
毛君➸
3 months ago @Edit 3 months ago
我在「情緒不是你想的那樣」這本書中,一窺替情緒、表情命名、語言不同的奧妙
(簡單來說,它提及了不同語言詞彙系統會真正讓人產生不同的感覺,以及內感感覺和預測的存在)
某種程度上來說童年情感忽視在命名的部分讓我想起了這本書
毛君➸
3 months ago
它並非界定了什麼命名,而是強調替情緒命名這件事的重要,命名之後才有辦法表達,這是理解的第一步
毛君➸
3 months ago @Edit 3 months ago
我有想到,好像有看過一兩個真的相對很健康&有在跟我接觸持續幾年的人
是指一種微妙溫和的氣場(不是我這種偏向迴避跟討好的)相處的時候有種清亮感(???)其實我說不太出差別,就是熟悉一陣子過後(可能超過一年後)自己的小劇場跟鑽牛角尖會漸漸消失,覺得自己可以被自然承接
然後一直想不透人真的有可能長這樣嗎(到底
毛君➸
3 months ago
這本書讓我自己想了一個比喻
書中有個例子是不被允許談論父親的驟逝,壓抑到成年,就像無法出口阻塞了一樣
覺得在自己身上有點像電腦一次運行了很多亂七八糟的東西,所以運作得很卡,點個網頁要等半天,可是我要求自己要運行快速順暢,卻看不到背景程式運作超級多東西(類似像這樣,帶著各種壓抑的阻塞一起走
毛君➸
3 months ago
蘿賓的故事⋯⋯一開始看親友的版本,看到結局都還可以
一看到蘿賓自己的版本,還沒看完我就被戳到快死掉那種千瘡百孔渾身中彈
毛君➸
3 months ago @Edit 3 months ago
我有遇過也是童年情感忽視的人,和蘿賓不同的是,他們會把「避風港」宣洩出來給我聽,不是帶著分享、同理的心態小心翼翼地說出來,而是用受害者心態把這些丟給我,一味把我拉進必須要承接且不能表達想法的情境裡,這讓我覺得非常不受尊重
可是我以前總是給予過度的同情心,沒有考慮過自己的感受或用行動去拒絕別人,所以當下會覺得腦袋一片空白,而且還自動安慰對方(感受總是在幾年後才慢慢覺得不對勁)這也是我在蘿賓身上看到的
毛君➸
3 months ago @Edit 3 months ago
首先真的會先感受到憤怒,我覺得是件好事,代表某些情緒開始自己回來了
毛君➸
3 months ago @Edit 3 months ago
好像反射性想要為自己擁有的情緒做「辯解」
像是,我並不是排斥這些避風港的存在(很能接受書中的敘述方式而且能讓我理解與同理),而是我不喜歡不被尊重與越界的關係(但以前完全察覺不到)
突然發現欸!
一直有個聲音要求我要有某種資格才能擁有情緒,在那個資格到來前我就一直要證明、澄清、解釋自己的想法
直到這件事變成自動反應
毛君➸
3 months ago
這大概是我有時候直覺打字會突然變得很囉唆的原因吧
毛君➸
3 months ago
如同這些避風港的成因,意外發現蠻多沒被自己真正辨認出來並承認的東西!而且好像更加理解釋放的用途和重要性了!
毛君➸
3 months ago @Edit 3 months ago
辨認情緒->釋放情緒
我好像有一點點懂這是什麼了(一點點
毛君➸
3 months ago @Edit 3 months ago
看了一遍書中的敘述
覺得很可悲又哀傷的是,恰恰能夠同理並感受這些不尊重我的人的內心脆弱,讓我感到十分矛盾與受傷
首先我因爲自己被傷害、也為他人受傷的無力感到痛苦,也為他人受到的痛苦感到不捨與同情(想要給他們幫助和安撫)但是,這並不能抹消我自己受到的傷害
這是讓我覺得最沈重、複雜也很悲哀的地方,讓我自己想要掉淚
毛君➸
3 months ago
突然一陣疲倦襲來
毛君➸
3 months ago
永遠覺得自己做錯事情
也是這本書的一大重點呢
毛君➸
3 months ago
突然想到一件事!
所謂的「對自己誠實」到底是什麼
對我來說往往是反省、檢討自己不放過任何一個角落
然而今天看了書發現為什麼「對自己誠實」和「誠實做自己」可以成立,這並不是一種標準,而是一種狀態
我們發現自己可以被接納,就會學著接納真實的自己,所謂「誠實」由此維持,長期下來對人是健康的
但是如果「誠實」變成了自我價值的前提,變成鞭打自己的理由,整件事就會有點扭曲(我不夠好,因為我沒有對自己誠實)
原來差別是在這裡嗎,但我只是很概略的打下來自己也不是很確定(一片混亂)
毛君➸
3 months ago @Edit 3 months ago
書:如果這些練習讓你壓力很大,請相信自己一定做得到
我:啊啊啊啊啊啊壓力真的很大救命啊 (翻滾跑跳碰
毛君➸
3 months ago
救命練習真的讓我很緊張害怕
救命
而且我只要一執行就有煩躁跟恐懼感很可怕!(好可怕
毛君➸
3 months ago
一直在心裡大叫欸太刺激了吧!!!
毛君➸
3 months ago
這讓我想到另一本書但先在這裡標記一下就好(力氣耗盡
毛君➸
3 months ago @Edit 3 months ago
最近有個經驗
還沒看這本書前,跟一位大學同學吃飯,然後我說了實話(真的是在做自己的那種
結果對方反應很激烈,不停在貶低我,簡直就是效果顯著
和另一個大學同學吃飯,也是盡量表達自己的想法,反而沒有增加什麼壓力
毛君➸
3 months ago
而且對方對我的評價剛好是軟弱!完美對上這本書的內容
毛君➸
3 months ago
等等 那個練習的表格讓我邊笑邊哭,因為它做了「表格」讓我感覺到這些東西是「真實的、可以擁有的」,同時又覺得很荒謬!!
毛君➸
3 months ago @Edit 3 months ago
我好像懂了
這些把被長久忽視的東西給刻意框起來,加上給了超級明確的具體方案
而且超級了解實行的時候會遭遇什麼困難,馬上給鼓勵跟建議
距離一下子拉超近!!
會讓我覺得喔喔喔喔喔好近救命啊的感覺!!!
毛君➸
3 months ago
運動與飲食真的是自我照顧裡最實際又最明瞭但是很難在情感上被運行的部分
謝謝這本書(謝謝
空葉❀
3 months ago
我記得裡面是不是有個功課是情緒日記……?當初有試著施行一陣子,應該是多少有效果但做功課真的會讓人壓力有點大XDD後來我有斷一陣子,再後來又改良成比較適合自己的做法(從一天記三次改一天一次然後記得比較隨便),我想整個過程很需要時間去摸索&適應
我自己個人的經驗+所學是讓我覺得改變的歷程不求快,對自己有耐心地一步一步來反而是最實際的,事實上願意看這本書,意識到這些毛君就已經跨出很大的一步了,接下來真的可以慢慢來沒關係!
毛君➸
3 months ago
cco12222: 覺得這件事壓力有多大,就反映出這到底有多重要wwwww
我其實就是個理性上知道要慢慢來,感性卻往往衝出來很著急的人 情緒日記跟IAAA都強調在覺察之後要接受情緒,對我來說就是個新世界 謝謝空葉分享經驗!我也要試試看對自己有耐心一點!(雖然真的好難,一直在哀嚎真的笑死
毛君➸
3 months ago
裡面提到的重塑神經連結的部分
我剛好對於畫圖練習有類似的體會,剛好在這邊又看到一次,覺得好奇妙
毛君➸
3 months ago
關於畫圖的習慣其實我也是一小步一小步建立的
面對書中提到的練習大概是要變成迷你步
毛君➸
3 months ago
第一次做情緒日記練習的時候,比喻大概像是我突然覺得好燙好燙然後彈開 (像這樣
毛君➸
3 months ago
不過,我覺得書給人的支持力量很大欸!畢竟它都「寫成書了」至少能夠驅散基本的自我懷疑,這給我很多的力量,很像有隻手溫柔堅定的扶住我的背部(?!
空葉❀
3 months ago
雖然面向不太一樣,不過如果提到讓人感覺溫柔的心理相關書籍,我也滿推瑪蒂的《內向心理學》的,尤其內向人類很值得一看,對我來說是可以了解自己的性格特質&試著接納這樣的自己的一本書,如果毛君也是內向人類的話未來可以考慮看看這本(開始推書)
毛君➸
3 months ago
cco12222: 這本也有點好奇,謝謝推薦!
毛君➸
3 months ago
@bdon - 希望大家可以看看麗群怎麼講大罷免 7月26,8月23 我們一起扶老太太過馬路看到這個噗想到一件無關的事
好像是在某個共構轉運站的時候,有個老先生的包包掉了東西都灑出來,有三個人衝上去幫他撿
因為有三個人我只撿到雨傘,老先生還是跟每個人說謝謝XD
毛君➸
3 months ago @Edit 3 months ago
還有一次是被一個阿姨幫忙
從轉運站坐客運回家,但我沒發現自己排錯位置
阿姨來問路,我照自己的想法跟她說
後來阿姨多問幾次發現我排錯隊,趕快跑來跟我說,於是那天順利回家
然後在車上想如果阿姨沒有來問路,我現在不會坐在車位上
毛君➸
3 months ago
https://images.plurk.com/5USBrSD80CARtIVNnKZN8d.jpg 今日最喜歡(臨摹)
揩季_kezing
3 months ago @Edit 3 months ago
好好看喔
空葉❀
3 months ago
真的好好看喔!!畫面超舒服
毛君➸
3 months ago
KeZing: cco12222: 謝謝!!! 自己也頗喜歡這張的ww
毛君➸
3 months ago
潛水員戴夫裡面怎麼有小丑牌!
害我打開戴夫會一直玩(???
當初看人玩覺得我買下去一定會沈迷,結果一直沒買ww
毛君➸
3 months ago
今天突然聊到音樂的話題
我好久沒有主動碰音樂或樂器相關的東西了
唐突覺得是否缺失了一塊魂魄
毛君➸
3 months ago
對欸⋯總覺得⋯好像⋯少了⋯什麼⋯⋯⋯
(是說塊魂魄三個字為什麼這麼像還連在一起
毛君➸
3 months ago
我要怎麼再讓自己摸摸看享受音樂的樂趣ㄋ(思考
毛君➸
3 months ago
突然覺得好需要喔,畢竟樂器&音樂性&律動還是會有抒發的感覺吧⋯!
毛君➸
3 months ago
----------------------
昨天睡前在想的
「自學」和「上課」的差別
大概是主動吸收和被動吸收
各有各的作用
毛君➸
3 months ago
首先「自學」這件事更加牽涉到動機,如果動機不夠強基本上不會去做這件事情
但是如果是自學就一定比較厲害的話,那還真是不一定,因為這不是重點(於是接下來不會去比較這點)
專注在這兩者學習模式的結構有什麼差別
毛君➸
3 months ago
簡單的比喻就是
「自學」注重探索,為了接近那個答案,自學者要變成偵探自主整理蛛絲馬跡,很花時間心力失敗是家常便飯,不過因為這個過程非常艱難糾結,烙印在大腦的迴路會非常清晰且有彈性,整個身體都會記住
毛君➸
3 months ago @Edit 3 months ago
「上課」由於是被動吸收,延續類似的比喻,就是不僅先跟你說犯人是誰(提前劇透),接著在遇到好老師(注意,是好老師的引導)的情況下,會從第三者的視角解釋犯人的行為動機、並教導偵探(刑警?)應該要怎麼行動
毛君➸
3 months ago
但是被動吸收的門檻比較低,也就是動機不強也能去上課並吸收到東西,這造成迴路並不是經過大量實踐試錯形成的
由於「動機」就有差別,會影響到記憶形成的方式,會變成較為簡潔符號化的記憶,走向極端就會僵化或很容易忘記或不知變通
毛君➸
3 months ago
那麼,擁有能夠自學的強烈動機的人,去上課會發生什麼事?
