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清
4 months ago @Edit 3 months ago

00. 直播主密室死亡之謎

01. 怪物考
02. 危機四伏
03. 九曲喪鐘
04. 你不可不知道的300幅名畫及其畫家與畫派
05. 烏合之眾:群眾心理學的研究
06. 改變人類文明的12座時鐘(閱讀中)
07. 尼羅河謀殺案
08. 妖怪大圖鑑
林清
4 months ago @Edit 3 months ago
09. 麥金緹太太之死
(留)
林清
4 months ago @Edit 4 months ago

(簡短心得:看完第一篇開始猶豫是否要棄坑)
好像應該先附註我看得大部分都是經典文學或工具書,並且大部分都在看翻譯ㄉ文字,很少看近代作家的作品(尤其是使用中文寫作者)
所以寫的感想100%會非常偏頗

不用太當真
決定棄坑,想把時間留給更想看的書

目前的進度大概是看到第二章多一點,篇章之間是連續的,至少負責辦案的刑警是同一組人馬,然後有漸漸擴散到他們週遭的親友上。
林清
3 months ago @Edit 3 months ago
我比較難以適應的是文句中大量、不知道什麼時候可以用上的TMI,我不知道後輩是有錢人、前輩是平民百姓;後輩是貓舌,前輩不是然後喝咖啡喝很快;後輩對路不熟查GPS查到不敢給前輩知道,前輩對此時而抱怨時而寬容。這些。
到底跟劇情有什麼影響和關聯?
原本想忍著看下去,想說如果要玩那種「辦案的警察自己就是兇手」的話也許會從這種細微之處下手,但我看不太出來到底要怎麼下手

而第一章在老夫妻不會使用智慧型手機卻能拍影片一事的伏筆也輕淺地讓人.....................覺得可惜。
我知道務農老夫妻不會用手機很正常,但是如果他們是假裝不會用來蒙混過關.......之類的,雖然會失去他們本身的樸實,但會讓整個案件更精彩.......當然這只是舉例。
如果要以表現平民老百姓的樸實之類的視角是觀察,整個又不夠深入,不夠貼近,彷彿隔著泡泡紙去描摹出所謂的人性.......但是留給幕後黑手(復仇殺人)的篇幅又極其短淺,我看到悲痛,但看不到掙扎,我看到愛,但看不到由愛延伸出的各種情緒價值與動機。
他愛他的未婚妻,所以殺人。他們愛他們的女兒,所以殺人。
那然後呢?
因為我只有看30%而已所以可能後面會有更精彩的表現,或是每個篇章之間能夠有所串聯.......但我目前看不出來所以果斷棄坑......
林清
3 months ago @Edit 3 months ago
然後書名用第一章當篇名但其實沒什麼好謎的......就是有人說謊而已,但實際上拍影片的日期看檔案資訊.......就有可能知道了不是嗎

資訊部門加把勁好嗎........
我再補一句,安眠藥是處方藥沒錯,但你自己是藥師會不知道哪種藥的半衰期或長或短嗎?你都已經決定要殺人了還會管偷不偷藥嗎?拿自己的精神科處方藥給其他人下藥,然後事後被逮到我真的覺得

你還是在職藥劑師欸加把勁好嗎(!!你的國考證書是用雞腿換的嗎(!!
為了中世紀看的,只有100多頁而已很快就over

我覺得還蠻不錯的是解釋&介紹地蠻詳盡的,也會在各個敘述間舉例典故之類,也因為我對基督教/天主教以及相關宗教(抱歉用這樣籠統的敘述但我真的數不出來)裡曾提及有關怪物與怪誕的描述。
我覺得滿有趣的!一開始以為會有點淺但實際上介紹地還蠻深入

而且除了怪物們外也會提到相關演進、古人對祂們(牠們)的想像和誤解、當代潮流等等,最後面還有介紹跟怪物有關的節日,各方面都蠻推的
裡面也有提到很近代的作品例如艾可的<玫瑰的名字>,天啊我越看越想看,艾可的書幾乎像雕刻一樣縝密嚴謹

