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基
3 months ago
玩 TRPG 的兩種人

1. 玩家意向先行,扮演後上
2. 揣摩角色,扮演角色,成為角色

以上對應了兩種常見的玩家類型與遊戲風格:「劇本導向」與「角色導向」。

劇本導向
我想要這場戲發展成這樣 → 我的角色就來做這件事

以玩家意圖為主導,配合劇情、狀況說故事。

優點:
劇情推進流暢:容易配合,DM和玩家輕鬆合作。節奏快、方向清楚:大家都知道要玩什麼,容易出現故事高潮與劇情轉折。包容性高,比較不會有「我的角色不會這麼做」的卡關。

缺點:
角色扮演會停留在淺層,容易變成敷衍了事:「這樣就好了吧?差不多就行。」沉浸感薄弱:像在寫小說,沒有「扮演」的深度感。角色的行為不夠合理或一致時,會讓人出戲。
latest #46
瑞基
3 months ago
角色導向
角色是這樣的人 → 所以他會(不會)這樣做

這是沉浸式角色扮演(方法演技?)的核心,強調「我就是角色」。

優點:
沉浸感強烈,藉由大量的努力(研究背景、探索心理、體驗生活融合經驗),使自己真正成為另一個人。同步率高:讓角色更立體、真實,容易出現令人驚嘆的扮演台詞/行為表現。挑戰思考:逼玩家跳脫自己、進入角色立場,讓故事流程更有說服力。

缺點:
可能卡劇情拖節奏,如果角色個性固執、不是合作型角色,可能導致劇情卡頓。可能玩得不開心:如果角色性格很壓抑、或是那種憂鬱類型,玩家也會被限制,「我好像不能做那些事」。遊戲難度較高:玩家需要對角色有深刻理解,且要時時對應內在邏輯。
夜霧
3 months ago
(專有名詞小警察小聲說不是方法演技......)
我是“我就是角色”的play,但同時我也很清楚知道我們有某個目標必須共同達成
立即下載
瑞基
3 months ago
聽起來兩種類型各有優缺點,那,有沒有比較好的方式?

有,折衷混合,所謂「角色驅動的故事導向」

在保持角色一致性的同時,也不要忘記「劇情好看、大家都爽!」。

怎麼做? 以下提供一些思考範例。

確立角色核心的同時,給他一點點可能改變的空間用「描述角色觀點」來實現玩家的「敘事意圖」

「我的角色遇到危險會立刻逃跑」

改成

「我的角色想逃,但看到朋友倒下時,想起了自己失去弟弟的那一幕……所以他一邊哭著衝了回去。」
瑞基
3 months ago
「一般來說看到屍體我會立刻報警的,但……這樣我就不能趁機了解真相了。」

「這個房間……(吞口水)有我一直在找的東西,對吧?」

折衷混合 確實沒有那麼容易,它需要保持角色真實,又兼顧劇情推進和玩家需要,通常要玩不少次 TRPG ,經驗豐富些才能達到這種平衡。

如果玩家和主持的共識明確,也可以減少這類問題,玩家可以提出:「主持人,這邊按照我的人設,我應該會立刻逃到警察局、消防局、或是把怪物拖出來讓全場的人一起陪我死。這樣可以嗎?」