毛君➸
3 months ago
首先,「自學」最大的難點是「被給予正確的回饋」
自學者如果走歪了沒有人可以發現,但是又能達成類似的結果時,前面提過,身體將會記住整個學習迴路,於是更不容易改過來
變成像是一直在用代償肌肉都沒有發現,直到身體受傷
毛君➸
3 months ago
例子就像自學的太極拳愛好者,外在架勢很足但是沒有學到真正發力的重點,實際上會有很多錯誤發力的動作
自學樂器的人,也許可以達到某種程度,會很快停在某個點,因為像是握弓姿勢錯誤、發聲方式錯誤、不會讀譜等,有可能無法發揮這項樂器原本就有的潛力和音質
毛君➸
3 months ago @Edit 3 months ago
這就要看自學者本身的觀念、思辨、反省能力以及彈性的差別,但是他們多數人可能都有一種熱情(?)只是,有時候這個熱情是憑著一股氣勢(ex 我就是要會這個然後看起來很帥)
在自學的路上,依照個性的不同,有人會慢慢發現某項技能的本質之後改觀,比較不會走偏
有人則是太過執著於「我一定都要自己來」就會很容易走偏
動機百百種,這部分就會延伸出非常多種想法與結果
毛君➸
3 months ago
自學者開始道路之後,其實大部分會跑去「上課」,自主吸收篩選會遇到的瓶頸,要由被動吸收來補足
毛君➸
3 months ago
遇到好老師的前提下,會首先被教導「基本觀念與架構」,往往這是一項基石;如果連這個都要自學會變成反過來,花好幾十年才確立這項基石(也有可能因此變得很強或已經放棄)
加上有人可以校正、給回饋、問問題,這會讓學習者的進步是加速的狀態
毛君➸
3 months ago
接下來就是「分辨誰是好老師」的部分了
有些教學像喝了白開水,有些則是精華那一兩句重點(而且可能每個人感到突破的地方不一樣)
毛君➸
3 months ago
後來發現,「到底是不是自學」這件事其實沒那麼重要
我的結論是:每個人其實都是自學者,也不是完全自學的人
我認為與其糾結在有沒有去上課,不如說是「學習者的心態」才是更重要的,因此沒有誰比較厲害的說法
毛君➸
3 months ago
像是自己讀書、看教學影片的人
也許因為他是「主動」接近並篩選資源的人,被叫做自學
實際上書和影片也是一種老師
毛君➸
3 months ago
那麼「主動」報名課程並篩選合適教學的人,去上實體課程也許是一種被動吸收,整個過程其實是主動的
毛君➸
3 months ago
擁有主動吸收的精神的人,就算是用被動吸收也能通的方式去教他,這位學生仍然保有自己的主動性
毛君➸
3 months ago
於是這個主動的精神,並不是外在看有沒有上課、是不是自學者去定論的
毛君➸
3 months ago
另外就是「閱讀」這件事情
媒材也分為比較偏向主動吸收或被動吸收的類型
毛君➸
3 months ago @Edit 3 months ago
比如文字其實是非常需要主動吸收的
我們閱讀一行文字時,首先要懂這項語言、認字、能夠在腦海形成畫面或概念⋯⋯不去「讀」的話,畫面就沒辦法形成,感受也沒辦法傳遞,整個過程就會自動就暫停
就會沒辦法看小說(?)
毛君➸
3 months ago @Edit 3 months ago
影視類的作品也是一個偏向被動吸收的模式
因為「視覺」某種程度上來說,把閱聽人吸收到的資訊控制在基本一樣且同時
用例子來說明的話,小說的自由與想像程度非常大,時間感甚至不同;影視作品不僅在播放時時間感基本上是差不多的,連「當下發生什麼事的細節(人家打架時的姿勢、房間亮度如何等)」、和「角色的樣子」基本上都被定調了
毛君➸
3 months ago
於是這兩種媒材會發揮不同的作用
尤其視覺影像在「溝通」和「共識」的基準上會發揮得很好,因為大家看到的東西基本上一樣,會有「原來你是這個意思」的感覺
毛君➸
3 months ago
小說可以傳遞的範圍非常廣,解讀與想像方式可能也非常多種
於是更容易產生歧義
例如連在讀影視作品的「文字腳本」時,是必要的步驟,但是每個人畫出來的東西、想像出來的畫面一定都不一樣
於是影視作品的生產過程需要「設定」,各種設定是為了把大家拉在同一個基準線上
毛君➸
3 months ago
順帶一提,影視作品是按下去播放就會一直放,像看電視那樣,還是被動吸收的感覺居多
漫畫我認為還是比較偏向主動吸收(至少需要把書翻開吧w)
毛君➸
3 months ago @Edit 3 months ago
不知道為什麼講來這裡
結論大概是真的沒有哪種比較好!而且這兩種我們都是需要的!
(我們需要當偵探,也要被人教怎麼做偵探)
尤其是環境這件事,「把人放在某個環境」某種程度上就決定大部分的被動吸收來源
即使有各種被動吸收的資源,人也不能放棄自己的主動性(???)
----------------------
毛君➸
3 months ago
發現我寫下這個是因為察覺到「探索體驗」的這件事
會有自己破案的那種成就感
不過,完全沒有概念時,上課依舊是必要的(或者說是入門教材)
好奇去學一件事情、旁邊有人帶的話,大概也勝過自己摸索半天什麼都沒摸到
一個人鑽進去也超容易卡住
毛君➸
3 months ago
---------------------
最近那個AI
我也好奇去搜尋自己喜歡的繪師
毛君➸
3 months ago
這個網站似乎有明顯喜好?
會抓的部分是紅的二創題材、日系居多,或者紅到出圈的
中文圈的大大們,有一定人氣幾乎都會進去
毛君➸
3 months ago
我有查幾個自己追的繪師,歐美圈大概是要畫紅的二創(尤其是日本作品)、紅到出圈、在推特上超人氣
有些人連名字都沒有(?)雖然人家的畫風很明顯也有人氣
毛君➸
3 months ago
有些繪師雖然網址有在上面
但是放出來展示的圖片(?) 是針對裸露程度、中二程度(對)
毛君➸
3 months ago
某個歐美圈有名的繪師,展示的是她早年風格還沒像現在的時候的圖
然後另外一張,繪師是看著考古的照片用自己的畫風重新詮釋一個女性模樣的陶器,胸部很大但很多刺青、面目比較猙獰
然後不知道為什麼這張被放在展示,是因為胸部很大嗎
毛君➸
3 months ago
真的有明顯喜好,一定會放二創的圖,然後反而看到他們喜歡哪些作品的二創
而且放的圖幾乎都不是我被這些繪師打到的圖
喜好差超級無敵多
毛君➸
3 months ago @Edit 3 months ago
有幾個日本繪師,沒有收錄他們標誌性的風格,而是收錄一些女性角色、二創、寶可夢卡牌(仕事圖)
有幾個像是我認為他們整體氛圍傳達得超好,非常喜歡,看到會雞皮疙瘩的,反而沒有被貼出來展示(?!
毛君➸
3 months ago
話說回來,苗頭應該是指向「用AI的人」做了什麼
毛君➸
3 months ago
------------------
大雨已經下到世界末日快來的感覺了
怎麼下不停的
毛君➸
3 months ago
世界末日要來了嗎⋯⋯其實不是瞬間發生是一步一步發生
最近的奇妙颱風、地震海嘯,現在雨下沒停的豪大雨還不停打雷
毛君➸
3 months ago
應該是那塊很大的雲停滯不前了,雨才一直狂下,已經下很多了,據說還會再繼續下個幾天 以前的梅雨季也沒這麼恐怖哇!
這是個午後雷陣雨的強度,但長度是梅雨季節的感覺
毛君➸
3 months ago
晚上打雷真的特別可怕,令人敬畏(
閃電亮到房間都看得到
毛君➸
3 months ago
雨一度大到覺得出門被雨滴砸到會痛
好像有人在天上倒水
雨勢減輕的時候會掉以輕心,直覺認為應該這樣就沒了吧
然後就又嘩啦嘩啦大聲起來沒完沒了
毛君➸
3 months ago
https://images.plurk.com/1IroaDKwOHzbc1Py2fpwHB.jpg https://images.plurk.com/OKqctBnhFFsTLODn1vJPH.jpg 一邊看影片的速寫(*福山潤)
毛君➸
3 months ago
---------------------
最近因為各種契機+情感忽視那本書
居然發現一直以來導致我身體隱隱作痛與偏頭痛的線索之一
怎麼說呢,有夠不可思議 而且非常奇怪,它居然在我身體這麼久我都不知道,我辨識出來以後,發現人腦真的是功能太強大導致察覺不到腦做了什麼!
發現的時候無悲無喜,只是覺得:?,好像被按暫停的DVD開始播放了,然後會有一個持續的動力被打開讓我一直想表達那個DVD內容,一直想要找地方講那件事(因為被壓抑太久?)
毛君➸
3 months ago
然後講出來不是想要解決,而是讓我的意識真正透過體驗操作去看到DVD內容,承認它的存在,然後曾經被壓抑過久的東西得以成為我的一部分
只是我現在也還⋯滿頭問號⋯這個感覺有夠奇怪⋯⋯
毛君➸
3 months ago
好怪喔,好像只是把水龍頭打開,然後一直看它流
楊★TRPG
3 months ago
那毛君要看看這本書嗎?當身體說不的時候:過度壓抑情緒、長期承受壓力,身體會代替你反抗線上看,實用書線上看 | BOOK☆WAL...這本有90%在說各式各樣的案例,最後10%給予建議。如果想要釐清狀況,可以作為參考書翻翻。
毛君➸
3 months ago
muhenkyoukai: 謝謝推書!如果說情感忽視那本是情緒的智慧與功能,這本是從身體的智慧切入呢
毛君➸
3 months ago
然後我真的喜歡看案例
毛君➸
3 months ago
雖然眼科有固定回診,去年也去過神經內科檢查一次
我的頭部肩頸+對焦真的是壓力原因耶
看了試閱描述的症狀有點毛毛的
毛君➸
3 months ago
快速記一下想到的東西
魅力 跟 表達
毛君➸
3 months ago
這兩個有時候重疊,有時候不重疊
大部分是重疊的:表達清晰時會有魅力,有魅力的視覺能夠加深表達效果
毛君➸
3 months ago
有魅力的圖,表達不一定清晰,比如隨性、抽象的插圖,魅力不完全是來自於表達,也許是其他美感
毛君➸
3 months ago
然而,如果是平面設計、平面插圖,是以表達內容為導向,必須先以表達清晰為主
清晰以後自然能夠提升魅力
毛君➸
3 months ago
分鏡構圖的部分,(意外的)非常注重魅力,而它的魅力也是和表達重疊的
一開始學習畫的構圖,雖然意圖清晰而毫無魅力,這樣的綜合視覺效果就會平淡
毛君➸
3 months ago
把一個東西畫好(寫實)可以視作意圖清晰,魅力的部分其實部分來自這點
另一部分與構圖的塊狀分佈、視覺導向、透視引導有關,影響到與畫面內容的氣氛;當我們說「好不好看」的時候強調的是魅力,實際上魅力好像是由不同點的表達清晰所構成的
毛君➸
3 months ago
有點像我們做到了一點表達清晰,會魅力+1
一直+1+1之後魅力整體提升(+10之類的),就會變成好看又有功能的分鏡或是平面繪畫
毛君➸
3 months ago
不知道為什麼結論變成這樣但是先這樣吧!這其實不是我的本意
毛君➸
3 months ago
---------------
https://images.plurk.com/3BdzVgT64rVR07DUdDH6BX.jpg 實在是太喜歡這張照片了
毛君➸
3 months ago
戴夫的人物設計和動畫和美術全部都超可愛
班喬還會畫水墨畫
毛君➸
3 months ago
-------------
前面覺察一個藏了n年的大情緒盲點
繼續先練習說不
常常忘記自己在練習
現在只集中練這一項
毛君➸
3 months ago
覺得有特別注意的時候,比較不會被自動導航給帶過去,每次練習會發現一點點小東西,比如習慣
毛君➸
3 months ago
謝謝情感忽視這本書把步驟寫下來
不然我會覺得是自己騙自己
像吃定心丸一樣
毛君➸
3 months ago
今天在內心說了一個比較大的NO
還要再觀察變化
我太常妥協別人,越練習越覺得我跟自己的感覺是分開的
說真的之前以為已經有改善了,結果最近還是強烈的發現其實是分開的
毛君➸
3 months ago
發現其實是:觀察到了身體的感覺但不採納
不採納是個很嚴重的問題,但我真的好難做到喔
跟初學腳踏車或游泳的那種感覺
Σ◉◉)地衣🦑🃏
3 months ago @Edit 3 months ago
好喜歡戴夫的照片,連身材都ㄧ模一樣太可愛了吧
毛君➸
2 months ago
剛剛想到一個奇怪的想法先速記!
