櫺 ▸
3 months ago @Edit 3 months ago
#Review #書

帕德里西歐.普隆《父親的靈魂在雨中飄升》
El espíritu de mis padres sigue subiendo en la lluvia by Patricio Pron

#讀嘛讀嘛
latest #21
櫺 ▸
3 months ago
https://images.plurk.com/7tCAQsuG57lgMrOKBzLW0W.jpg https://images.plurk.com/7fU1zFlZw9Mn58dmFjDC2T.jpg
Publication date: 2011
時報,2015
櫺 ▸
3 months ago @Edit 3 months ago
在德國大學工作的阿根廷人被父親病篤的消息叫回國。他的父母是記者,父親的命案調查檔案,以及來自他幼年的記憶,帶領敘事者重探尷尬的親子關係和雙親在骯髒戰爭期間遭受的苦難。敘事者的父母是以文字和討論擴張影響力的反抗組織成員,卻無法與孩子談論這個國家究竟發生什麼,或許是最大的諷刺。

全書融合歷史的失語和移居異國的破碎,清晰但怪異的回憶陷入藥物引致的幻夢,無論是敘事者本身的狀態,或者由父親的調查接續調查的敘事都很有意思。每個章節不長,以數字編碼,像是索引編目的檔案夾,帶領讀者瀏覽敘事者的調查父親的(未完成)成果報告。
櫺 ▸
3 months ago
敘事者離鄉八年,可能對應軍政府獨裁時期也差不多八年;敘事者在德八年因心理疾患服藥治療,藥片改善憂鬱、焦慮症狀,但外包裝載明的副作用竟與政治迫害的受難者高度重合,那其中被反覆探討、變奏的就是失憶。
立即下載
櫺 ▸
3 months ago @Edit 3 months ago
父親晚年全心投入骯髒戰爭期間一宗懸案,甚至接受電視媒體採訪,呼籲政府重啟調查。離奇命案的報導和調查資料層層轉轉,就是勾不到關鍵線索,受害者或許是軍政府隨意指認的肅清目標,但稍有不慎便會惹禍上身的恐怖迫使那個世代的當事者噤聲,無論人民是否加入抵抗運動,都有可能被毆打、縊頸、拋下乾井承受劇痛等死。想要存活,就必須丟失記憶,拋棄他們追求的公義,反抗運動的組織成員有些匯流立場更強硬的組織,被當作麻煩份子就此失蹤或被暗殺,有些則為了家人孩子選擇失憶,用低調、容於政治現實的方式繼續反抗,卻也創造了不諒解的世代鴻溝。就算民主到來,軍政府高層被送上被告席,恐怖依舊籠罩。找得到的痕跡都是准許傳播的斷章殘篇,而找不回曾發生過的事實,則是全體阿根廷人的創傷經驗。
櫺 ▸
3 months ago @Edit 3 months ago
綿密的字句塑造反襯記憶與傳承被外力剪斷,同一章節/段落裡頭同樣的論點經常再三重複,可能是表現藥物對敘事者思緒造成的影響;雖然父親調查懸案部分羅列的文件與推理沒有堆疊出足夠的懸疑,作者調查父親的調查仍是有趣的安排。不過作者太想強調主題,全書直接討論記憶斷層少說五處,那五處又因為敘事者言語反覆而換個措辭重述再三,讀到最後有種被揪著領子大力搖晃逼問你到底懂了沒的暈眩感,又或者這效果其實是作者的目的⋯⋯?(有可能是仿擬拷問,但這本書其實沒有細究組織同志們不幸被逮捕後的遭遇)

另外譯筆確確實實妨礙了閱讀體驗。應該原文就有非常多整句的限定或非限定修飾,其中包含不少後位修飾,另外還有補充說明的副詞子句,但絕大多數都沒有修改語序,成品就⋯⋯不是中文⋯⋯(先確立「這是西文翻譯作品」的認知就比較不影響,but still)
櫺 ▸
3 months ago

我讀到此種藥物會導致生理上與心理上的藥物依賴性,以及在藥物作用期間對於發生過的事的回憶能力,將會完全或部分喪失,還可能導致失憶症;我讀到它會導致患者產生自殺傾向(這當然很嚴重)、剛睡醒般的違鈍感(這當然不嚴重)、虛弱感、倦怠、思緒混亂、共濟失調、噁心感、情感連結薄弱、喪失對危險事物的戒心、失去食慾、嗜睡、喘不過氣的感覺、複視、視覺模糊或雙重視像、不安感、睡眠失調、暈眩、嘔吐、頭痛、性功能失調、人格解體、聽覺過敏、四肢感覺鈍化或蟻爬感、對光線噪音與觸碰的敏感、幻覺或是癲癇般的抽搐症狀、呼吸道、胃腸以及肌肉的問題、易怒與對人敵意升高、後天性失憶症、對現實感覺之變異與精神混亂、發音障礙、肝腎功能不正常,還有在突然斷藥時會產生戒斷症候群。
櫺 ▸
3 months ago