我.......我覺得我還沒準備好但又超級想看.......
這本被歸類在宗教書籍算對也不對,畢竟中世紀就是以教會為主,書中的內容實際上大多是在闡述在教義之中 & 之外,舊信仰和新信仰之間的衝突/妥協和讓步/掩飾等等......!
缺點還是有,它給的圖片好糊喔(我是用平板看的又更痛苦(真的好糊
林清
3 months ago @Edit 3 months ago
好喜歡海斯汀

有幸看到他結婚真是太好了

!!& 他們現在多可愛我就覺得羅傑艾克洛命案有多寂寞((

唉他們真的超可愛......好喜歡他們是好朋友......這本書裡到處都是以前的捏他我真的好愛 XDDD 讀者參與感好高

即使是種櫛瓜也無法擺脫謀殺案

對
而且那場就是超級著名的「羅傑艾克洛命案」
唉看完了

唉
還是好喜歡阿嘉莎寫的書喔.......我有喜歡白羅.......


九曲喪鐘
我這幾本看的都是電子書(圖書館借的)怪物考用的是hyread,白羅和九曲喪鐘是用台灣雲端書庫,但目前只有這本的字句看起來很奇怪,好像「......」和「——」都消失不見ㄉ感覺,有些句子黏在一起
但白羅的沒有這個問題(感覺是電子版的問題?我覺得以這位作者對文字和語句的安排來看,應該不太會犯這種錯誤(
就算沒有「——」也應該要有「......」ㄅ......
但有些好像也不是很適合放這些標點符號......還是是翻譯的問題啊?有些也很像英文句型直接照翻,倒裝的部分都原樣保留是有必要的嗎
林清
3 months ago @Edit 3 months ago
這一大段甚至還比較沒有上面提到的句子黏在一起的問題更正一下,還是有

是我已經看到習慣了嗎.......
這本也是很硬

講了一堆敲鐘理論我根本看不懂......然後又提一堆建築,我寧願他講歷史......

他還會給我這個東西,這個目前我看不出來到底對讀者有什麼用

我看不懂
但我覺得滿有趣的是敲鐘的聲數和順序,當有人逝世時先敲九下(喪鐘)>敲三下代表男性;六下代表女性(性別)>死者幾歲敲幾下(歲數)
後面好像還有但我還沒看懂

好想吐槽,這些專業術語並沒有比你給的鐘譜要更難懂

我不懂這段為什麼會這樣寫
我覺得使用單一角色的一連串語句(包含自己的murmur和各種口語化的片段語句)去建構整個場景、情境和側寫他人的回覆和狀態是很厲害的寫作方式,但是這段溫西爵爺在自言自語,而且還拿著讀者不熟的書(無法知曉其內容)這麼片段......要怎麼看懂.......
雖然應該是葬禮讚美詩的內容

但我......我.......
這本書好排外.......
林清
3 months ago @Edit 3 months ago
我真的寧願你像小偷一樣躲在旁邊偷聽,也不要用竊聽器欸,好像用竊聽器就比較高明一樣,如果你非得用這個方式才能推理和取得證據,那你前面努力的那一些有什麼用啊??
竊聽出來的東西沒辦法當成證據起訴的欸!!& 難道竊聽就符合紳士美德嗎?你們這些嘴上說自己是紳士實際上卻與流氓沒兩樣的英格蘭人

& 我覺得整部小說我很不習慣的就是裡面有一些太篤定的描述,像是「A看起來確實有驚訝,他的嘴角在聽到B的名字是抽動了一下,卻不是因為聽到那具屍體是B而吃驚,而是為了屍體被發現是B而感到訝異。」
這是心理學大成功還是靈感大成功?溫希在此之前甚至只有和A講了不到五句話(甚至是在半年前)感受到的東西太過具體但描述卻非常少,沒有脈絡的話我只會懷疑溫希偷看劇本,或是他和某吸血鬼一樣會讀心。
林清
3 months ago @Edit 3 months ago
我得冷靜

唉

在那個年代竊聽也許沒什麼大不了......唉
我覺得很有創意的是作者用之前給的鐘譜設計了一個謎題

並且最後也有講解如何解開。但每一個章節前面給的敲鐘理論和引用的句子實在是太電波了,我沒對上,也無法產生共鳴。(我真的很好奇到底有誰可以對上?
林清
3 months ago @Edit 3 months ago
還有我真的受不了