首先是想到了辨識情緒或創傷的事情,其實有一部分要等它「消失或不見」之後才意識到原來有這個,也許這時才能辨識
毛君➸
2 months ago
這不就是畫圖要看陰形嗎!
毛君➸
2 months ago
最近剛好意識到自己的外輪廓線不準
outline的部分就有如把一個圖形剪開、戳洞,但仍然能夠辨識立體形象的那般準確
毛君➸
2 months ago
然後我把消失、不見、挖洞的概念平行連起來了(
結果往上看也不知道自己在說什麼www
毛君➸
2 months ago
faucetfuri: 真的!戴夫超級還原!每次玩這個遊戲都好想吃壽司
毛君➸
2 months ago
對焦狀況今天恢復蠻多的,感受到連身體的力氣都比較大,肢體也更靈活(搬東西更順暢,蹲下起立之類的更輕鬆)
只要視覺對不準就會整個人都虛脫生鏽欸(尤其是加上偏頭痛引起的
決定要買當身體說不那本書來看看
毛君➸
2 months ago
天使與魔鬼⋯超好看⋯⋯
毛君➸
2 months ago @Edit 2 months ago
有些橋段可以預料到,並沒有因此減少他好看的程度,而覺得好厲害!
毛君➸
2 months ago @Edit 2 months ago
---------------------------
我的身體是不是有話要說(?)不然怎麼會偏頭痛這麼久XD
今天左眼開始流生理淚水,覺得這是好現象,雖然看起來很怪
睡覺的姿勢怎麼喬都喬不到讓左半邊身體放鬆的點,左腿肌肉繃到不行(只能透過按摩緩解)持續了這麼久應該是真的有話要說
毛君➸
2 months ago
要說的東西應該是很雜、很多事、累積了很久
毛君➸
2 months ago
加油啊我,多相信自己一點點,帶著身體走下去的也是我自己,不是別人
毛君➸
2 months ago
https://images.plurk.com/rWbKhguVtIdXDnqDUt4r4.jpg https://images.plurk.com/ZIxpOyQ4YAtXukqvh8JJZ.jpg https://images.plurk.com/5ygurCoZQA7rW5fEd7AMA8.jpg https://images.plurk.com/2iuJguUsuYVYFBB3SkraCW.jpg https://images.plurk.com/3ZKo6hKYibFP0R7osARXE5.jpg https://images.plurk.com/tATQaFrTLr0YyqlXTWOiC.jpg https://images.plurk.com/7jPBn1V8PsdXoXAYNUhHDD.jpg https://images.plurk.com/5vRgzYTy4FnFyCAwhmrOIh.jpg 比較滿意但不是很速的速寫
毛君➸
2 months ago
https://images.plurk.com/5kPNhq6pZfw615X8J2jSbS.jpg https://images.plurk.com/4mgJIXyWk9HPLTg74W0H6E.jpg 暖身過後較順暢的一筆到位
揩季_kezing
2 months ago
毛君的彩色筆好好看喔
毛君➸
2 months ago
KeZing: 哇啊謝謝!! 我只po了自覺滿意的部分
毛君➸
2 months ago
畫醜的沒有放上來XDD
毛君➸
2 months ago
muhenkyoukai: 這本書很好看⋯⋯謝謝推書
楊★TRPG
2 months ago
毛君有喜歡書就好了,我也覺得我的身體要說很多事情,例如那個壓力肥
毛君➸
2 months ago
muhenkyoukai: 給我的啟發好大喔!推薦到心坎裡
毛君➸
2 months ago @Edit 2 months ago
書中信念那章提到的點,居然每一項都中
而且因為習慣自我質疑,我認為這些是老生常談、或沒有用、或自己的問題,就沒有太在意
但是在書裡重現的時候,以我的視角來看好震驚喔
毛君➸
2 months ago
跟情感忽視那本書一樣的是,我覺得好感謝,感謝世界上有人研究出書提出這些,讓我知道這是真的
毛君➸
2 months ago @Edit 2 months ago
提到這些的共同點就是,我真的認為自己不重要,於是字裡行間透露的驚訝或懷疑,幾乎都是來自對自己的不信任
毛君➸
2 months ago
當身體說不的時候 跟 童年情感忽視
這兩本不謀而合耶
觀點居然可以相互呼應XD
毛君➸
2 months ago
----------------
一些當身體說不的時候這本書的零碎想法:
*強行樂觀與正面思考是對負面情緒的一種忽視(呼應真正重要的是「缺乏、沒發生」的事物)
*罪惡感來自對負面情緒的否認或壓抑(應對矛盾的機制)
*外放的、拖垮他人、攻擊他人的憤怒並非對情緒負責,需要洩憤的暴怒來自自身對生氣情緒的焦慮
*這並非代表受傷都是自己的責任,「自己要負責」不是出於責難,而是意識到自己保有主動權,同時認知到自己是會脆弱、恐懼、猶豫的個體
毛君➸
2 months ago
關於「負責」這個字眼讓我困擾好幾年,我一直對它有錯誤解釋,也是因為這個字經常被錯用與濫用,導致我在超過自己的負荷時仍有「罪惡感」
書裡強調把責任和責難分開,負責是一種實行自主的展現,不是去達到別人認為負責的期望,這個字的意義就能鬆動
毛君➸
2 months ago
算是也有之前自己的累積,才有辦法共感書裡的內容
毛君➸
2 months ago
還有對我很寶貴的是了解我的負面情緒是個警訊,提醒我要注意什麼地方,而不是某種需要「改善」的缺點
我一直非常難體會這點,因為這並非意識能夠理解的運作,它是一種生存反應
毛君➸
2 months ago
這種「缺點」會引發羞恥感與罪惡感,導致長期自我價值降低,低到我自己都覺得不合邏輯,卻仍然無法改變想法
這本書裡很確切的用例子描述了我說不出的感覺
毛君➸
2 months ago @Edit 2 months ago
在情感忽視、當身體說不、自己接觸其他的書和影片資料中都描述過身心健康的樣子:能以自己的情緒回應,不會刻意符合他人期待,也不會刻意反抗;不會壓抑自己的情緒也不會衝動表現出來
連現在看到都還是會覺得這真的存在嗎 但我想要相信它存在啦⋯
毛君➸
2 months ago
這兩本書都有講到表達自我的重要性
不是達到說服別人的目的,而是表達的本身就是自我支持的一環(也就是說,要有這種站穩腳步的底氣,首先就是認同自己,包括脆弱受傷的時候)
毛君➸
2 months ago
----------------------Stu thats all you get🇺🇸🇺🇸 (@Boldyboy1975) on X一點進去居然看了五次(
毛君➸
2 months ago
先記一下AI像是放大器的這個比喻
毛君➸
2 months ago
之前的那個AI搜集特定繪師的資料庫的事件
一直有我說不出的奇怪
我提出「使用AI的人是誰」這個點,先止步於此
然後想到放大器這個比喻
毛君➸
2 months ago
我想到AI的使用其實可以放大意圖,甚至加速
比如會廣用AI繪圖來取代繪師的做法,其實就是在說:繪圖與設計只值得這個錢(不明白且不認同美術設計專業的價值)
-
但要注意的是,這個跟個人使用有很大的差別,AI算圖對於「快速溝通想法、產生藍圖」可以起到幫助,因此我不排斥他人拿AI圖和我溝通;再來是AI確實可以省一些時間心力,像是之前3D老師示範建模時先用AI生成了草圖,然後進行建模教學,這並不影響我對老師的評價
毛君➸
2 months ago
老師和推崇AI至上的人差別在哪?關鍵在於老師並非用鄙視價值的心態在使用工具,他沒有把AI成為主角,只是一個大家能夠運用的工具
毛君➸
2 months ago
重點在於使用工具的人
前面提的AI取代繪師的狀況,其實是放大了環境認為美術設計沒有價值/不認識價值的觀念,但是,這件事本來就存在已久,藉由AI浮上了檯面
毛君➸
2 months ago
AI是放大器的例子還包括,之前有名人使用AI工具繪圖,嗆人說電繪軟體跟這個半斤八兩的事件
首先要注意的是,對方就是來吵架的,在這樣的環境表態特別容易被貼標籤
再來是AI工具其實放大了當事人對繪圖的無知與動機,無知並非重點,這個人使用的態度是「畫圖這件事沒什麼」,然後AI達成他的願望(?)
人們其實是會感受到這個願望帶來的違和感,但並不容易說明
毛君➸
2 months ago
於是之前的繪師AI資料庫事件,把繪師編號後放進資料庫,其實就是一個去個人化的冒犯舉動
毛君➸
2 months ago
還有前面也提到,我觀察資料庫建立者的審美觀,跟我完全不一樣
這讓我想到,其實使用AI算圖的前提,美術基礎是必要的;矛盾的是,這個人需要有底子、會畫畫,不然產生的圖、下的指令也會很局限
有了強大的工具,其實沒辦法取代駕駛員(???)
毛君➸
2 months ago
這裡面也包含了,使用AI其實更需要擁有獨立思考
比如之前阿斷使用AI來幫自己定減重計劃,不過,他知道自己要什麼,平常就是不害怕面對衝突的人,有思辨能力,能夠挑AI裡一些不可能的任務並請AI重新調整,因此不會讓人有「好像莫名其妙被AI冒犯」的感覺
毛君➸
2 months ago
這個例子裡,也就是AI是AI,阿斷還是阿斷,營養師還是營養師(還有健身教練)
並沒有變成「AI從此就是我的個人教練我最省錢有效率」
毛君➸
2 months ago
還想講一下對畫圖的想法但餓了先去吃飯
毛君➸
2 months ago
突然想到自己想講什麼了!
有點像毒品? 毒品導致成癮的前提包括這個人在生活上遇到問題
毛君➸
2 months ago
--------------------------
https://images.plurk.com/30pivEZY091wA6x0kFPNdm.jpg 事故
毛君➸
2 months ago
@Horushi - -日常- 一些日常的碎片對付黑色炫風第一次看到物理遠距!