你可以在你的主持笑著說:「好啊,我們試試看?」的時候,繼續維持你認定的人設。

如果主持人說不行,折衷,討論,再討論,試著找一個兩邊都舒服的平衡點。

溝通永遠是 TRPG 遊戲中最重要的事,共勉。
瑞基
3 months ago
nightmist05: 那請夜霧解釋一下方法演技? XD 我沒噗幣不能編輯 QQ
瑞基
3 months ago
嗯,我的說明應該有錯,請參照上方。
夜霧
3 months ago @Edit 3 months ago
先講因為方法演技是發展滿久ㄉ流派,又有點玄學,我這邊講的一定不夠全面。但大致上而言,方法演技是演員需要對照劇本去挖掘自身內在經驗,藉由回憶重現和大量排練練習,來完成這次的表演。他跟TRPG會有滿多牴觸之處,包含多數時候方法演技用來應對固定劇本、基本上不太會是創造或想像角色做什麼,而是回憶自己在類似的情境是怎麼行動。大概是這樣。
夜霧
3 months ago
本來想說送個噗幣給你,發現不能送XD
說說
3 months ago
[插旗]
有空說說我自己的研究
夜霧
3 months ago @Edit 3 months ago
這幾年下來陸續有看到用表演理論,來類比TRPG當中的扮演之類談話。我覺得會想提醒,所有的表演理論都是身體的實踐,都涉及大量的身體練習、實際在團體中的練習、自我覺察等,複合式的練習技巧所組合而成,純靠閱讀不容易完全了解。我會非常強烈提醒如果想深入探索這類知識,還是建議找個正式的課程參與體驗,避免望文生義。很多表演練習是會把人置放在脆弱之處的,如果不夠小心,很容易就可能構成GM濫權或團體成員之間的傾軋,造成的傷害甚至可能劇烈且不容易修補。
瑞基
3 months ago
nightmist05: 棒棒!謝謝補充
摸摸ლ(́◉◞౪◟◉‵ლ)
3 months ago @Edit 3 months ago
老哥你沒開幣孔,抖不了
瑞基
3 months ago
touch_trpg: 我故意不開的啊 XDD 不用給我噗幣,非常感謝~

我成功的誘惑(?)了真的懂什麼是表演的人寫文章回覆說明。
夜霧
3 months ago
窩還算不上是真的懂,只是以前大學有學過
夜霧
3 months ago @Edit 3 months ago
不過有個滿好笑ㄉ經驗。有次因為一些TRPG問題去敲以前的表演老師問(流派應該比較接近方法演技的延伸,但我有點忘了)。跟老師聊了很久後他直接說:「你們這個用太多腦了好麻煩,我就是不想想這些才去當演員。」我當下聽到覺得滿有趣,以前沒有想過TRPG人說的RP,對演員來說看起來,跟他們的表演很不一樣XD
川川
3 months ago
倒是開幣孔!
說說
3 months ago
我自己之前也曾思考過這個現象,大部分trpg人都是以這兩種思維模式去思考,我該怎麼扮演的

當時我是以
"純粹用場內角色來思考怎麼扮演的「場內派」" 跟
"以編劇或導演的角度來場外思考怎麼讓角色演出想要的效果的「場外派」"來去定義的

我後來有比較研究之後我覺得這兩種方式其實剛好有點對應了斯坦尼夫拉夫斯基跟布萊希特兩人各自的表演體系。
說說
3 months ago
斯坦尼夫拉夫斯基體系就會是我們常說的,認為演員說要去帶入角色甚至成為角色。
這其中有很多種方法可以去訓練,這在他自己的著作"演員的自我修養"中有比較明確的紀載,這也幾乎是現在的主流表演體系的支柱,也因此很多開始想提升扮演的新手TRPG玩家都會從這個體系的一些方法去開始精進自己的扮演,這個體系衍生出的方法演技也被現今的好萊烏廣泛應用。
像是把一頭死豬拖進片場的小丑扮演者傑勒德拉托就是在利用這些方法嘗試把自己帶入小丑的角色。
說說
3 months ago
而另外一種作法
布萊希特體系會認為表演者該去思考觀眾要接到甚麼樣的訊息,然後怎麼樣透過肢體文本表情等等元素去傳達這個場景適合給觀眾的訊息。
布萊希特挺強調"疏離效果(Verfremdungseffekt)"的,他希望演員學會怎麼去更好的向觀眾"展現角色",要理性的了解角色的動機跟處境,同時也要料想到觀眾在觀察到演員的表演時的解讀,也正因為有去嘗試料想到觀眾的解讀,所以演員才能更清楚我的每個動作細節該如何展現。
說說
3 months ago
這點因為比較反直覺,所以我會想特別說明,
舉例來說,如果一個場景是要讓演員呈現這個角色"狂怒並嚇到在場的所有人"的時候,斯坦尼夫拉夫斯基的派別就是去徹底帶入角色在思考這個角色會怎麼狂怒。
而布萊希特就不會去想帶入,而是去思考怎樣才能給觀眾帶來反差來去驚嚇觀眾並表演狂怒,這時候他可能就會挑選到"怒極反笑"這種很有戲劇張力的作法在第一時間唬住觀眾,用發狂般的笑聲去違反觀眾的期待,在開始慢慢展現他的怒火,這是純粹的帶入派很難在短時間想到的作法。
說說
3 months ago
這也是我想說,或者說呼應瑞基說的,場外派真的比較容易去配合各個場景扮演,比較不會被角色情緒所卡住。
但其實也會真的吃玩家的個人儲備,如果是儲備不多的玩家很容易就會變成瑞基說的沒有達到扮演的深度,變成純粹為了看劇情完成最低標準的玩家。