作者都可以找到資源試著去寫醫學專業術語,那沒有人跟作者說過瑞士刀沒辦法割下人的手嗎?而且還是一個成年男性的雙手

唉
整部小說都蠻平鋪直敘的,而作者拖延真相揭發的手法只是一直不停地在寫一些瑣碎的雜事,而不是用這個段落把張力拉滿。我覺得不管最後兇手是誰我都會很生氣,我覺得很浪費時間和精力。
花了超級無敵長的篇幅在講運河和治水,就算他有伏筆的作用我也會覺得很暴躁,在那裡的工程師和管閘門的甚至連名字都沒有。
林清
3 months ago @Edit 3 months ago
我看完了,沒有,運河沒有任何作用,只是讓其中一個已經洗清嫌疑的人死掉了,甚至死的還是剛剛重新結婚、有家室的人。
我不明白這樣的遺憾有何用處。
林清
3 months ago @Edit 3 months ago
我可能很久以後才會翻開下一本溫希的案子 ==
林清
3 months ago @Edit 3 months ago
看解說的時候也是
中世紀到16世紀左右:原來是這樣看畫的啊好的我努力跟

!
直到20世紀:
啊?
中間有一段在講盧奧還是克利的時候用了「令人困惑的......」
我o0(我確實是蠻困惑的
不要說20世紀,19世紀的我有很多就已經不是很懂了

不是說不好看......我也有看到喜歡的作品.......但是我看不出這幅畫的構圖和色彩配置為什麼可以得出解說講的那種意義和感覺啊

我看不懂!!!
我蠻喜歡克利的<死與火>但我看不懂<老人>

恆......
目前看到247幅,我覺得比起某位畫家或是某個流派,我可能更傾向是喜歡特定的畫
但有很多都是印象派ㄉ ( 啊
啊但每次看到這種藝術總集都在想米羅,國中的時候在藝術課本上看到他的畫就超級印象深刻ㄉ...... ( 雖然我也不是很確定為什麼 ((
但這次再次看到他其他畫還是覺得嗯,很印象深刻
看完了......不知道記起來的有沒有5% 300幅真的好多ㄛ
o0(昨天說群眾是白痴是不是太過分了,也許這本書也沒有那麼激烈.......
(翻開)
書:群眾是白痴
(跌倒)
唉但我覺得它不像要藉由貶低群眾以闡述理念,只是用很嚴厲的態度去描述群眾。我比較看重裡頭描述的群眾樣態和我所觀察、參與的進行對照......
但我的社運經驗也很少唉(
hyread好厲害喔可以把有劃線的重點筆記直接匯出,還可以按照章節分類。
深吸一口氣來講感想。
作者的年代是19-20世紀,正處於法國大革命已經過去一百多年、拿破崙逝世,法國從動盪走向下一個動盪,卻也回過頭來檢視過去這些天翻地覆的變化裡,為什麼有如此多的荒謬與非人道事蹟。
為什麼以智商號稱的高知識分子,在革命期間也盲目贊同無比荒謬的措施與方法。為什麼監獄經歷屠殺,而所有人在當下卻覺得自己實行正義之舉,痛下殺手的人甚至與被殺者無冤無仇,也沒經過審慎的思考便唐突犯下罪行。
群眾到底是什麼。
群眾是白痴(幹),群眾會埋沒個體,即使個體的智商與才能再高,也難以撼動群眾的決定。而群眾又是容易受到煽動的,個體處於群體之中的時候便也容易從眾,導致在當下難以進行明確的辨別。
群眾喜好抽象模糊的口號,喜歡虛幻而難以定義的詞彙:例如自由與平等。群眾只能捕捉帶有強烈語氣的
因為我不會是帶領群眾的人,所以對我來說比較重要的是藉由這本書察覺社會上容易出現的群體行為、政治手段、社運等等情境內,是否也會出現這樣的情況。
當我處在群眾內的時候也可能無法很好的識別,但我覺得這樣的思考也會產生意義;也能去識別對手政黨的那些無恥爛招。