毛君➸
2 months ago
還可以瞄準頭部是什麼概念wwwww
毛君➸
2 months ago
------------------
速記!外輪廓與結構的關係
毛君➸
2 months ago
是說小丑牌的遊玩體驗比我預期的更重複
但美術還是非常讚
毛君➸
2 months ago
今天的偏頭痛居然還可以變成右半邊⋯⋯⋯
毛君➸
2 months ago @Edit 2 months ago
-----------------------
作為一個長年居於調停、配合、傾聽者的人,別人對我有不同意見甚至散發惡意,我第一時間是懷疑自己
出發點除了這是防禦機制、生存模式的痕跡以外,這是一種基於是非對錯外的同理心和尊重,還有自卑
毛君➸
2 months ago @Edit 2 months ago
我剛好在這個時機踏上緩慢建立自我價值、自我界線的道路,長年的習慣已經讓我的觀察過度敏銳,吸收太多資訊
接收而來的資訊(如直覺、觀察等)沒有對錯之分,也許對自己都有意義,有某種指標和參考價值(比如情緒有的作用)
毛君➸
2 months ago
但是我會被過多的雜訊埋沒,拉扯成碎片,這大概是我長期以來的感覺?有一說是過度討好別人要讓別人喜歡自己,一部分是這個,另一部分是對於這些資訊適合與否沒有一個自我準則,這是長期忽視自己的聲音導致的,而且這個會對我自己造成非常真實的拉扯感
毛君➸
2 months ago
我目前是這麼做的
生活中接觸的人事物中,表面對立的雙方或多方立場,跟我的理念有重疊較多與重疊較少,這只是理念表面的內容
第二層是情緒,特別注重觀察「覺得有道理但非常不舒服」的時刻
毛君➸
2 months ago @Edit 2 months ago
不舒服要不要遠離?我會做以下觀察:
把吸收到的句子做置換,比如人家在講我的「工作」,置換成「蛋糕」
A、如果做完置換還是超級不舒服的,有很大機率繼續跟這個人接觸會導致身心亮紅燈
毛君➸
2 months ago @Edit 2 months ago
把「工作」,換成「蛋糕」
B、如果我的反應是自己變得非常明確的討厭,不再猶豫搖擺
這樣就像遇到壞天氣踩到狗屎等中性負面事件,都是遇到就過去的話,我也是覺得轉頭就走比較好。這表示為了「工作」上證明自己與符合期望,而把這個人的話聽進去,非常不值得
毛君➸
2 months ago @Edit 2 months ago
C、如果做了置換發現負面心情少很多,代表對方講的「工作」上的事可能有幾點戳中了我的傷痕,而講「蛋糕」就沒事的話,可以初步判斷對方是否是基於自身負能量或惡意,也許可以繼續交流討論
毛君➸
2 months ago
之所以這麼難判斷是因為ABC有可能全部混在一起,於是能不能遇到C的情況對我來說就很重要
假如AC或BC同時存在的情況,只要有A或B,我會看情況保持距離或先馬上心理切割
毛君➸
2 months ago
也就是說,對於理念交集重疊的,如果他是A跟B居多,我也會非常不喜歡(比如同一專業領域的人,可以懂得彼此專業上的處境,但是不代表對方不會讓我不舒服,反而有些很糟糕的人也要遠離)
毛君➸
2 months ago @Edit 2 months ago
對於理念交集沒那麼重疊的,如果他是C,慢慢接觸觀察這個人的心態是否開放且安全,是否基於尊重與同理心,那也許交流意見有助於增進彼此價值觀
(看看是否具有溝通意願
簡單來說是對方到底是為了要單方面打垮我,還是出於共好,在這個情況下產生意見衝突一定難免,但雙方都會對彼此多很多了解跟尊重的心態
-
我認為視情況而言,有時候心態比內容本身重要
明明同樣一件事情,有沒有辦法表達得讓人接受而非作為武器,就有巨大的差別
比如我會遇到一個不好的人而討厭某個領域,直到遇見更好的人扭轉我對領域的認識,這些無可避免都會受到情緒影響,情緒非常重要
毛君➸
2 months ago @Edit 2 months ago
有些情況是完全在ABC之外的,單純出於情感的話,那麼當下談話的主體是「工作」還是「蛋糕」其實都沒有很重要,我就會依我自己做出情感上的回應
毛君➸
2 months ago @Edit 2 months ago
擠出這堆話就超累??但我有幾個是蠻明確是C的例子,改天有空再斟酌看看要不要寫下來
毛君➸
2 months ago
會這麼累也是:有很多看似共好其實要打垮對方的情況
而且我特別容易被這些針對我尚未做到或做不到的事而被綁架
而且自己知道這樣對待自己超不合理
由於真的太常這樣了,才有上面那段文字讓我來安頓好自己的內心,讓我跟著自己繼續走下去
毛君➸
2 months ago
對我來說,感受到這種「拉扯感」真的要特~~~~別注意,提醒自己不要真的跳下去證明自己有傾聽對方的話,照這樣做要嘛對方就知道可以這樣對我,要嘛就是攻擊根本不會就此消失
毛君➸
2 months ago @Edit 2 months ago
這個是富同理心的人都會面對的難題
成長的人也許變成了穩定的C
像我尚未成熟的會很容易放棄自己、把自己縮起來,也不敢大張旗鼓的抱怨什麼,更不用說到處表達自己、為自己發聲
毛君➸
2 months ago
話說我還在繼續練習說不,差點忘記了!撿回來!
毛君➸
2 months ago
曾經只有過少少幾次平靜地感到深度憤怒但很清晰的事件
我好希望這次也跨到這裡來
但跨不過來
毛君➸
2 months ago
大概是因為對象不對,要釐清一下對象是不是以前的回憶🤔
毛君➸
2 months ago
是說一直要小心翼翼的表達自我真的好累喔
我害怕的點都在於失去理智會傷害到他人
但是為了他人把自己縮到最小也不是辦法
只能說我自己也很努力了
毛君➸
2 months ago
表達自我就會失去理智應該不是絕對的因果關係
也可能是只有我會把這種話的責任給攬下來
所以才很累吧
毛君➸
2 months ago
這次要觀察消氣的時機
以及消氣的點是什麼
我是想要得到什麼
毛君➸
2 months ago
-------------------
幽靈馬(?)Andrew Kim (@andrewkimpuppets) • Instagram reel
毛君➸
2 months ago
想到年初還想好好練媒材
結果現在心靈完全乾掉
毛君➸
2 months ago
好奇怪喔為什麼會這樣 身體超重的感覺
濕氣???
毛君➸
2 months ago
---------------------
努力建立運動規律
核心爛到覺得自己要找給老人家的訓練影片開始循序漸進
毛君➸
2 months ago
之前因為身體不適提不起勁,速寫習慣也放掉了
不過之前的習慣比較隨性
接下來是如何把練習的時段安排在固定時間
如果投入比以前容易
那固定時間應該比較好建立吧
毛君➸
2 months ago
再來是練習進入新階段,開始進入立體感強化的練習
但是果然一次做這麼多還是耗盡了
如果安排一個時段應該更容易維持
毛君➸
2 months ago
齋藤老師說過一個概念,素描速寫的純視覺觀察是一種運動
也就是我前面的速寫其實都是運動階段
而運動到創作中間的轉化
就是腦袋透視概念的建立
這時的練習便是步入創作
毛君➸
2 months ago
https://images.plurk.com/txiQEnoB0bH5CAOIFQyNa.jpg 其實我的運動(?)基礎還是不夠的,於是這樣的「畫出照片結構」練習如果要畫完一套動作,例如總共八個人,還是會很容易耗盡
毛君➸
2 months ago
但是齋藤老師也強調一個概念是人沒有準備好的時候
速寫畫得練習得再多還是要來釐清立體感,即使我每次畫都會面對到自己實力不佳的事實
毛君➸
2 months ago @Edit 2 months ago
我再次意識到雖然自己想學習動畫,但是我的基礎不是幾年就追得上的,那是好大一條鴻溝 https://images.plurk.com/5R65j6eKC7lHPQVw5ZmDnr.jpg 上次畫完這個之後直接先休息一個禮拜((
可見我仍然有巨大差距,所以外包工作才畫這麼慢
毛君➸
2 months ago
------------------
核心的參考影片核心逆齡+節拍超慢跑/徐棟英虛弱如我就是要從這個開始
楊★TRPG
2 months ago
這些很棒呀,瑜珈墊子放好就能做了,我也是慢慢的超慢跑
毛君➸
2 months ago
muhenkyoukai: 要維持習慣真的是要慢慢來 我光深蹲就覺得意志力在打滾(?)
毛君➸
2 months ago @Edit 2 months ago
Catsuka (@catsuka) • Instagram reel真的很喜歡看參考實拍影片但非轉描的原畫!
毛君➸
2 months ago
Haut et Court (@hautetcourt) • Instagram reel也期待這部(不知道要從哪收看
毛君➸
2 months ago
對Blue Prince好好奇喔......到底是要先自己玩還是先看別人玩
聽說是會不停 的遊戲
毛君➸
2 months ago
地圖感很像瘋狂詭宅!!!!
毛君➸
2 months ago
越來越發現機會一直都有,只是真的很難接住,而且不用怕錯過一定還會再出現
毛君➸
2 months ago @Edit 2 months ago
平常的努力是增加下次可以接住他(未知)的機會
毛君➸
2 months ago
以前真的好焦急,恨不得趕快變強變身(?)我就會卯盡全力後出現無法對焦的狀況
毛君➸
2 months ago
也就是說比起把力氣全放在拼某幾個機會
不如要培養能夠維持實力的生活,才抓得住自己適合的機會
毛君➸
2 months ago
EP275 我被詐騙了😱😱😱天哪結論實在太強了,大推
毛君➸
2 months ago
Blue prince有點鴨嘴獸迷宮的感覺,非常需要遊戲外記筆記,電波沒對上就會像去玩實境解謎自己把謎題想得太複雜
毛君➸
2 months ago
褐頭花翼 - eBird
????
毛君➸
2 months ago
說不練習應該可以漸進到下個階段了,比較可以意識到掙扎說不的時機
請求幫助好像,並沒有特別的缺乏?(我也不知道?需要觀察)
決定先跳到喜好辨認的練習
這部分真的很模糊
毛君➸
2 months ago @Edit 2 months ago
----------------------------
最近才看到blender的使用時數居然有300+小時
但我沒有感覺自己會建模
毛君➸
2 months ago @Edit 2 months ago
應該是真的對建模興趣不大,除非可以輔助我的其他興趣
覺得3D有好處是在手繪技能還沒提升前,可以快速練習動畫的節奏感,馬上有反饋
Blender則是運鏡或結合3D物件去做2D動畫很好用
毛君➸
2 months ago
想到建模就覺得跟其他人比起來,我的幾何觀念就是不知道哪邊有接錯線,還是心理障礙之類的
毛君➸
2 months ago @Edit 2 months ago
也有可能是就學期間的壓力過大讓我的學習樂趣直接熄滅吧(
毛君➸
2 months ago @Edit 2 months ago
我突然想到也可能跟繪畫技能有相關
幾何立體概念不好,也許部分就是因為我的繪畫基礎薄弱,連帶影響3D軟體的學習
毛君➸
2 months ago
結果還是因為基礎不夠的問題呢
毛君➸
2 months ago
------------------------
最近發現的,資訊方便快速帶來的問題之一
雖然取得容易,然而消化的時間心力不一定變快變少
毛君➸
2 months ago
暴露在大量資訊更容易迷失方向,同時有可能錯估資訊吸收的時間,或者吃這山看那山
記憶和技能的鞏固特別需要消化的時間
毛君➸
2 months ago @Edit 2 months ago
選擇多了很容易貪心,想著周全該有多好(?)
然而這個選擇多很容易消耗意志力,錯失專注力該發揮的時候
毛君➸
2 months ago
我發現自己會常常忘記消耗心力跟時間不會因此變少,而是管道變多且方便
毛君➸
2 months ago @Edit 2 months ago
不過在目標清晰、識讀能力、經驗提升之後,方便就真的很方便!真正的加速效果才會發揮吧 為了基礎要穩固不是回到老方法就好,而是回頭檢查一下改善的方式
毛君➸
2 months ago
-------------------
看blue prince的遊戲實況居然能夠有額外感想(?)
我好像知道自己鑽牛角尖的部分原因了
因為blue prince是注重在謎題探索的遊戲,謎題跟劇情和遊戲操作都高度相關,所以看到線索都要先記下來,以防之後用到,隨時都有探索的新鮮感
毛君➸
2 months ago
於是解不出來的時候有可能是提示不全、自己誤解、自己想太多
待在原地想也只會越想越多變成鑽牛角尖
還不如就先推進遊戲
毛君➸
2 months ago
然後我不小心聯想到自己的盲點(?)