我想著:我認得那張臉,但是在詳讀過我父親收藏在那個文件夾裡的資料與文件之後,我想著我不認識那個人,我從未看過他,我也希望我最好從未看過他,從不知道在那張臉孔之下是個甚麼樣的人;同時我也希望自己對父親最後那幾個禮拜的人生,繼續一無所知,因為總有某些事情你不會想要知道,因為只要你一知道,那些事情就會變成你的,而有些東西你永遠都不想擁有。
櫺 ▸
3 months ago

只要一分鐘。這一分鐘是個謊言,一種我的父母親與他們的同志隨時都在編造的故事,若是他們遭到拘捕時。只要那一分鐘夠好,能夠說服別人,也許他們就不會立刻被殺。好的一分鐘,一個好的故事,是單純簡短的一個故事。故事裡不會有些多餘的細節,因為生命中充滿了細節。那些能夠把他的故事從頭到尾說出來的人就死定了,因為那種特徵,那種能把故事一口氣說完,中間毫無運疑與停頓的能力,是非常少見的;對追緝者來說,這是證明故事是謊言最有力的證據,比起甚麼有外星人或是見到鬼,都還要確實有力。而在那時代而言,一個孩子就是那一分鐘。
櫺 ▸
3 months ago

還有那些私密的儀式,註定在我們所有人生命中留下痕跡的儀式,特別在我們那時還是小毛頭的孩子們身上:我們被排除在各種慶祝活動之外、使用電話時的注意事項、如何區分自己人與外人、父親如何每天早上先去發動車子、我的弟妹們手牽著手在街上走,繞開人行道上的突起物與土堆、我面對著車流方向走,每次一瞄見警方的巡邏車就把頭低下來、與我的父母親及弟妹一起分享寂靜、每次看見我父母親與他們當年的同志會面,那些痛苦或甜蜜的回憶蓋過了他們的聲音時(不過那是多年之後的事了〉,我多少感到困惑。
櫺 ▸
3 months ago
那些回憶不斷地混合、不斷地混合,直到變成對我來說難以解釋的事物,也許對於他們的孩子來說這也是無法想像的事;那是我父母親與他們的同志之間的一種情感,一種團結感,一種忠誠感,遠超乎於現在他們之間的差異。我將此歸因於一種情感;如果我曾經與他人共同分享某種基本的,唯一的經驗時,如果(這當然聽起來很蠢,或是很哲學,但是其實完全不然)我願意為了他們獻出我的生命,他們也願意為了我獻出他們的生命時,我對他人可能也會有這樣的情感。回憶中還包括了所有他們曾經使用過的假名,更正確地說,是在組織裏使用的化名,包括我父母親的同志,以及我父母親至今仍然使用的假名。
櫺 ▸
3 months ago

看到這些資料後,我才了解我以前做的那些夢都是給我父親與我的警告或建議。在夢裏verschwunden(失蹤的)變成了Wunden(特定狀況下是Wund傷痕的複數),那就是發生在我父親身上的事;而verschweigen(沉默)變成了verschreiben(開處藥方),則是與發生在我身上的事有關。我想,現在該是結束這一切的時候了。當那些藥片慢慢地在馬桶裏的水溶化,將它們毫無來由的快樂訊息,帶給整個下水道網絡末端河水中,那些張著小嘴,接收著這一切的魚兒們時,我正想著我該找一天與我父親談談,如果說這還有可能的話;然後弄清楚一切的問題,如果他與我有天還能再次聊天的話。
櫺 ▸
3 months ago

我父親開始尋找他失去的朋友,而我在毫不知情的狀況下,也在之後不久開始尋找我父親。這是整個阿根廷的宿命。我也自問這是否是一件政治作業,少數幾件對我們這個世代有重要性的作業。我們這一代人曾經相信自由主義派的經濟計畫,但是它卻在一九九〇年代將大部分的阿根廷人丟進窮困中,讓他們說一種不知所云,還必須打上字幕才能聽得懂的語言。這個世代曾被灼傷,但是我們不能忘掉其中的一些成員。有人曾說過,那群在一九七〇年代曾奮戰過但是卻敗下陣來的青年們,他們的孩子將會是這群青年的後衛。我也考量過在我們身上的使命,以及要如何實際地執行它。所以我想到一種好方法:之後總有一天,我會將一切發生在我父母親與我身上的事情都寫下來,等著某個人自覺被我的故事與質疑所問倒,然後開始他自己的調查,調查那一段對我們之中的某些人來說,似乎尚未結束的時期。
櫺 ▸
3 months ago @Edit 3 months ago
書中以敘事者與其父母全然私人的角度,來回顧裴隆死後到軍政府上台期間的動盪。我喜歡小說以特定立場闡述歷史,不過說明父母政治生涯的那個章節實在蠻混亂的,或許特別編排的作者註釋是呈現「敘事者調查父親」的報告形式,but still(再一次)