九曲喪鐘的心得已補完。
剩下的有心力再打。
但我看完九曲喪鐘之後我更討厭新版阿嘉莎的推薦序裡面有一位編輯以「通俗」為主題來寫出版推薦序。
通俗......通俗??
(處於想說點什麼但又難以開口的狀況)
我想說的是對它們是通俗的一種但她的小說裡最燦爛耀眼的不是通俗欸

!!欸!!!
她對各個角色和場景、台詞和情境的安排都拿捏得宜,恰到好處,沒有用不上的線索,也沒有會被遺忘的嫌疑。九曲喪鐘的推薦序寫阿嘉莎以多種模板重複量產小說,對啊她用相似的角色特質去建構故事,但她建構故事的功力也不是這樣被忽略的欸,她撰寫故事的能力如此穩定,篇篇都能抓住讀者的好奇。而且即使角色特質相似,她仍然使他們過著不一樣的人生,那是作者基於對人類特質的觀察,畢竟各個獨立個體間也都有相似之處。
唉好啦我就是阿嘉莎粉

我是粉絲

但我真的不懂為什麼要這樣寫推薦序欸

你們難道沒有更好的東西可以寫嗎??九曲喪鐘的推薦序寫不該把桃樂西和阿嘉莎放一起比較,但卻還是一直扯阿嘉莎然後給我踩一捧一,溫希長得帥又怎樣,會隨著時間長大又怎樣

吼!!我以後都不想看推薦序了氣死我。
林清
3 months ago @Edit 3 months ago
上次不知道哪本的推薦序居然敢給我暴雷<我輩孤雛>的兇手和結局,感情序者還知道<我輩>是一本偽推理小說誒!!石黑一雄不是要真的寫道道地地的推理,但他基本上還是以推理的形式去寫的欸!!!幹暴雷超級不道德的!!!
(而且我覺得我會這麼不爽是因為我沒有對到桃樂西的電波)
(都這樣給我踩阿嘉莎了,還敢給我不好看啊)
(幹講出來了)
仔細想了一下好像也不是說不好看,中間有一段我覺得蠻好看的

但是節奏馬上因為每個角色都太過囉嗦拖踏講太多廢話而被破壞殆盡
看博客萊的書評:得以理解經典巔峰之名何在。
我:那你為什麼只給他3.5顆星?
林清
3 months ago @Edit 3 months ago

剛好九曲喪鐘有宗教所以貼一下,但其實只是終於找到產生共鳴的句子(截圖)
我認為宗教裡的神有一定程度的不可褻瀆、威嚴,但祂並不是不能被質疑的,神是人類創造的概念,那祂必定帶有人的瑕疵;或者反過來闡述,神是人類之外的某個真理概念,但由人去闡述時則必定會有人類的瑕疵。
我無法信任所有由人而成的神,也無法接受以人之言行代言神的舉動

過去的女巫火刑、宗教審判等等其實也是群眾心理的最好例子
但我更無法原諒的是連到底都講不出來就要人信教的傢伙

我朋友就碰到很多次信教者跟她說「是你不懂」,感覺就好像是我朋友還沒長大,長大後就會懂了,就會走向主的懷抱了。
問到教義時講得像用背的,問到過去與教義相牴觸的歷史時卻一個問題都答不出來

連這些都沒想好還敢要人信教?真的不要再出來拉低主的水準ㄌ
(雖然但是也澄清一下我不是主的孩子)
但九曲喪鐘裡的牧師超級可愛

他是唯一一個開始嘮叨但我不會覺得很煩的存在
林清
3 months ago @Edit 3 months ago
宗教、舞蹈、畫、陶器、語言及文字這些都是人類的一部分,人類無法自然割除這些,所以宗教仍然必需存在。但神真的只要成為人的心靈指引就好了