我有時候太過度小心,一定要想透想清楚準備好才會行動,於是卡住會覺得我一定要把結給解開才能行動
毛君➸
2 months ago
然後這個遊戲告訴我,先往前走說不定可以拿到更好解謎的道具跟提示,找到線索說不定就可以解開了
雖然沒有少接觸解謎遊戲,但是我沒想到這可以運用在人生上面((
毛君➸
2 months ago
紀錄
如果東西需要等待且沒有明確期限的,先做可以主動出擊的事
主動如果相當耗資源心力,大多失敗的話再回到等待的選項
毛君➸
2 months ago @Edit 2 months ago
比如我的眼睛對焦問題困擾兩年了,不斷在主動出擊,今天從按穴道(?)得知跟偏頭痛真的很像
之前換過眼鏡、跑過醫院診所都勞心勞神,直到發現它是一個全身性密切關聯的問題
拉伸伸展則是對肩膀有幫助,還有腋下和鎖骨周圍
但它又會連到顳顎關節
以及稍早發現跟頭皮筋膜缺血有關
毛君➸
2 months ago
中間有段時間我真的因此心累等了一年左右
現在就是要慢慢試還有沒有其他因素
希望可以找到根源
毛君➸
2 months ago
從當身體說不那本書來看,多少也連結至心理壓力
今天找到穴道後超明顯感受到我之前的視野真的不正常!按了以後視野變廣,東西比較能夠融在一起,景深更清楚
沒有這些變化也好難釐清到底是哪裡不對
毛君➸
2 months ago @Edit 2 months ago
-------------------
發現有壓克力透卡可以印耶!
加彩虹雷射的話就是 +10 x2倍數 有四分之一機率會碎掉
毛君➸
2 months ago
玩小丑牌的時候因為材質效果做得特別好,很想要親眼看卡包看卡面
毛君➸
2 months ago
https://images.plurk.com/5eh9g7TpUXai8UgspzkZvR.jpg 又被演算法貼怪圖(好看
毛君➸
2 months ago
紀錄怪夢
夢到我即將要去爬玉山(?)住進一家旅館,打開房間看到被子上有鮮血,幾滴聚在一起那種
不確定是陳年的還是新鮮的(?)夥伴拿衛生紙擦,結果是新鮮的
毛君➸
2 months ago
我們拿著證據準備找櫃檯,結果櫃檯是那種指定某個服務員然後會出現的那種(點餐嗎??)我們要找的人好像今天不在,結果不了了之(為什麼??)
毛君➸
2 months ago
後來因為我很睏很累,而且隔天要爬玉山ㄟ,幾度想說就算睡得提心吊膽也得睡吧
在回房間的路上被一點點不知道什麼滴到,去看天花板也有血在凝聚,大概是像辦公室那種一格一格的天花板夾層,有小面積的血凝聚在縫隙
毛君➸
2 months ago
馬上聯想到房間有可能是天花板在滴血吧,遇到一個可能是員工的人路過,馬上跟她反映你們天花板在滴血耶!她聳聳肩說對啊,一直都這樣
好像很習慣的樣子,就繼續走去搭電梯了
毛君➸
2 months ago
我當下覺得說,天啊,這居然是常態問題,難怪沒人要理我們,甚至想要回房間將就一下好了,感覺不是一天兩天能解決的
總之是在察覺這個旅館(?)到處都這樣之後,我居然當下就欣然接受了這個結果
毛君➸
2 months ago @Edit 2 months ago
然後我跟夥伴回到房間準備心驚膽戰的睡覺
我就醒了
毛君➸
2 months ago
回過神來就覺得都沒想到要走出門找別的地方或不要爬玉山嗎
好像是一個我太體恤別人(?)而放棄自己權益的情境
毛君➸
1 months ago
----------------
資訊過度刺激、腦袋過載的時候,好像可以做某些事情讓自己清空腦袋?
這是我在高敏感第二集看到的
毛君➸
1 months ago
書上的舉例:家事、烘焙、跑步、瑜珈、音樂律動、泡澡、向別人表達正在想/困擾/盤旋的事情、自由發揮創意的活動
毛君➸
1 months ago @Edit 1 months ago
對我來說有幾件事情確實有效果,要高重複又穩定,且很耗時間的事情(不能在壓力下做,盡量要有盡頭)
包水餃、搓湯圓、包粽子、包韭菜盒子
摺紙
烘焙
在眼睛可以對焦的情況下練習手縫
素描
毛君➸
1 months ago @Edit 1 months ago
指標是要觀察自己會不會感到焦躁或空虛,比如創意類的要設定好情境、有盡頭
跑步要經過練習和習慣的過程
散步要選擇路線
有一個大致的目標方向等等大概匡起來,不是漫無目的
毛君➸
1 months ago
但我很可以理解少數做家事讓人放空的感覺很舒服,而不是身上的負擔或無聊的事
毛君➸
1 months ago @Edit 1 months ago
覺得這類活動放鬆的前提就是不能太注重結果,就會改變能夠放鬆大腦的本質
也許什麼事情能放鬆大腦也會時刻改變吧,要多試試觀察
毛君➸
1 months ago
資訊吸收到一定程度的時候還是得消化
比如我自己回頭去精讀、篩選、練習買過幾年的書和教材,讀過覺得沒用到或不喜歡的就清掉
繪畫教學書則是去好好深讀作者的觀念,積極實踐練習來吸收跟判斷
毛君➸
1 months ago @Edit 1 months ago
這時候會回到審思買這本書的動機,以及學到什麼、更新什麼、改變什麼等等
如果是繪畫類,進行這樣的精讀跟練習,覺得會更了解自己適合什麼方法,同時增加我很缺乏的繪畫技能觀念 (這些概念通常都難以用文字言傳,必須有實踐經歷)
毛君➸
1 months ago
覺得在字面、圖面、大腦裡理解時的抽象,跟在物理世界實際看到,兩者要合在一起可以成為更完整的體驗
經常以為我自己已經懂的事情,在現實中真的碰到又覺得:原來是這個意思!(或感覺)
毛君➸
1 months ago @Edit 1 months ago
畫圖最常碰到的是腦袋想的跟畫出來的差距(?)
由於我不是行動派
覺得要漸進式的慢慢練習如何有意識的實踐,讓自己在真實世界真的「看到」或「做出來」,也是我缺乏的地方吧(不只畫圖)
毛君➸
1 months ago @Edit 1 months ago
我之前打花枝其實會起到放空的作用 (因為很專心)
不過最近在多個地方看到,漫無目的的上網、看電視、滑手機並不會真正的放鬆(還是過度暴露在資訊中)
但我不知道打漆彈到底是不是漫無目的 (?
毛君➸
1 months ago
想印壓克力
但創意就會在需要做成實體的時候自己跑掉
畫不出來就不印了
毛君➸
1 months ago
我其實還是很喜歡亮晶晶的東西
毛君➸
1 months ago
高敏感的第二集也好像使用手冊喔
像是鑽牛角尖有寫應對方案
太貼心了吧
毛君➸
1 months ago
原來腦中大量預演有可能是要避開過多刺激
但無法阻止想像力無限打轉,演變成傷害自己
突然理解了
毛君➸
1 months ago @Edit 1 months ago
我記得英文的ruminate rumination很像這個情況
反芻的意思
毛君➸
1 months ago
作者提到一點
如果小劇場過頭了,就會變成只能不斷想像但束手無策,然後就會很絕望
毛君➸
1 months ago
覺得這也是連結到上面自己的感想
鑽到一定程度可能也得做做看或向外探索,再回來反芻新的資源跟架構
毛君➸
1 months ago
----------------------
最近都相當多夢,今天的忘掉很多細節
貌似是看了一部電影很感動之類的?
還有酪梨牛奶
毛君➸
1 months ago
我的夢很常出現某幾個主題
搭公車、車站場景
電梯(通常很高很長還會加速?)高到一定程度變成玻璃的
天有異象
半戶外的工作室、植物園
陌生的大樓
毛君➸
1 months ago
關於電影有出現幾次,而且都是跟超多人一起看,在一個類似電影院的地方,但不是典型的影院格局
毛君➸
1 months ago
上次天花板滴血也有出現電梯
至於酪梨牛奶好像不是重點,是我打酪梨牛奶的過程
毛君➸
1 months ago
通常都是夢見陌生室內場景
好少有戶外場景喔
毛君➸
1 months ago
-------------------
磁鐵(lots)
侏羅紀公園(lots)
毛君➸
1 months ago
虫合⋯⋯
毛君➸
1 months ago
太空劇場(lots)
樓梯(lots)
野餐(lots)
毛君➸
1 months ago
----------------------
原來是今天有血月天文奇景「月全食血月」 歐、亞、非洲多國可見 | 公視新聞網 PNN看到新聞已經來不及了
毛君➸
1 months ago
Supergiant Games (@supergiantgames) • Instagram reel終於有發售日期了
目前還是超喜歡第一作,也沒有買搶先體驗,希望前作那種對角色的歸屬感和大量的有趣對白可以在新作延續
毛君➸
1 months ago
Instagram烏鴉遊戲!
毛君➸
1 months ago
https://images.plurk.com/4YqeWBzoo9eL6vVXF7HF7.jpg 肥啾
毛君➸
1 months ago
https://images.plurk.com/7vjMBJfRB680JBnxCPndiH.jpg muji繪筆超神我問號
毛君➸
1 months ago
我喜歡⋯⋯寶可夢禮賓部⋯⋯⋯⋯⋯
毛君➸
1 months ago @Edit 1 months ago
發現自己靜靜看閒書、看作品盡量要先排除外在影響,不然會容易抱著目的去看而察覺不到自己的想法
我還沒那麼熟練察覺分辨什麼是自己真正的想法(會覺得都有道理)
後來這種狀況讓我想到很像在跟自己交流,原來喜歡這種思考,是在沉澱跟整理自己的內在,是難得沒有高低對錯之分、不加評判的場域🤔
我還無法時刻做到這點,所以要把握這樣的時機
毛君➸
1 months ago
至於讓我頭痛、鑽牛角尖、有拉扯感的時候,雖然可能同樣是在看作品或其他東西,但必定有其他人的立場與看法參與進來,而我在推擠自己的想法(不願相信自己而產生了矛盾,無法找到自己信服的解釋跟感覺)
毛君➸
1 months ago
還沒有辦法熟練的去體會這兩者不互斥,於是我總是先習慣把自己擠出去,但又馬上感到不對勁
如果意識到某些時候要先完全留給自己,就好好保留空間吧
毛君➸
1 months ago
也是會忍不住想要知道其他人怎麼看的,但就在我穩住自己之前也要先忍住XD
毛君➸
1 months ago
這個讓我想到食物口味的喜好,就不是那種會推擠到個人價值的比較,而我目前還沒辦法完全如此看待,經常自我懷疑鑽牛角尖+頭痛
毛君➸
1 months ago @Edit 1 months ago
可能要先多練習這樣「清空」排除其他刺激,重視自己的第一想法,比較有辦法自我協調,比如觀察看情緒、反應、身體等傳達的訊息
毛君➸
1 months ago
突然發現
這就好比有些情況是因為「不喜歡香菜、喜歡拉麵」而被責備,就像我在上面曾提到把某些主體置換成「蛋糕」,就可以感受到違和感了
就比較不會把他人的批評上升到自我價值
毛君➸
1 months ago
而且就會發現有些責備是真的毫無道理,不是我想像中的「什麼都有它的道理」,就是毫無道理
毛君➸
1 months ago
說真的只是把情況變成「一個人因為看不慣我不吃香菜而討厭我」
就會真的把我從自責裡拉出來,奇怪的罪惡感也瞬間沒有必要
毛君➸
1 months ago
鑰匙圈(lots)
毛君➸
1 months ago
玻璃(lots)馬賽克(lots)
毛君➸
1 months ago
怎麼出現大吉大凶
毛君➸
1 months ago
壓克力顏料(lots)
毛君➸
1 months ago @Edit 1 months ago
覺得今天紀錄的東西讓我想到認知失調?
