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無乚
4 months ago @Edit 4 months ago
@koungho - 文化戰爭中,為何事實難以改變人心:信仰結構才是關鍵 這篇文章深入探討了為何在當代文...當我們把理性推演到極致,會發現:世界上所有論述的基礎,其實都建立在「信仰」之上。這裡的信仰不是宗教意義上的信神,而是指「某個前提無法被理性證明,只能選擇相信」。
即便是數學與科學,也建構在一些無法證明的「公理」和「公設」上。
例如我們假設世界是可觀測、可驗證的,但這種假設本身也無法證明。

哲學家羅素曾提出一個著名的思想實驗,稱為「火雞問題」,生動地說明了這種邏輯困境:
一隻火雞每天早上九點都被餵食,它於是建立出「九點會被餵」的世界規律。直到感恩節那天,它被殺了。
這個故事指出,即使我們觀察到某種「規律」,也不代表這規律在未來一定會持續。我們對世界的認識,可能只是基於經驗的信仰,而非絕對真理。
名無乚
4 months ago
在倫理與道德層面,情況更加嚴峻。倫理學無法像數學與科學那樣建立穩固的基礎。歷史上,從古希臘哲學家到現代元倫理學家,無一不被這個問題困擾:我們無法證明任何道德信念的「正確性」,只能不斷回溯、轉嫁、或者最終止於「無理由的堅信」。

倫理判斷的所有論證,無論包裝得多漂亮,最終都逃不出三種形式:
轉嫁原則(appeal to another principle):把問題推給另一個更深層的信念。
訴諸權威(deference to authority):借法律、宗教或傳統來避免正面回答。
無理由的堅信(dogmatic belief):將某種信念視為理所當然,不容質疑。
從這三種邏輯可見,道德的最終基礎其實是「價值信仰」,而不是理性論證。
名無乚
4 months ago
所以,意識形態團體在做什麼?
正因為所有價值觀最終都建基於「信仰」,而這種信仰又不具備理性上的「壓倒性說服力」,現代意識形態團體的策略非常清楚:
1.堅信自己的價值信仰是對的,不容懷疑。
2.建立一套看似理性的論述體系,包裝這種信仰,使之具備邏輯外觀。
3.積極摧毀對手的論述,暴露其矛盾、荒謬或虛偽之處。
4.在情感層面煽動、動員大眾,使模糊立場的群體選邊站。
這套操作模式,其實已經拋棄了「討論真理」的目標。他們的目的不是求真,而是求勝。既然理性對所有價值信仰都無法給出絕對支持,那麼誰能說服更多人、掌控話語權,誰就能定義「對錯」。
名無乚
4 months ago
這也讓社會陷入一種倫理討論的困境,類似雞賽局(Chicken Game):當一方堅持理性辯論,試圖互相理解,但另一方卻直接訴諸情感、動員群眾、以信仰為槍,理性的一方往往會被壓制、邊緣化。
立即下載
名無乚
4 months ago
最終,我們會發現我們正身處一場意識形態戰爭中
這就是為什麼,當代社會中各種道德、政治、文化爭論總是無法收斂——因為這些爭論的背後,不是誰比較有道理,而是誰能成功地把自己的信仰,變成「公理」般的社會共識。
而意識形態團體的本質工作,就是在進行這場「公理塑造戰爭」:
他們建構信仰的論述外殼,
消滅對手的認知空間,
操控中立者的情緒與選邊,
並以群體認同塑造「道德真理」的幻象。
所以,如果你覺得當今社會很多議題吵不完,甚至愈吵愈激烈,那並不是因為誰不夠理性,而是因為——這根本不是理性的戰場,而是信仰與情感的戰爭。
怪盜紅斗篷
4 months ago
只有AI可以保持理性,人之所以為人,因為有感情。所以沒辦法,有人的地方就會有這些意識形態跟紛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