以神為名的行動九成九都錯得離譜

畢竟把神拿出來講的時候也代表人無法為自己的言行負責ㄌ不是嗎
我覺得用宗教去探討道德義務論也是蠻有趣的

但我忘記當初課本上怎麼寫ㄌ,之後再去翻書
但二次元狂信者很香

二次元請繼續(幹
(看了一下昨天打的東西)
通俗

我覺得我對通俗確實有一點點偏負面的感想,但是整體我的不滿應該是在於溫西爵爺這系列理應也在通俗的範疇內,但呈現出的東西卻一點也不符合。
雖然兩個推薦序完全是以不同的觀點在寫,也都由不同的人寫,但就只是覺得啊是沒有其他可寫的嗎

啊
林清
3 months ago @Edit 3 months ago
當初電影(2022)上映的時候我有去看,甚至有在看這部之前也有補東方快車謀殺案的電影(新版),但當時我沒有入坑,只是大概知道白羅有一系列ㄉ書。
會開始入坑是因為前一陣子很迷柯南的時候,發現書的折口上有青山介紹各個經典偵探的圖和簡介......然後就開始照著上面提過的偵探小說著作來看,然後才開始深入地看白羅。
順帶一提柯南的<赤紅馬>那一案也暴雷了ABC謀殺案的謎底(不是兇手而是意圖)

雖然我也有因此跑去看ABC啦但(但)
講好遠喔(好發散的閱讀心得)總之這次是以知道真相的前提去看的,也想看小說是怎麼呈現整個場景和事件,但因為是三年前的電影所以我除了姑姑筵的那場戲、某些埃及的片段、主要作案手法和主嫌的結局以外,其他都不記得ㄌ。
但小說有提到其他命案和要找的人,細節比電影多很多所以還是蠻新鮮的,不會因為有看過電影就覺得很無聊(
整體來說有寫出埃及的風景但電影直接有畫面還是比較吃香 & 我對當初演男主角的那個人超沒印象只對賈姬有印象,但小說裡的賽門似乎也不是100%是那種頭腦簡單的角色(頭腦簡單是白羅說ㄉ(
年輕律師的戲份比較微妙但的確需要一個比較正常的英國人 & 增加雷斯上校要追查的嫌疑人選項。
我原本以為雷斯上校是在<底牌>裡面出現的那個,但後面在年表上又看到他好像有自己的系列(??)之後來找找
雖然我是阿嘉莎粉但我還是認同白羅真的是上個世紀的人,有的時候(應該說大部分時候)結局的處理方式......或者說兇手的結局都讓人有點

(嗯)
好吧如果他進法院後也是絞刑結局的話是也.......對啦.......但.......嗯。對。
林清
3 months ago @Edit 3 months ago
不過這次蠻驚訝的就是通常白羅會默認這種結局(甚至有的時候會引導,可能是為了某些人的「聲譽」)基本上他很少阻止,但是這次他對那個人的感想是「這反倒便宜他了」讓我有點驚訝
我不太確定其他人對這種結局怎麼想

但至少我看東方快車謀殺案的時候想的是「蛤?

」,然後尼羅河謀殺案的時候是「WOW

」(
電影的結局發生的時機比小說早了半天,差不多是在發表真相的時候立刻發生而無人來得及阻止。感覺有可能是因為要掌握節奏和劇情張力,但這樣也比較不會給人一種「你明明來得及阻止為什麼還導致這種局面」的感覺。
但整體我還是比較喜歡小說

電影的表現大概就是中規中矩 & 我比較好奇當初白羅粉看到肯尼斯布萊納的好帥白羅的感想是什麼

舊版東快謀殺案電影的白羅比較符合經典形象
之前就看了超過一半ㄌ這次回家把它翻完,他對我來說比較有意義的部分是水木茂老師的插圖

真的很好看欸

喜歡.......簡介是真的很簡介,有些也是粗略到讓人覺得這到底是什麼東西wwww還有一些偏主觀的描述,但我本來就是衝著插圖去的所以沒關係(欸
每一個妖怪都配一幅全彩插圖有夠賺

好愛
看了一下自己的書單,我怎麼一直在看圖鑑類和偵探小說啊笑鼠


麥金緹太太之死
不行我真的覺得超好笑忍不住

!!
前情提要:麥金緹太太是一個平凡無奇的清潔婦,住在一個很小的鎮裡(或是村),有天她被發現死在自己家的客廳,後腦像是被刀子或重物砸過,室內很凌亂像有搶劫,藏在地板磚塊下的三十英鎊消失,然後在後門旁的石頭被找到。
林清
3 months ago @Edit 3 months ago