不願相信自己的感覺、感受,而被拉走的時候,特別有這個狀況
好像別人認同了別的,我就自動把自己擠掉🤔
毛君➸
1 months ago
這也跟明辨喜好的階段好有關聯喔!也希望自己可以多多察覺什麼時候其實妥協得很勉強
毛君➸
1 months ago @Edit 1 months ago
上面好像也提過一點,我其實很需要消化各種資訊,一個一個消化,但是到一定程度會開始鑽牛角尖
這時候就很適合先放開,去資料採集
相反的我搜集資料也會過頭,把籃子裝太滿扛不動,想要杯子裝到表面張力那種,這時候就得消化或先實踐去篩選資訊,去蕪存菁
毛君➸
1 months ago
原來這兩種是交替的嗎🤔但我之前沒有仔細體會這樣交替的臨界點在哪
毛君➸
1 months ago
也就是說我經常太覺得自己是思考派,但我沒有特別擅長這點,反而很容易把自己想太多鑽到偏頭痛
重點應該是到哪邊要切換,而不是我到底適合分析還是實踐
而是兩個都要,我要學的是轉換的方式跟時機
也許我現狀真的是實踐比較缺乏,不代表我得一下子做很多動作,大概是要注意平衡吧
毛君➸
1 months ago
哇好像想通了什麼很重要的事情
毛君➸
1 months ago @Edit 1 months ago
https://images.plurk.com/7vbLjbYKbAiqWb51AqBj9a.jpg https://images.plurk.com/iZVaWbqzVnAHbltiFpiju.jpg 有可能不會完成的草圖(已放棄ㄉ
毛君➸
1 months ago
之前練習了很多全身速寫,但很多角度都還不會畫,只有要畫全身站姿時會有肌肉記憶補上來
那資料庫還真是難以累積
毛君➸
1 months ago @Edit 1 months ago
還有什麼時候要切換草稿
構圖的喜好
對自己實力的掌握程度都沒什麼經驗
有很多都是覺得可以但超慢
有些是物件材質複雜但具體(可以換成素描模式)
我真是大打結
毛君➸
1 months ago
好多都是以為畫得來,但無法
不過有些是以為自己無法,但其實可以
毛君➸
1 months ago
最大的部分還是缺乏經驗
上述這些只能由累積經驗磨出來
毛君➸
1 months ago
後來延伸昨天思考的部分:最好有沉澱足夠的時間自己獨處+產出或練習,不要有干擾
很多時候都卡在我現在到底喜歡什麼,什麼又是很興奮可以探索從頭畫到尾、或看了很平靜、或只是要看起來酷、或有沒有在實力上勉強自己的地方、在審美上妥協自己增減物件的地方
毛君➸
1 months ago
昨天說的是作品的看法
這次體會到的是我喜歡很多東西,懂得欣賞很多東西,但真正喜歡的地方到底是什麼ㄋ
毛君➸
1 months ago
最常跑出的問題是:我其實只想畫這個,但會不會看起來太單調?會不會看起來毫無主題?會不會看起來很偷懶?會不會好高騖遠?(下略無限問題)
毛君➸
1 months ago
然後還真的發現我會妥協自己的喜好欸,是一個超怪的部分,在畫畫上這真的超怪的啦
毛君➸
1 months ago
-------------------ಠ_ಠ - 「這年紀的小男生就是這樣」 對這句話實在是無法認同! 事情是這樣的,有天我去接我小孩下課,姐...很同意小孩子其實都聽得懂 很聰明
以我的經驗來說也是大人不想正視問題的結果(至於老師已有盡到他的責任,只是安撫用語不當)
聽到事主老公的回話我也一把火燒起來777777
說真的這時候更不能退縮,要堅定地表達生氣,不管別人是不是不耐煩
毛君➸
1 months ago @Edit 1 months ago
法律只是最低下限
實際上就是有人認為,要不是法律有懲罰,讓他不好看或蒙受損失,是真心覺得沒什麼不可以的這種毫無良知
我很慶幸可以看到家長的反應是這樣,真的為女兒的感受著想
連女兒自己都學會了聳肩無奈,愛她的人為她打抱不平
樂見這樣的發言被看見,即使難以改變現狀
毛君➸
1 months ago @Edit 1 months ago
------------------/

發現自己對於問題出現後有點太認真對待
雖然這是我的第一反應
我會反射說出自己知道的所有事情,把事情攤開來講,但是對方不一定是這樣的人,可能會覺得困惑、不知所措、認為我在賣弄知識等等
毛君➸
1 months ago
雖然我當下沒想那麼多,仍然可能會招來攻擊或冷漠等反應,原來我多數人際上奇怪的困擾有可能是這樣造成的
毛君➸
1 months ago
而且我不覺得自己懂得比別人多,但傾向說實話,因為還是要把已知的講出來才有辦法推進
雖然我會自卑,但不介意讓別人告訴我別人理解的東西,我會思考並盡量理解之後加入討論過程
揩季_kezing
1 months ago
我也會這樣
毛君➸
1 months ago
怎麼活到現在才發現自己的運作模式
毛君➸
1 months ago
KeZing: 好好笑
毛君➸
1 months ago @Edit 1 months ago
其實我是在各種不同的地方經歷過自己講完後全場安靜,並開始進行自我檢討
毛君➸
1 months ago
好像不小心真的講太多,所以需要調整
毛君➸
1 months ago
而且我是認真的覺得自己懂的不比別人多!
這很重要!
於是我可能沒去注意到人際場域上的角力,有不合時宜的反應,雖然我是真誠的
毛君➸
1 months ago @Edit 1 months ago
越學習越接觸不同領域會讓自己覺得更渺小!
即使如此我還是蠻喜歡能夠認真討論的時候
但我也會耗盡、也會想要鬆幾口氣
所以並不是每件事情一定要超認真看待,依照事情的重要度我也不會去強求別人
但我會無形中給別人壓力,反過來遇到比我更極端的也會給我壓力,是相對的
毛君➸
1 months ago
對我來說觀察對方的接收度、即時收手
反過來遇到自己有壓力很疲憊的情況要提前告知
就是很重要的練習
毛君➸
1 months ago
遇到包容力強的人我真是會非常感激
謝謝願意聽我碎碎念
毛君➸
1 months ago
還有我的思考時間很長,會盡力面面俱到,看起來會有點太按部就班
這影響到我在看作品的時候對細節的敏感度,於是我察覺到的資訊會依照自己對這個領域的了解程度而增加或減少
這也只是我習慣和書面圖面等媒體打交道的關係而已,我仍然覺得自己有很多事情不會!!
毛君➸
1 months ago @Edit 1 months ago
每次要澄清自己真的沒有要比較的意思之後
會反過來檢討自己是不是真的有這個意思,會不會只是自己騙自己
也就是這個態度會延伸到自我懷疑的部分,讓我鑽牛角尖
毛君➸
1 months ago
自我質疑仍然有在調節上的作用,但是無法短時間得出結論,要把過程拉長,不要一直想它,因為肯定無法馬上驗證
毛君➸
1 months ago @Edit 1 months ago
真的很感謝認真聽我講話並給予回饋的朋友
我自己也是很需要被傾聽 (尤其是在現實中)
謝謝大家 (突然感謝大會
毛君➸
1 months ago @Edit 1 months ago
像是手作技能類、體能類、即時反應類、接觸現實實用面的,我就會反應很慢,因為我的腦袋消化不良,除非也是時間拉長讓我把這件事的原理從頭到尾搞清楚,但這需要很長的時間
如果我不知道為什麼要這麼做的時候,吸收力會大幅減少(這時遇到會提醒我敦促我的人也很感激)
毛君➸
1 months ago @Edit 1 months ago
對烹飪技能的熟悉也只是因為有足夠長的時間、壓力小的學習,讓我有基礎的原理和觀念
比如食材的味道、變化、搭配、加熱、油等
大概也只是應付家常跟做興趣的程度
重點是有段時間很喜歡才會去培養
毛君➸
1 months ago @Edit 1 months ago
然後我也不希望自己因為不擅長而放棄體驗跟學習的機會
更重要的是接受自己現階段程度並慢慢來
像是體能類的(除了球類)技能類(如畫圖的立體感跟手作)基本上都是我的弱項
偶爾還是會感到好奇想給自己一個機會(?)
毛君➸
1 months ago
缺點就是考慮太多了行動會很慢
學會設置一個大概的彈性的期限對我來說也很重要
毛君➸
1 months ago
這麼一說辨識喜好的練習真的好像有效果
毛君➸
1 months ago
我會很不喜歡無法靜下來聽人說話的人
基本上無法達成對等溝通,因為對方聽不進去
再來是我偶爾會出現侃侃而談的樣子,狀態好的時候與人談話順暢且深入,又不會太刁鑽,這時超級容易吸到怪人
毛君➸
1 months ago @Edit 1 months ago
朋友反映跟我自己也注意到自己太溫柔
其實主因有可能是不容易找到傾聽我的場域
於是怪人接近我的時候,我專注在了談論話題而非人身上(對事不對人),到很後來才發現對方怪怪的(對方主要是對人不對事)
毛君➸
1 months ago @Edit 1 months ago
通常這樣的怪人被我的優點吸引並同時打擊我的優點,因為既知道我的長處又會不想被「比過去」,出現了奇怪的單方面征服狀況
我往往會非常不解,並怪罪自己對別人造成傷害
但我好慶幸自己看到了這個模式!!因為從小時候就開始一直發生
毛君➸
1 months ago
我終於知道這部分我可以做的事情是什麼了,而且對長遠來說,注意到這件事也是我的責任,能夠照顧我自己的責任
毛君➸
1 months ago @Edit 1 months ago
時常也非常不解有些不明的惡意從哪裡來
大部分是我對知識層面不會上升到個人價值,但其他人可能會(也就是說,其他人懂得比我多我不會因此覺得自己沒用;其他人懂的比我少我不會小看對方
接觸太多這樣的經驗,變成以為我自己也會、以為自己也抱有這樣的惡意,於是過度自我檢討就開始了
然後這類大部分是「不可證偽」(無法證明我沒有) 接著影響到我對自己的價值判斷
毛君➸
1 months ago
由於這件事無法證明
間接反應出我檢討自己的出發點就有問題
超好笑
毛君➸
1 months ago @Edit 1 months ago
我覺得明辨喜好的練習對我幫助非常大
首先是幫我破除對自己的誤會
有些很感興趣的話題,我會深入詢問,不是為了討好他人(但我會太在乎別人看法,其實沒有必要,要對自己放鬆一些)
有些話題是不感興趣,卻還是繼續詢問,除了禮貌上的理由之外,有可能就是想討好他人
我常常把這兩者的原因互相搞混
搞清楚自己的心就更清楚也比較容易放下
毛君➸
1 months ago
再來是我會為了照顧他人的心情把自己縮太小
我確實有一些比他人擅長的部分,為了避開衝突就把自己縮的很小,或講不出真正的想法
這是我非常需要練習跟面對的部分
因為太憋了也會憋出內傷
如果是我有自信的事情就好好的表達出來,同時注意一下對方的狀態,對方狀態不好或無溝通意願就謹慎一些,或考慮不說;對方狀態好就勇敢一些,注意表達方式,說不定沒我想的那麼糟