其實對我來說這兩派有點像是武俠的氣劍兩宗,氣宗旨要把內功也就是"帶入"練得好,那之後遇到每個角色都是能有很精湛的水準,而劍宗要把儲備各種用的到的劍招,在最適合的時候使出一些自己適合的招數,他不用去苦練內功,而是考驗對敵(扮演)時的各種心理判斷,並能猜想到其他玩家、劇本或是GM的拋接球跟想看到的點來去決定使出的劍招(演出手法),玩家自然會覺得你的扮演也很精采。
說說
3 months ago
其實這兩派練到大成都會很強,但同樣的也跟瑞基說的一樣,其實最好的就是把這兩派結合,內力要練、劍招要思考,有些人比較擅長場內有些人天生就不太會帶入,我覺得最終也是要找出自己在這兩種表演體系中所擅長的平衡點,才會有最好的效果。
夜霧
3 months ago @Edit 3 months ago
嗯......可能要有點不好意思的說,你的理解有不少誤差......

至少就布萊希特的部分,剛好伴侶有修過戲劇史,我跟他討論過這部分。布萊希特的疏離主義更多會追求讓觀眾與劇情保持距離,從而使觀眾可以冷靜思考劇中的情境。所以「怎樣才能給觀眾帶來反差來去驚嚇觀眾並表演狂怒」是滿奇怪的說法,這聽起來跟布萊希特想要透過劇場發展的革命,方向有點牴觸。
夜霧
3 months ago @Edit 3 months ago
斯坦尼夫拉夫斯基的體系,有不少練習著重讓演員重現自己生活的切片。例如我上面提到曾諮詢過的表演老師,他的課程六堂課都是在做這件事,從而讓演員能從自身經驗中,提煉足夠多的工具去應對劇本的要求,比較多是從自身出發。所以帶入角色的說法,我會覺得方向是有點反過來,可能也不是這類表演方法原本希望達到的目標。
夜霧
3 months ago @Edit 3 months ago
因為不確定說說是有學過或是看書閱讀。就我自己會有點想提醒,很多表演練習其實有風險在,例如很多練習方式會涉及自我剖析或撤除界線。聊天當話題或是參考的話,我會覺得還好。但如果有考慮在團務中實踐運用,會建議還是謹慎一點。
說說
3 months ago
nightmist05: 太好了,因為我這邊算是自己閱讀他們理念的時候,順著思考到一些他們的想法有什麼能啟發我們在trpg的扮演的,所以我也想到一定有理解有偏誤或是方向偏頗的地方,如果有你斧正的話對我很有幫助,非常感謝。
說說
3 months ago
喔不過我解釋一下我的脈絡,疏離主義會讓觀眾跟劇情與角色保持距離,跟我感覺布萊希特很想要教育觀眾跟劇場革命我有了解到,雖然不敢保證理解的精確XD。
因為我主要是覺得他這個"冷靜思考演員該做甚麼表演才能引發觀眾的哪些想法"的這種思考方式,很像也很有讓劇本導向或者說場外派的人能借鑑思考,該怎麼做才能引發劇本或其他玩家的感受這樣。
至於你說布萊希特的劇場革命那塊有點牴觸,對XD,因為我覺得TRPG好像難以說想教育觀眾或是其他玩家,所以我自己在說明這塊的時候沒把他理念的這個部份考慮進去。如果你覺得我上面的說法過於擷取他理念的片面的話我很抱歉,因為我上面只是偏向呼應瑞基說的部分而不是真的想在這裡完整介紹,所以確實有點懶得去詳細分出哪些是我從理念中得到的啟發,如果有人誤會的話我會在注意。
說說
3 months ago
至於斯坦尼夫拉夫斯基,我的理解是,畢竟戲劇裡的角色我們正常人不一定有相關的經驗,所以感覺他的方法是從自身經驗去體會跟了解然後再轉換成角色在劇中會有的情緒。
基於他所提出的這些扮演工具,我覺得很適合套用到,一些TRPG圈比較常流傳的、以及瑞基上面說的那種「我就是角色」的玩家可以去採用的方式、也很符合他們對於這類扮演方式的想像。
你覺得他們之間的方向是有點反過來的,你提點後我好像可以慢慢理解,這可能確實是把這些工具直接運用到TRPG上的會有的誤區,這些工具用在這邊或許乍看挺適合,但設計上可能不是希望直接拿來這樣子用的。
說說
3 months ago
大概是這樣子 不知道我的理解跟表達有沒有錯誤
夜霧
3 months ago @Edit 3 months ago
我得有點不好意思的說,你理解的部分誤差大到我甚至不知道該從哪裡解釋起 ......表演仍然是基於身體的一門技藝,這些理論可能還是會需要有過劇場排練的經驗,才會比較實際理解。可能類似實際打棒球跟只讀棒球書的差異這樣。

