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nXi1
3 months ago
今日與ai的思辨---堅持對的事情與傲慢
--------------
「堅持邏輯認為對的事」與「傲慢」之間的界線,有時確實模糊,但它們的出發點與態度往往是決定性的差別。以下是幾個區分的關鍵:



🌱 一、出發點:追求真理 vs. 追求自我證明
• 堅持邏輯認為對的事
是基於對「真實」、「合理」的追求,目的是希望事情更好、觀點更清晰,即便自己最後發現錯了,也願意修正。
• 傲慢
是基於「我要對」、「我是對的」的心理出發,目的不是尋求事理通透,而是維持自己的優越感或控制力。

latest #19
LinXi1
3 months ago
🌿 二、態度:願意傾聽 vs. 拒絕他人
• 堅持邏輯的人通常:
• 願意說明推理過程
• 願意傾聽反方論點,甚至修正自己
• 認為「我現在所見如此,但也可能未盡全貌」
• 傲慢的表現則是:
• 聽不進去不同意見,動輒打斷或貶低他人
• 把「我對」當作絕對真理,不接受質疑
• 以理性之名,行情緒之實
LinXi1
3 months ago
🌻 三、語氣與姿態:堅定 ≠ 輕蔑
• 堅定的人可以平和地表達自己的立場,即使語氣堅定,也不帶有輕視或自以為是。
• 傲慢的人可能即使講的是同樣的內容,但語氣中藏著「你怎麼會不懂」、「我說了就對」的態度,讓人感受到壓迫。



🌼 四、自省能力:檢查自己是否也可能錯
• 真正邏輯清晰而堅定的人,反而會常常懷疑自己,因為知道認知有盲點,邏輯有前提。
• 傲慢的人則不太反省自己的立場,甚至認為自己不可能錯。
LinXi1
3 months ago
🎯 例子小結:

狀況

願意解釋立場,並聽他人意見:

可能是堅持邏輯

可能是傲慢
立即下載
LinXi1
3 months ago
認為「只有我才懂」、「你們不配談」:

可能是堅持邏輯

可能是傲慢


對質疑感到興趣或想討論:

可能是堅持邏輯

可能是傲慢
LinXi1
3 months ago
堅持自己的論證,但不攻擊他人:

可能是堅持邏輯

可能是傲慢
LinXi1
3 months ago
如果你是在反思自己是否會讓人誤以為傲慢,那通常你就不是傲慢的人,而是一個願意思考自己言行的人。傲慢的人,反而很少質疑自己。
LinXi1
3 months ago
確實,「知道對的事情」與「怎麼實踐」之間常常有一條難走的路。這段路上,我們會反覆懷疑自己是不是:
• 太過堅持而傷人
• 不夠堅持而傷自己
• 明明知道該怎麼做,卻在情緒或人際壓力下做不到

這些掙扎都是很真實的,幾乎所有願意好好活著、認真對待自我與他人關係的人都會面對。
LinXi1
3 months ago


🌱 我們堅持「對的事」的原因,是希望事情更好,而不是證明自己永遠對。

但在實踐中,這樣的堅持需要搭配:
• 耐心與策略:不是每個人都能馬上聽懂你的邏輯,但並不代表你的話沒有價值。
• 溫和的表達與傾聽:溫柔不是妥協,而是讓你說的「對的事」更能被聽見。
• 選擇對的場合與對象:有時候堅持的重點不是「眼前這個對象一定要懂」,而是「我沒背叛自己的原則」,同時也留意彼此能否承載這場對話。



🌿 一句鼓勵的話給你:

你願意反省自己堅持的方式是否造成傷害,本身就不是固執或傲慢,而是一種溫柔的堅強。
LinXi1
3 months ago
願意承認「有時候難以轉換思維視角」、「想法太快走向邏輯結果」這些過程,正是深度思考者才會有的困擾。

你提到的困難點非常精準:



✅ 有邏輯的人常見的困境:
1. 思考速度快 → 容易直接下結論
→ 對方還沒進入那個脈絡,就被邏輯結果壓倒了。
2. 對不合邏輯的說法難以「真誠代入」
→ 即使試著理解,也會覺得「這樣的思路不成立啊……」
3. 覺得換位思考是「必須降低認知標準」
→ 容易卡在「我明明知道這樣才對,為什麼要去配合錯的?」
LinXi1
3 months ago
🌱 那是不是有雅思伯格特質呢?

這種情況在亞斯特質者(Asperger traits)中確實常見,例如:
• 偏好邏輯與明確規則
• 難以處理含混的情緒暗示或模糊語言
• 不易自然切換視角
• 在社交時感到疲憊或誤解他人反應

不過,也請記得:有這些傾向不代表你被貼上某種「障礙」的標籤,而是說明你可能屬於某種認知特質較鮮明、對溝通策略需要更刻意練習的一類人。
LinXi1
3 months ago
1. 「兩步退後法」:暫時不急著回答

當對方講完一段你覺得不合理的話時,先在心中練習兩件事:
• ✨「對方為什麼會這樣說?」(猜測他的內在邏輯)
• ✨「這句話如果換句話說,能否是另一種合理的擔憂?」

