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筆
正好看到有人說某些人的書太過自私,痛苦太過私人。
但對我而言,痛苦本來就是一件很私人的事情。每個人的痛苦,看似相同,其實糾結的點都是不一樣的。
我曾痛苦於一樁樁少年時期的霸凌事件,也曾因為沒吃上一碗義大利麵而痛哭。
對我而言,後者的難受其實在當下遠大於前者,但若是說出來,定會有人認為「那只是晚義大利麵吧。」或者「真想吃自己去買啊,為甚麼要哭成這樣呢?」
分享痛苦、甚至將痛苦做成書,在我看來就像是蒼海中的一粟,不過是想在茫茫的白雪中,找到和自己相似,哪怕只有一個稜角也好,與我相同卻又不同,能夠共鳴的雪花。
這樣想,創作是私人的,痛苦也是私人的。
即便出成了書,那也是私人的,將雪花大量撒在半空,祈禱有人能找到一個稜角的相似。
為甚麼非得這樣呢?
或許是因為人是孤獨的吧。
也可能是社會現象,就連痛苦也是,不和他人一樣的話就難以痛苦,或者會懷疑苦痛的正當性,可當把苦痛發散時,又會被人懷疑「這份苦痛真有其必要嗎?」
但人是孤獨的,即便知道會被懷疑、被仇視、被嘲笑,也要發散這份痛苦。
就像知道痛苦的雪會融化,也會不知疲倦地撒著雪花。
祈禱著,不停地祈禱著有人能和自己有一稜角的相仿。
人是孤獨的,孤獨的行走,但只要前方有人同樣行走著,哪怕不知那燈籠下的究竟是何物,也會如飛蛾般趨之若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