不過玩個遊戲有沒有需要這麼搞工,我自己是有點存疑。這些表演技巧其實都會需要複合條件的支持(尤其在團體動力跟安全保證的部分),以及更重要的,所有參與者的共識跟互相協助。如果沒有留意這些,比較輕微的情況是覺得互相風格對不起來,這倒還好;嚴重誤用的話,出現不必要的優劣評判比較、甚至指教他人角色的情況,我覺得是有潛在傷害性的可能。我自己是會覺得如果想引用這些知識,可能還是要有一定熟悉度,比較容易去蕪存菁、避免傷害。
夜霧
3 months ago @Edit 3 months ago
另外我想回應一下TRPG的RP表演派別的部分(雖然我覺得這個話題有點微妙)......

因為我跟伴侶本身專業的關係,所以在這個話題上有過不少討論。我們最後的結論跟有次在Reddit上看到的討論串回應差不多:TRPG所謂的角色扮演的核心,仍然在角色每個當下對於GM所設情境的回應與選擇,其餘都只是蛋糕上增添風味的裝飾糖霜。有這些趣味性的展現是好事,但我多少會覺得這不應該被列為可以區分優劣的基準,或覺得玩家需要「練習」。(方法演技說真的也不太是透過坐在椅子上想像的方式練習)

我自己目前比較偏好玩家根據他到目前為止的所有理解來給我第一直覺的反應,勝過他百般思考後給我一個多方扭曲到不自然但覺得這才是他角色的奇怪答案。不過這個是個人想法的部分,突然想到講一下
夜霧
3 months ago @Edit 3 months ago
再補充一下,因為前陣子剛好有遇到類似的問題。

我會覺得在沒有穩固認知的情況下,GM引導這些知識給玩家做為基準,有時候可能會出現一個狀況是「GM不知道自己不知道」,所以認為對方的表演不好或不對,有時候這可能會出現不太好的後果。

試想一個玩家,他與父母關係相敬如賓,對於關愛的理解是一起吃飯、冷靜交換彼此生活細節,他也用這樣的方式理解他的角色與重要NPC的關係,而GM卻因為自身經歷去指責這樣的方式表演錯誤,應該修正成他理解的、親子相處應該大量擁抱或甜言蜜語的模樣。我其實覺得這種狀況會給玩家壓力跟傷害,我覺得也不是很合乎倫理。