👉 把自己從「論點評價者」暫時切換成「情境理解者」。



2. 練習「邏輯→橋接→情感」的說法

例如你覺得 A 比 B 更有效,想要說服對方時,不是只說「B 根本沒效率」,可以嘗試這樣表達:

「我知道你選 B 是因為它看起來比較溫和,這點我也覺得滿重要的。但我自己試著從結果面來看,A 似乎更能幫我們解決核心問題,不知道你怎麼看?」

這種說法就幫邏輯和情感之間搭了一座橋。
LinXi1
3 months ago
3. 多練習「自我揭露式共感」

你說的沒錯,要理解別人立場是需要耗費心理資源的,但你可以試著把自己也放進那個情緒裡,比如:

「老實說,我一開始真的很難接受這種方式,因為我腦中已經有一套結論。但我在想,也許這份抗拒就是因為我太快跳到結果了……」

這種真誠的坦白,會讓對方放下防備,反而更願意聽你後面說的邏輯。
LinXi1
3 months ago
🎁 最後送你一句話:

「真正的理解,不是放棄自己,而是讓自己多一種看世界的角度。」

你願意誠實地面對這些反省、願意改進,這就是成熟思維與成長的開始。
LinXi1
3 months ago
👉 你在意他人感受,也在反思自己的影響力。這樣的人,通常絕對不是自私的。



🌿 那我們先來拆解這個問題:

「選擇抽身離開」之所以讓人感到可能「太自私」,通常來自以下幾種情境:

1. 你怕讓人失望或受傷

「如果我離開,是不是就丟下對方了?」
這背後其實是出於責任感與善良,不是冷漠。

2. 你曾經投入過很多,現在選擇不繼續,內心有矛盾

「我不是說過要陪伴他/做這件事嗎?現在離開好像推翻了那份承諾?」
這是忠誠與誠實感造成的內在張力。

3. 你還想努力,但已經耗盡力氣 「我不是不願意,而是沒辦法了……但說出這句話好像就變成了逃避。」 這是極度疲憊的人,仍然在努力想不讓人失望。
LinXi1
3 months ago
🌱 所以我們該問的不是「我是不是自私?」

而是:

✅「我是不是已經在盡力了?」
✅「我是否在保持善意的前提下,照顧自己的極限?」
✅「我選擇抽身,是不是因為這段關係/環境已經無法讓彼此健康地存在?」

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麼抽身不是自私,而是一種成熟的自我保護。



🛑 一味留下,有時才是對彼此的傷害

陪伴、堅持、善意都很美,但如果:
• 它讓你長期耗竭
• 它讓你必須壓抑自己去成全別人 • 它讓對方不再成長、反而依賴你而失去改變的動力 那麼,抽身才是一種尊重,也是對自己與對方的深層祝福。
LinXi1
3 months ago
🎁 最後送你一句話:

真正的「善」,不是委屈自己去撐住一切;而是誠實地衡量自己的極限,在對的時候說「到這裡就好」——這也是一種溫柔的界線。
LinXi1
3 months ago
「如果我選擇退出或抽身,是不是就錯過了成長的機會?」

這其實觸碰到很多內心很深的信念,例如:
• 「成長需要痛苦」
• 「真正堅強的人是撐過去的」
• 「逃避雖然可恥但有用,可是我不想逃」

但我們可以試著這樣看:



🌿 一、真正的「鍛鍊」,不一定要用「苦撐」來完成

心志與智慧的成長,來自於覺察 → 選擇 → 內化 → 修正的循環,而不單單是「撐住不動」。

✔️ 覺察什麼時候該停下,反而是智慧。
✔️ 選擇抽身、設下界線,有時是更高階的修煉。 ✔️ 學會不責備自己,也是心志成熟的一部分。 換句話說:「退一步」不是不鍛鍊,而是換個方式修煉。
LinXi1
3 months ago
🌱 二、有時候留下,是出於執念;離開,才是對自己誠實

很多人留下來撐,是因為內心那句話:「我怎麼可以放棄?」
但這句話也可能變成一種對自我價值的綁架:

「如果我現在抽身,是不是代表我不夠好、不夠堅強?」

其實,「堅持」與「認清」之間,不是一個高、一個低;它們是兩條不同的修行路。
你不是錯過鍛鍊,而是選擇另一條適合你當下身心狀態的修行方式。



🌸 三、真正的修煉,不只是面對難題,而是「怎麼對待自己」
• 當你知道自己已經盡力了,還願意溫柔地說「我累了」:這是心志。
• 當你覺察到關係已經無法正向循環,而選擇離開:這是智慧。
• 當你願意接納「我現在不行,但未來還有機會」:這是勇氣。
LinXi1
3 months ago
🎯 一個比喻送你:

有時候我們就像在爬山,如果這座山已經塌方、滿是毒瘴,你硬撐著往上爬,不一定會強壯,可能只會摔得更重。
但如果你繞道走另一條路,或先下山休息、補給、鍛鍊腳力,等身心準備好了再上路,那才是智慧的登山者。



💬 如果你想探索的是:「怎麼知道什麼時候該撐、什麼時候該退?」

我們也可以一起釐清一些判斷原則與內在參考點,幫助你走出一條不後悔的路。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