毛君➸
1 months ago
其實自己喜歡玩TRPG的原因就是我可以對自己在乎的細節很認真 而且會有正向回饋
相對的其他人也有他們在乎的細節,但是可以體會到大家做這些事是開心的投入,於是也很少有比較的動態
KP也對各種細節非常認真,於是玩起來會很暢快跟入戲
毛君➸
1 months ago @Edit 1 months ago
遇到被動的人真的會困惑無比
而且我一直在檢討自己是否給人壓力
我確實會給人壓力,不過重點是我也不能把這件事的對錯一直往自己身上攬
以現在的角度來看,也許就是其他人的不知所措和不知如何表達,造成合作停滯
而我這時又太積極反而讓對方、讓自己都有很大的壓力
這時應該先停止push自己,先讓事情按部就班完成,不要把照顧他人當成自己的責任,先照顧自己、完成該做的事就好
-
遇到自己不擅長的事也是一樣,盡力盡責就好,對方沒有理由因此貶低我的個人價值(有時候是真的遇到,有時候是自己在想像)
毛君➸
1 months ago
也許我也把事情的結果上升到自己有沒有盡責了才這樣
有時候就是不對盤,並非自己或對方做錯了什麼
往往時間拉長或事情過後才能看清全貌
在看得到全貌之前不應該著急,反而讓自己徒增煩惱壓力大
毛君➸
1 months ago
遇到被動的人很困惑,其實也只是我普遍來說態度是認真的
如果對於我來說沒有意義的事,也會變成被動
揩季_kezing
1 months ago @Edit 1 months ago
我跟毛君真的好像www我也好容易吸引到怪人wwwww

我也是習慣專注在議題上而不是人身上,就覺得事情應該要這樣討論,很久之後才發覺大部分的人不是這樣。但我攻擊性也比較強(我可能不會直接攻擊回去,但會攻擊旁邊更弱的人),所以我自己也可能會造成別人困擾,我自己不是很喜歡自己這樣,後來就不是很喜歡跟別人交流
毛君➸
1 months ago @Edit 1 months ago
KeZing: 我反而是變成習慣討好別人,出自於希望藉此表明沒有惡意,或者想要平衡人際關係中的動態,結果變得把自己弄得太憋太卑微了 如果能夠察覺這無法達到真正的平衡與互相尊重理解,溝通交流無法真正改善,那就得適時收手,不過這些事情都超需要耐心靜下心來沉澱
毛君➸
1 months ago
或許我認真的態度也是出自於一部分的同理心,藉由同理心出發也會得出現在最重要的是要認真討論解決問題,於是我的外在表現會積極一些,導致對相對被動的人的困惑
但是相對被動沒有絕對的對錯,許多時候我也是被動的一方,只是習慣讓我自己盡量幫助別人,導致太犧牲自己的老生常談
毛君➸
1 months ago @Edit 1 months ago
現在正在慢慢地分辨在什麼樣的人比較可以真實做自己,並檢視身邊的人對我的回饋是否準確(但這也太難),但當初會看情感忽視那本書,就是我把自己弄丟了正在找回來⋯
毛君➸
1 months ago
我現在才發現之前不小心跟老師吵架之類的可能是問問題太像找碴 天啊我釋懷了
還有對評圖標準過於不合理的時候會很生氣
遇到明理的老師就算自己做不好也會很愉快
毛君➸
1 months ago
不過我也很不喜歡嚴格到極致的狀況,壓力太大對於事情的進行也沒有幫助,反而會破壞整件事情的運作
毛君➸
1 months ago @Edit 1 months ago
我在人際上遇到很多問題,因此也覺得人際互動是我要去改善的地方,要同時改善外在與內在
外在就是減少討好造成的反效果,跟調整自己分享的內容量,不用急著一次說出來,對方反應不如預期並不全然是我的責任,或者對方其實不會因此印象不好,不要想太多;但遇到了無法相互合作協調的情況要適時收手
遇到令人沮喪的狀況(包括別人的負面反應跟自己的不恰當表達)盡量不要放棄表達的機會,可以換場合、換人表達,由此獲得資訊回饋,也許就不會執著在沒有表達自己的空間
毛君➸
1 months ago @Edit 1 months ago
內在就是遇到長期對自己價值蠻混亂的,不僅是回饋是否準確,更重要的是自己的信心跟底氣,以及價值有沒有容易動搖
當然得適時檢視自己有沒有做錯事,有不當的舉動和想法(罪惡感的來源),但長期價值回饋偏頗的過程中這個也會一起偏頗 然後就會失去自我
對內在來說我也得在光譜中間範圍找到自己的位置
毛君➸
1 months ago @Edit 1 months ago
突然想到一點
長期下來的結果就是(相對於別人)我太不相信自己的判斷、對自己太沒信心了,這個才是重點
也許我的本心一直都知道適合自己的是什麼,但我自己也不相信,所以會有很嚴重的割裂感
可能間接造成身體狀況上的「物理割裂感」,比如偏頭痛、身體有一邊循環不良、有一邊眼睛肌肉協調不好但檢查不出問題、痠痛的分界剛好是頭頂中央左右兩半球等
練習好好傾聽自己的判斷,而非過度糾結正確與否,也是我要學習的
毛君➸
1 months ago @Edit 1 months ago
也就是説我長期過度配合別人實在沒有好下場
可以理解為這是一時的求生方式
最後還是得照顧自己
毛君➸
1 months ago
注意自己的心情真的很重要
不要再認為自己的心情沒什麼、不是優先事項了
毛君➸
1 months ago
-----------------------------
有一點點點點想體驗陶器
水里蛇窯、鶯歌之類的⋯⋯
毛君➸
1 months ago @Edit 1 months ago
我對陶器製品不了解
但很久很久以前體驗過上彩上釉色(甚至不知道是不是叫這個
我的手需要塗東西摸東西做東西
毛君➸
1 months ago @Edit 1 months ago
我發現自從買了塊狀水彩後,因為收拾方便、用量也不大,更容易拿起來畫!
也決定之後先買小尺寸膠裝水彩紙,直觀上能用更少的時間畫滿一張、更容易維持習慣
毛君➸
1 months ago
在我拯救廣顏之前有建立小小的速寫習慣
但可能要依照目標去替換
不能忘記自己的練習目標(上面那個人體立體感)
於是決定用筆型文具可能更好
毛君➸
1 months ago
要用喜歡的材料
像是muji 繪筆一直用,因為很喜歡,已經習慣到處手寫字了
試試看新的炭精筆和油性色鉛筆
找到喜歡的材料會很想用!
越想用就越會去練習!
練習安排和目標不能隨意跑掉!
毛君➸
1 months ago
那廣顏可能要推遲
我先以現有工具練習基礎好了
毛君➸
1 months ago
https://images.plurk.com/65BAiGGxpvDpfO5Si4a694.jpg 無印繪筆又讓我塗了一次隨機柑橘類
揩季_kezing
1 months ago
好喜歡毛君的手繪喔,隨興的感覺讓人看了也很想畫圖www
毛君➸
1 months ago
KeZing: 耶~可能有八成是筆的功勞
毛君➸
1 months ago
-----------------------
跟大家分享一年前在蝦皮買的水彩顏料[舊貨] Van Gogh 梵谷 塊狀水彩 (224~409) 半塊尺寸 | 蝦皮購物是舊版顏料,一塊只要35元用到天荒地老
梵谷這牌的水彩顯色十分驚人美麗,只是買來有的需要清一些灰塵,有的幾乎全新
塊狀水彩對用量不大、紙張小的人很實用,而且不會因為放久了像管狀水彩會分離
管狀水彩畢竟適用用量大&頻繁的作品跟練習
毛君➸
1 months ago
梵谷似乎是對初學者友好的品牌,個人覺得顏色比溫莎水彩漂亮(喜歡飽和的)
不過新色幾乎只有看到套組、沒有單賣
毛君➸
1 months ago
紙的話我通常是用寶虹膠裝(中國品牌)
爬過教學文之後,知道初學者不能在紙張上省錢,寶虹是最實惠的選項
買紙本用以下的標準:300gsm、純棉無酸紙
300以下220以上其實也可以用,但是容錯率低,個人覺得不適合練習控水,適合熟練後的速寫or縫合法為主的畫法
毛君➸
1 months ago
選擇膠裝是因為
紙不能先買起來放著,會受潮,貴貴的紙就會又無法發揮它的品質跟效果了
膠裝可以確保還沒用的紙張不會暴露在空氣中,一次撕一張用,保存很方便
毛君➸
1 months ago
筆的話我選尼龍毛(個人選擇盡量不用動物毛)
據教學說,筆是影響最小的,選便宜順手喜歡的都可以
其實毛筆也可以,不過毛筆的筆鋒和水彩筆不一樣,水彩筆的弧度比較圓胖,適合邊畫線邊渲染塗色
毛君➸
1 months ago
紙的差別最明顯的在於,畫下去紙不會馬上就濕透、不會難以把顏色推開
第一次用寶虹體會到:我以為推不開了結果筆下去超無痕的繼續銜接塗色,完全看不出接縫,真是有把我嚇到 (之後就回不去了
毛君➸
1 months ago
其實我還有各種別人送我的溫莎水彩還沒用,很大量但實在不想浪費,希望可以多多練習
毛君➸
3 weeks ago
---------------------
阿斷們(?)也去當超人了!謝謝你超人!!!!!
毛君➸
3 weeks ago
然後我又收了一盒打到骨折的溫莎蟲膠墨水
週末剛好有烤肉竹籤,順手把廣告顏料復活了
毛君➸
3 weeks ago
廣告顏料跟墨水,和水彩比起來鮮豔度大超多
不過覺得這個跟個人喜好和運用有關係
我還蠻喜歡鮮艷的配色
至於水彩普遍是偏中性、柔和、古典的色彩
毛君➸
3 weeks ago @Edit 3 weeks ago
原來阿斷跟很煩是鋤頭超人
毛君➸
3 weeks ago
記一下想法
如果說大量的臨摹和素描像是背單字,在建立資料庫的階段
立體感與透視的規則、直覺和邏輯,則像英文文法或語感
因為無法言說,就像母語沒在記文法一樣,有時是用外部解讀幫助理解(嚴謹的透視法),有時則是培養起來的腦袋內部邏輯(腦部內建自己的3D軟體隨時模擬)
我可以畫得準,立體感不好,其實就是還停在背單字能聽能讀的階段,但不會寫英文作文的感覺
毛君➸
3 weeks ago
學英文有時候可以領會某些單字無法翻成準確的中文,但知道它的意思,需要用額外很多說明或例子來解釋這個英文字的感覺
畫圖很可能也是這個樣子
腦內的3D工具當然不會像3D軟體那般準確,但是有初步辨識這個東西的影像是否合理的能力
實踐+校正多次之後腦內可以模擬立體空間,推測形狀和位置(平面與3D錯覺的關係)
就像我天生喜歡配色,腦袋常常在隨意想像配色組合,會和接觸的東西感染到美感
毛君➸
3 weeks ago
我覺得自己十分缺乏立體推測能力
但這個除了多畫別無他法
毛君➸
3 weeks ago
好愛用比喻(?)
東西解釋不出來就常常在比喻 (然後變得很廢話
毛君➸
3 weeks ago
又廢話一下
總覺得定目標不能像:我想學會oo
要是:因為xx,我想/必須學會oo
不知道為什麼前者我很容易把自己搞死憋死氣死壓力太大
毛君➸
3 weeks ago
這應該跟原子習慣講過的觀念有關?