講這麼多主要還是想回到,表演這門技藝,很多的理論或練習,是可能把人置放到脆弱的地方的。我會覺得引用上,多少還是需要留心不傷害的部分。
說說
3 months ago
哇 很感謝你的回覆 感覺你是一個很細膩且注重安全的人
看完你的回覆我有一個疑問是,所以在考慮安全的情況下,你是比較不贊成在沒有受過完整體系的教育或是在沒有專業人士的指導下,拆出這些體系中某部份碎片化的知識或技法來去做使用或訓練的嗎?
說說
3 months ago
然後關於針對危險性的這個部份我想詢問的是他具體可能"怎麼樣的帶來危害"?
我不是想挑戰或質疑,我知道這有風險也聽過很多帶入角色過身導致心理產生問題的狀況發生過,但我們多數玩家畢竟沒有學習或是深入了解過相關的內容只是模糊的知道這樣可能導致這樣的風險,所以不知道你能不能講點相關的原理來讓我們可能及時發現及時避免呢?
說說
3 months ago
因為實務上,我在TRPG圈裡確實有看到過有一定影響力且重視扮演的GM,會跟小夥伴進行相關的扮演練習,不只一兩群人有這麼做過,我甚至有看過骰coc的瘋狂表來去進行帶入角色去瘋狂的扮演,當下也感覺確實沒有能稱得上是專業的人去照護他們。
舉這個例子不是想說因為他們這樣所以我這樣提倡應該沒問題,我只是想說就我觀察可能確實有許多玩家不是很明確的了解這樣子可能會帶來的危險,跟該如何去判別可能會有危險的訓練方式的。
所以這方面倘若如果你能說明的話,我相信應該能讓更多人去意識到哪些嘗試是可能帶來危險並去多多注意的。
說說
3 months ago
然後我個人好奇的一點是,你說有關於不應該區分優劣、覺得玩家需要"練習"跟指責玩家的表演錯誤這些點我都完全同意不能再同意更多。
但這幾點你都很慎重地這樣提醒我讓我有點惶恐,是我的文字表達上有哪個部份讓你誤會我會這樣做嗎?
還是以你的專業會認為引入表演體系的理念在練習時無可避免會有這種現象發生,所以才會再三的提醒我呢?
夜霧
3 months ago
1、第一個問題的話,我會覺得使用碎片化知識來協助自己是還行,我自己也會使用。但如果GM有轉譯給玩家、或玩家想告訴其他玩家的行為,那我會覺得沒有先經過專業訓練的話就不是很妥,這有可能會出現知識越來越破碎跟誤差越大的狀況。

2、這是個大哉問,我就幾個我臨時想到的點來講。我會覺得令我比較擔憂的是團體動力的部分。戲劇練習很多涉及自我揭露和撤除界線,這些都是人類平常在社會走跳保護自己的方式,卸下防衛會讓人比平常更容易受傷(例如你可能交付過多私人記憶、或是你基於信任或團體權力落差,答應原本不敢答應的劇情)。

如果團體成員並沒有全部人都有共識,或GM過度自信沒有及時留意,玩家就有可能在過程中,例如自我揭露但收到負面回應、受團體壓力影響認為自己必須接受某些劇情但其實心裡不願,諸如此類。
夜霧
3 months ago @Edit 3 months ago
3、我覺得這真的是大哉問。但如果大家有共識是在玩遊戲,以樂趣為主的話,我覺得應該不至於有太多問題。怕的是追求深度或沉浸感,這些涉及情感投入的目標,會不會出現反衝、會不會對方情緒爆開收不回來,我覺得是很需要留意的。

