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 months ago @Edit 3 months ago


雖然好像不是什麼新聞了但突然想分享一下那句「我愛我那小小多山的國家」原本的出處——是鄭南榕紀錄片中,用聶魯達的 《如果必須死一千次》 改寫的。

「但是
我卻深深眷戀著
我那寒冷的小小國家

如果必須死一千次 我只願意死在那裡
如果必須生一千次 我只願意生在那裡」
Responses disabled for others than plurk poster
latest #6
(’◎’)🗳️✅
3 months ago @Edit 3 months ago
單看本詩似乎如此的愛太過龐大且沈重,不過我認為正好相反⋯⋯這是一種藏在無數日常間、從縫隙滲出的愛——是你在陽光剛好、有些潮濕的午後,偶然抬頭看見孩童嘻笑穿越馬路時,心中那股無法言說的感慨。

結尾尤為明顯:
「咱們先去看電影

然後再痛飲暈紅最紅的葡萄酒

我不是為解決問題而來的

我來到這裡只為了歌唱
而且還要讓你跟我一起引吭」
(’◎’)🗳️✅
3 months ago @Edit 3 months ago
除了上面這首外,同一個章節內的 《伐木者,醒來吧!》也非常令人動容TT(一度找不到中文謝謝批踢踢超人)⋯⋯

「你和我將打開我們各自的大門
讓烏拉爾的風
穿過“墨水的幕”吹來,
你和我將正告那些暴徒:
“先生們,到此為止,不許越過,”
這片大地是屬於我們的,
我們不容許在這片大地上聽到機關槍的嘶叫,
那兒有的是歌曲,一支一支的歌曲,更多的歌唱。」
立即下載
(’◎’)🗳️✅
3 months ago @Edit 3 months ago
https://images.plurk.com/51jO0P5gpw7BxFjhuOqp1.jpg https://images.plurk.com/j4izQriz9VzkKKtGBmo7c.jpg
幸好還有時間可以罵,要寫這種垃圾新聞不如別寫、要講這種話真的別說你是文組。

什麼時候喜歡一個作品還要看黨證了?
文學的價值從不是透過作者的政治立場體現的,我以為這是有讀書的人都知道的事。

用這個邏輯來說,三島由紀夫的文字對日本人來說是一文不值的、引用狄金森的異性戀男性是可悲的、欣賞《麥田捕手》的精神病患是可惡的、猶太人更應該以看過海明威為恥,因為這些文字都是沒有價值的⋯⋯

那麼我想請問——我們為什麼還要被逼著讀中國歷史?
國民黨執政時期把中國史塞進我們的課本,難道只是因為你們潛意識裡早就接受我們是「中國台灣地區」了嗎?

那這樣更好了,我有更充分的理由罷免你們了,不是嗎?
雖然我總是戲謔的說我自己是學術垃圾,但我以身為文史哲領域的一份子為傲。
我認為任何一個這個領域的人都能這麼說,我們對自由比一般人敏感很多——因為這就是我們受到的教育告訴我們的事。

因為你應該要知道,多改了一兩個字整本書的意思就不一樣了;你應該要能理解記憶不是實體,所以誰寫下來的很重要;言論審查可以竄改歷史和集體記憶你也應該要很清楚,非常清楚。

至於我的選擇,我同意罷免的原因,這也不難理解,這很單純的,只是我作為一個與文字為伍的人最不希望看到的事。
這是我這輩子第一次這麼憤怒卻快速的打出沈穩的話(。)明天我的戶籍並沒有需要投票,但我全力支持大罷免。
(’◎’)🗳️✅
3 months ago @Edit 3 months ago
https://images.plurk.com/5QpvyfekICwybKV4x2NBCe.jpg https://images.plurk.com/6RijjsAzOXrjCDHm644tAv.jpg

「但至少要掙扎到最後一刻吧」
「誰叫我們是不會輕易放棄的調查軍團呢」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