持續力的前提是動機目標清晰
壓力大的話,就算可以持續也會把自己弄得身心俱疲或身體壞掉
毛君➸
3 weeks ago
重點要變成不能對結果執著,或以結果為前提
如果是「非達成什麼樣子不可」反而會人太緊繃然後爆炸,經常是對結果沒有很執著的時候穩穩的就達到意想不到的程度
毛君➸
3 weeks ago @Edit 3 weeks ago
並非說完全不能對結果設目標
覺得目標還是有必要性、執行的界線之類的
依照事情的重大緊迫程度對結果跟期限把關
失敗的話,同時接受無法達標的可能性
我想這是「有目標但保持彈性的執行與心態」
-
在這之外,比起結果,持續性、永續性、身心健康同等重要或更重要
但這個並不容易注意到,這些是時間拉比較長的關鍵元素🤔
毛君➸
3 weeks ago
-----------------------
又是對AI的看法(又
但這個很長也很廢話
毛君➸
3 weeks ago
很像背唐詩的時候,看著眼熟+能夠默寫是兩回事
用AI有點像直接略過那個背誦的過程,看著文本寫出來
這邊先有一個動機與需求的問題
背唐詩是為了應付考試跟培養語感/文筆,有此需求的人(學生之類的),AI無法「代替人的真實記憶或實力」
但如果只是要查個資料,以後就不會用到了,AI就可以省時有效率(工具用途)
毛君➸
3 weeks ago
於是用了AI當作自己「會畫畫」,就像看著文本照唸唐詩一樣,而非直接坦承說自己就是沒背起來,AI無法「替人記憶跟學習」
把畫畫變成學生時期的國文默寫突然很好懂也很明顯
毛君➸
3 weeks ago
動機上來說,如果是要成為一個掌握技能、精通領域、專注學術的人,長期依賴AI會造成反效果,對自己反而是不好的
就有一個算數學一直看答案以為自己會了的假象
毛君➸
3 weeks ago
但是AI作為一門工具非常好用
這個仰賴使用者自身的觀念,gpt 本來是作為一個語言學習工具,因此就像AI用它的高效功能輔助人去學語言、背單字,作為糾錯的存在
使用者自己是努力內化這些,而非把AI本身當成自己的實力,我想這是很重要的關鍵
毛君➸
3 weeks ago @Edit 3 weeks ago
AI因此在一些自學、自用、私用用途的場合就非常方便,不會平面設計和寫程式的我萬一哪天需要用到,它某方面也是救星
在自製遊戲素材之類的地方也可以短時間營造氣氛跟美術,其實用對地方真的會很方便,完成度又高
毛君➸
3 weeks ago
最近AI自製動畫也超爆進步
我想這也看每個人追求的目標動機不一樣而定
也是喜好問題
依我的經驗這不符我的喜好
但同樣覺得對動畫好奇的人也是個好入手的管道,門檻大幅降低
然後就會回到背唐詩的部分
究竟學會默背唐詩(或AI能做的任何事)對使用者多重要、是什麼用途,沒有真的絕對可以或不可以
毛君➸
3 weeks ago
想要看到喜歡背唐詩,跟不志在背唐詩的人可以相安無事
毛君➸
3 weeks ago @Edit 3 weeks ago
也許是方便高效的AI放大某些已有的亂象,會造成人對AI本身的反思甚至反感🤔
我並不覺得方便快速的工具不能用,而是時刻注意自己的動機和原則,注意用AI會不會長遠來看破壞這些原則就ok,而不是像我有時堅持不用逼死自己
毛君➸
3 weeks ago
不過我覺得很糟糕的是連Pinterest 都充斥AI圖
在沒有AI工具的時代,學術上找嚴謹參考資料來源就是已經是一件很難的事,因為資訊已經夠爆炸了,太爆炸只會讓學習分辨資料的閱聽能力非常難養成
就連向其他人解釋這件事情的重要性也很困難
毛君➸
3 weeks ago
覺得這算是一種需要培養的心態跟精神
用在適合的地方,對自己跟整體有長遠的幫助
找資料來源、查閱、辨識的觀念已經越來越式微了,也許看起來並沒有立即的急迫性跟負面影響,體感已經感覺到資訊爆炸勢不可擋,未來應該只會越誇張
毛君➸
3 weeks ago
也許是我太龜毛,我可以先放鬆一點,在必要的事情上龜毛就好(?)
毛君➸
3 weeks ago
-------------------
第一次參加線上讀書會(地坑)
最近幾年幾乎沒有參加什麼同人活動,連場次也沒去沒規劃
讀書會不只講者分享還有大家交流+雲端筆記+講義+推薦展覽書單含金量太高了吧!
覺得是大家用很積極包容的態度參與,聽眾本身的討論也是友善且積極的
毛君➸
3 weeks ago
這大概就像查維基的時候頁面索引會無限延伸
講者和主持人是一頁維基,聽眾延伸是旁邊那堆分頁
毛君➸
3 weeks ago
同好讀書會的好處大概是壓力不會太大也不會太嚴肅,於是氛圍很舒服
毛君➸
3 weeks ago
當我看到雲端共筆的時候,一邊回想今天聽到的分享(覺得分量算很剛好),一邊想說我彷彿參加了什麼付費講座
毛君➸
3 weeks ago
個人最喜歡的其實是天文知識部分
因為我對數學最不熟了
可是對天文和地科都有一點興趣
聽到大家的觀星體驗、去看過哪裡的天空之類的,講到周長換算時還有人補充科普頁面,覺得也太有趣了
而且很喜歡大部分的聽眾有自己找到的資訊就主動貼上來補充,這個交流氛圍很棒
毛君➸
3 weeks ago
愚人船的部分甚至因為遊戲有玩到(?)
今天終於知道典故也超棒的
毛君➸
3 weeks ago
讀書會超級跨領域,但是大家都很自然地就延伸過去了 大雜燴但又很有趣的感覺
毛君➸
3 weeks ago @Edit 3 weeks ago
夏至要幹嘛?當然是用竿子丈量世界啊! - PanSci 泛科學講座最喜歡的是這個!
我仔細想了一下,首先井水的水面是在幾十公尺以下,太陽光直射剛好覆蓋井水面(光直射的距離很深很遠,於是假想此直線通到地心,也就是圓心)
再來是塔A與塔影形成的夾角,當時那個塔一定非常高而筆直,且離觀測者有一段不小的距離,才有辦法跟井的「太陽光直射看不到影子」或「太陽光剛好覆蓋井口」進行比較
毛君➸
3 weeks ago @Edit 3 weeks ago
還要先有太陽光是平行光的觀念(現在知道是因為太陽和地球的大小差很多且距離很遠)
用筆直的塔跟地平線以下的井,分別代表兩條能夠貫穿地心的直線(就像切一片🍕的那兩刀)
毛君➸
3 weeks ago @Edit 3 weeks ago
太陽平行光照射時,塔有影子(非直射),井則是直射
也就是說,井代表的那條🍕邊與太陽平行光重疊,是同一條直線,同時也經過地心
毛君➸
3 weeks ago @Edit 3 weeks ago
網站裡的圖解 https://images.plurk.com/287rq1ue4YV5r82hCDgA9w.png 是用假想建物,但井也是同樣道理,只要能觀察出直射就好
切好🍕兩邊,用塔的影子畫上太陽平行光的角度,就有角x與角y了
毛君➸
3 weeks ago @Edit 3 weeks ago
總之是用現代圖解回想一下古人可能是怎麼連結的
毛君➸
3 weeks ago
很喜歡這類小故事一窺古人怎麼從井跟塔就推算地球圓周 乍聽起來根本魔法
毛君➸
3 weeks ago
----------------------
希望我今天可以參加到速寫練習
毛君➸
3 weeks ago
跟到台了但我還沒吃飯
毛君➸
3 weeks ago
除了之前是一邊聊天一邊速寫
後來都一邊聽podcast 也很有效果
毛君➸
3 weeks ago
好久沒有跟台
原來這就是透過看直播會提醒時間在流逝的感覺
如果想要點評的話要進他們的DC 上傳圖片
(好像學校系統交作業)
毛君➸
3 weeks ago
faucetfuri: 話說大概會幾點開始?
我太害羞了打算先自己畫
八點半!
毛君➸
3 weeks ago
毛君➸
3 weeks ago
看了別人直播後發現自己好會摸魚
毛君➸
3 weeks ago
結束了!手好痠!
毛君➸
3 weeks ago
https://images.plurk.com/5ipD0rrGyCQKxzq5g4UiZD.jpg https://images.plurk.com/5gd7GKcSsRvFlnAxGJXnyy.jpg https://images.plurk.com/36lda8Lec7yOPQdSR6QhCN.jpg https://images.plurk.com/7LdHgtZ4iJTpsnUaXS36Ek.jpg https://images.plurk.com/3SGpz1NVG0N2xpe9LRBwMb.jpg https://images.plurk.com/6X8U0YNbRsSbMxCHSGjLbD.jpg 放喜歡的!
毛君➸
3 weeks ago
有些奇怪的姿勢畫比較快,比如忍者跟棒球揮棒
但有些我畫的比台主慢超多,像是這張 https://images.plurk.com/5SM7Oqq6fMmbAdgoVPolym.jpg
毛君➸
3 weeks ago
特別喜歡的部分:排球那張的屁股到腳的連線&有抓到臉的透視
揮棒那張的鞋底
躺平那張整張
毛君➸
3 weeks ago @Edit 2 weeks ago
畫圖順序邏輯跟台主也完全不一樣
覺得是因為我還需要輔助線定型的關係
毛君➸
3 weeks ago @Edit 3 weeks ago
然!後!
我真的對抓臉型敏感很多,很願意畫也很願意修改,大概是喜歡吧
但皺褶幾乎為零!
有顏色!!!
上色好多,好有層次好好看!
毛君➸
3 weeks ago
faucetfuri: 顏色特別多的那張因為實在不擅長畫皺褶,剩下時間跑去塗顏色了
毛君➸
2 weeks ago
回想起來每次瞄到台主畫皺褶的速度和完成度,我都:
毛君➸
2 weeks ago
希望有一天可以鼓起勇氣聽講評
毛君➸
2 weeks ago
突然有感而發
幾個很常畫實體場景、納入場景的繪師,有可能是熱愛周遭的生活
我眼睛不舒服以後,還是會拍喜歡的場景但就沒有那個精力去畫
毛君➸
2 weeks ago
從繪師的作品裡可以看出他們對生活的細細品味、描繪各種喜歡的細節,最後完成整張圖的整體性;雖然我喜歡自然景物,但我對一般的日常風景(含自然&人造建築)就沒有這種投入
我想,如果生活平衡、喜歡生活,是有可能更喜歡周遭環境並以此為題材創作
毛君➸
2 weeks ago @Edit 2 weeks ago
比如畫一般的街道
有發現繪師對於街道的描繪不只是觀察細緻,也會注重整體平衡和揉入情緒氛圍
可是當我看著一般日常街道(不是指拍好的照片)不會有這種感覺,上面只是看到別人作品才去想的觀點
毛君➸
2 weeks ago
我似乎對於靜物、人物、光影、色彩有關比較能提起動力
風景速寫、場景構建到創造氛圍的部分,我首先好像對周遭環境氛圍的印象就不是太正面(?) 並不會特別想要去畫
毛君➸
2 weeks ago
真的是看到別人的作品,才意識到可以這樣去看日常風景
毛君➸
2 weeks ago
跟這個對比之下,自己對人臉立體感確實很感興趣,為何差距如此之大
毛君➸
1 weeks ago
我也很常只畫局部,沒有只畫某個五官但都只有單一人物,構圖要完整勢必無法逃避場景
毛君➸
1 weeks ago
也沒有刻意逃避但不擅長會很容易忽略
只練單字不練造句的人就是我
毛君➸
1 weeks ago
今天整理寫下對繪圖的理解
首先是眼睛的平面成像
https://images.plurk.com/OPRBCRUKUqEV2eAsAWzf.jpg
顯示實作、練習量和修改的重要
毛君➸
1 weeks ago @Edit 1 weeks ago
以上是素描部分(偏向運動訓練)
以下是創作(不是看著畫而是從頭來)的部分
https://images.plurk.com/7fBnnrpkbJKAUohRghEPFQ.jpg
這個顯示為什麼「找參考」不被認為是抄襲,而且是必經的過程,以及在心智圖的位置
因為參考是作為訂正,使畫更有說服力和完整性的存在
毛君➸
1 weeks ago @Edit 1 weeks ago
https://images.plurk.com/2z1ilHqoPXzf5Qr56uSfkA.jpg 這是對於腦袋如何學會畫畫的理解
尤其是要離開純粹素描的階段
毛君➸
1 weeks ago @Edit 1 weeks ago
記憶 = 沒有意識到自己思考過、常常可自動下筆,指習慣的、記住的,不一定知道原理
運算推導 = 可以由記憶組成,自成的有規律的邏輯系統,與記憶有重疊
毛君➸
1 weeks ago
這些是來自於素描速寫的時候是看著既定影像畫
沒有既定影像必須要組成創作時
讓我產生素描過程必須回推的想法(先由腦手眼去構築畫面,正確答案未知)
而回推的前提在於累積足夠經驗
毛君➸
1 weeks ago
至於為什麼寫到幾何的、simplify 這些字眼,其實我是要描述human mannequin 但不會拼(
人體等任何物體要模擬成幾何,才會更容易想像虛構的透視跟角度
每個人習慣不同,但對於立體感來說,幾何想像會更好模擬
毛君➸
1 weeks ago
也是為什麼常常看到繪師教學,把人畫成箱子
毛君➸
1 weeks ago
心智圖也是我自己在整理練習和累積資料庫該怎麼發揮作用、如何發揮作用
雖然沒寫下來應該也是會有作用
但我忍不住好想整理腦袋
毛君➸
5 days ago
雲層太厚什麼都沒看見
毛君➸
5 hours ago
最近發現奧馬是超優秀本土品牌
除了學生級水彩還有專家級
然後,純棉水!彩!紙!!還沒試過,聽說顯色非常棒(可以拿來當練習紙!)
以後想多多試這個品牌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