4、就最後一個部分,抱歉讓你誤會,確實並不是因為你的文字,而是我自己會覺得這些練習本身就很容易就會發生這樣的情況,所以才會重複提醒。不過細節我也有點難用文字解釋,實際體驗過會比較好懂。也可能是我擔心太多,希望不會讓你太介意
Zuzu
3 months ago
(想謝謝瑞基拋出的話題,以及上面兩位的討論,我的心靈好富足
說說
3 months ago
喔喔,那我好像可以理解我們之間的分歧了。
這可能可以分成幾個層次說
我用同樣也有風險的健身知識來做類比,就是我自己會覺得只要是自身有嘗試去學去練的話那分享自己的經驗跟理解完全可以,至於經驗的對與否完全可以互相討論跟指教甚至碰撞。我自己的個人理念不會覺得因為有風險,所以就完全只能請教專業的健身教練,其他不完全懂的愛好者不該提供意見,我覺得這樣的世界有點變相限縮討論的自由了,而且聽者去思考這個人說的話該不該全盤接受、自己有沒有要做一些基本查證也是聽者自身的素養。
說說
3 months ago
但當然,更深入的說,我完全同意你所在意的這個風險的部分,所以雖然我上面講是這樣講但實務上還是會有相應的衡量,如果只是普通可能提升感受度或是沒太大風險的發力技巧那我覺得好像沒什麼不能講,但確實如果是多關節複合動作還大重量做力竭這種高風險的訓練的話,那我也是會強烈的建議他一定要有專業教練幫你比較好。

我不太確定你的課程教了哪些部分,但我能從你的文字中看出可能是有關那些挖掘情緒及私人經驗的部分就是那種所謂高風險的、需要教練在場才適合操作的危險動作。
從你的擔心來看,我承認我可能確實低估了這方面的風險,這我會在注意,非常感謝你的提點。
說說
3 months ago
不過我覺得你應該可以放心,因為這方面我說說的成分偏多XD 不會真的自己或找人做那樣深入的練習,他們書裡很多概念光是嘗試讀懂他就還蠻夠用的,作為一個普通的跑團玩家來說,我沒有真的想把這些表演體系完整的塞進TRPG裡實際運用。
而且老實講因為我幾乎只跑網團,所以很多實際講到動作上的表演的部分我覺得用不到就都跳過沒看,比如動作和肌肉鬆弛那幾章,說來慚愧。
但我光是有些概念式的理論就啟發我蠻多的,像是作者有提到還蠻多基本的觀察練習跟每晚睡前練習腦中復現今天生活細節的一些小訓練,我就覺得這應該無傷大雅,而且可以對跑團帶團在快速建構場景細節上都還蠻有幫助的,不知道你覺得這種程度的練習是不是比較能碎片化的去使用的還是其實他也有一些相應的風險存在呢?這我還蠻想聽聽看你的說法,這可能對我去分辨哪些方法是有風險的能有更明確的認知。
說說
3 months ago
然後你提到有關遊戲、團務、私人跟信任的這些要注意的點其實我有點驚訝,因為我以為大部分有在注意對待他人的基本底線跟互動的玩家應該都會注意到這些,並不會強迫或是把他人Push到這種程度吧?
但仔細想想也確實值得留意,畢竟跑團圈的鬼故事看過這麼多,我們確實不能保證大家都有這種程度的判斷力,更甚者如果真的有人拿情緒記憶這種需要頗悉私人內心方法,以練習之名作一些不太正當的控制行為的話,完全可以想見能成為一種類似邪教的團體,真的是需要大家彼此提醒跟預防。
說說
3 months ago
最後我還是感謝您,我沒有介意只是確實會回去看一下我打的東西想說"欸?這我應該這樣沒講吧?"XDD。但我知道我學術不精算是拿自己東拼西湊的知識與經驗來去嘗試解釋一些東西,可能你聽到感覺我在唬爛想導正也是屬實是正常。
我覺得聽有上過相關課程的人分享這些跟擔憂是挺有意思跟必要的,也讓我感覺我是時候重新回去精讀一遍書了,在噗浪上用文字講這些感覺也確實不容易表達清楚,希望有緣哪一天在跟您實際請教,感謝您,希望你不嫌棄。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