順便附上《白銀、刀劍與石頭》節錄:

當監督殺戮的阿根廷堅毅軍事獨裁者維德拉將軍,被問及阿根廷人民如何看待遭他隨興司法深淵吞噬的數千人,他詼諧回應提問的邏輯徹底錯了。阿根廷人民看見的是法律為他們服務。他們應該獲得人權,而那些權利在阿根廷受到威脅。在誇大成歐威爾式嚴重的論證中,他解釋真正忠誠、正直的公民面臨恐怖分子擴散的威脅——共產主義的滲透——他們必須以鮮血作為消除惡瘤的代價。假使稱得上受害者的話,那些受害者是無名小卒。
櫺 ▸
3 months ago
「誰是失蹤人口?」他說,「無名者。誰都不是。他沒有身分,既沒死也沒活著。就是失蹤了。」(Es un incognito. Es us desaparecido. No tiene identidad. No está ni muerto, ni vivo. Está desaparecido.)他的回答正令人想起十五世紀末在賽維亞熱烈辯論時獲得的答案:征服的受害者真能算人類嗎?五百年後仍然是響亮的否定答案。主宰的力量並未作出相反決定。他們如米糠般毫無價值——基於他們的抵抗,完全可以犧牲。
櫺 ▸
3 months ago @Edit 3 months ago
另一件讓我對本書評價稍有保留的事(撇除子尋父和父子承繼的老掉牙佈局):如果敘事者是獨生子,那麼整個故事會順當許多,但他其實有弟弟妹妹,而且看起來妹妹是照護父親的主力。敘事者的手足幾乎沒有功能,好像這個家也被獨裁時期切割兩半,擁有反抗運動記憶的人才是緊密而亟欲找回連結的一群(但母親除了煮飯翻相簿也影薄到不行),將原本就不具有那份記憶的年輕世代隔離在外,但他們也間接蒙受創傷的影響,小說缺乏對照靠近震央的敘事者和被反彈漣漪波及的弟妹,比較兩者對於獨裁時期的印象,蠻可惜的。
櫺 ▸
3 months ago
最後,書中收錄的這則短評讓我徹底摸不著頭腦:
「普隆的小說令我著魔……翻攪我的心……本書是一本反省深刻,宛如半自傳的沈思錄,是所有早已放棄掙扎與抵抗的這一代人,對於父母那一整個世代的虧欠。」────《紐約時報》

對應Amazon頁面應該是這則:
“Pron’s novel haunts me. [It] turned my heart upside down. . . . [He] is brilliant on the topic of growing up in the aftermath of heroic collapse.”
—Marcela Valdes, The New York Times Book Review
櫺 ▸
3 months ago @Edit 3 months ago
What Did You Do in the Dirty War? (Published 2013)
“Yet despite its failings, Pron’s novel haunts me. Its unsentimental account of what it was like for a child of defeated leftists to grow up in Argentina in the shadow of the 1970s turned my heart upside down.”
櫺 ▸
3 months ago
“Though his political search yields little more than dust, he gives us a fierce portrait of the damage done to Argentina’s children. He gives us the testament of the child, not the parents.”

“These parents rank, in other words, among Argentina’s vanquished, and Pron is brilliant on the topic of growing up in the aftermath of heroic collapse.”
櫺 ▸
3 months ago @Edit 3 months ago
https://www.faber.co.uk/...
哈我找到了後半句來自The Herald
“This is a thoughtful (and semi-autobiographical) mediation on what a generation that has largely given up on struggle and resistance owes to its parents.”
櫺 ▸
3 months ago @Edit 3 months ago
但到底是什麼樣的評論者會做出這樣的詮釋啊?父母輩懷抱理想奮鬥,因為反抗運動和政治迫害受了太多傷而無力揭開疤痕敘說,子輩則需要面對緘默的高牆束手無策,不知道是自己做錯什麼或記憶出了什麼錯,否則父母怎麼從不談論過往,甚至(可能正是)因此需要遠離困惑與痛苦的根源,拔下自己置入陌生的語言和國家,服用使人迷醉的藥物才能活著。這怎麼會是兩方任一對於彼此的虧欠!造成溝通窒礙的根源就是殺人的制度,兩個世代都是受害者,都在嘗試解除失憶、攜手互相攙扶走出森林,看到那後半句我眉毛要飛走了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