奧莉薇夫人是個小說家(我基本上把她當成阿嘉莎投射在作品裡的角色或捏他)
其他人:「你一定要用我們這裡寫一篇謀殺案小說!」
奧莉薇:「那你家現在的清潔婦是誰?」
真的是救命WWWWWWWW
林清
3 months ago @Edit 3 months ago
雖然史文赫森也可以是阿蕊登奧莉薇,但這段還是太過三次元ㄌ好好笑

!!
而且中間一直穿插他們兩個的對話當作白羅辦案的間隔,感覺就是在光明正大地偷偷抱怨

!!


改變人類文明的12座時鐘

公元前263年,古羅馬,日晷
Tower of the Winds ( 雅典衛城 )
林清
2 months ago @Edit 2 months ago

1206年,迪亞巴克爾城堡鐘

1338年,錫耶納,節制的沙漏
這種由鐘擺所驅動或是上緊發條轉動的小型鐘,是在十五世紀開始才出現在日常生活中的。至於,那種可以隨身攜帶在身上的錶,則是十六世紀初才開始問世。這些在當時都算是高科技產物,過了很長一段時間才慢慢普及,成為幾乎每個人都能負擔的用品。
階級、性別、地理位置及其他因素,都影響了一個人可能和時計為伍的機會。但,隨著時間,這些用品逐漸滲透到社會各個角落,僅而改變我們與時間的關係。對於時計所顯示的時間,人們一直都有意識到其存在,但是,這一的時間要怎麼運用,端看個人需求。慢慢的,人們開始對這種時計上的時間加入更多想法,這時候,人們才慢慢接受時堅不容浪費這樣的觀點。
林清
1 months ago @Edit 1 months ago
-
皇家交易所日後在原址重建,這時,建造的人已經明白時計對於市場營運效率的重要性了。他們於是聘請羅伯特 · 虎克 ( Robert Hooke )前來監造交易所的新鐘。虎克是十七世紀英國頂尖科學家,也是精準時計方面的先驅。這座鐘比之前那座好多了,其鐘聲旋律也不一樣,一天會響四遍,一週七天都會響。可惜的是,一八三八年,該建築再一次陷入火海。
林清
1 months ago @Edit 1 months ago
當大火吞沒整棟建築時,虎克的時鐘剛報時,敲出十八世紀知名的蘇格蘭旋律「這屋裡沒有喜悅 (There's Nae Luck about the Hoose)」然後整座鐘連同八顆鳴鐘就全都跟著屋子一起垮掉,砸在該建築的入口拱門上。當時,這棟建築是保險業者勞合社 (Lloyd's of London) 的公司所在地。這一晚的大火,燒掉了許多現金。之後,皇家交易所又在一八四四年重建,這次的時鐘由皇家天文學所設計,其時鐘誤差不到一秒。在一八五九年倫敦大笨鐘開始響徹全市以前,皇家交易所的時鐘被公認是當時最準確的功用時計。這座鐘有二十一種不同的報時旋律,其音量之大,遠在數英哩外都能聽到,所以誰都不能說自己沒聽到。
-
林清
1 months ago @Edit 1 months ago
-
上述那兩條光纖電纜,從泰丁頓的國家物理實驗室以曲折的方式繞過四十六英哩路,穿過倫敦市中心,和北方電信公司的這棟建築串連。這兩條電纜在二零一四年鋪設以來,以有一個用途 : 傳送時間訊息。在泰丁頓那頭,有兩座「氫邁射時鐘 ( hydrogen maser clock )」,每一座大小都像是小型的家用電冰箱,這兩座鐘產生的報時,會再傳遞給令兩座時鐘,稱為「尊爵大師 ( Grand Masters 其中一座為主,另一座為輔 ) 」。這兩座時鐘是國家物理實驗室超精準原子鐘的一部分,負責制定英國版的世界協調時間 ( 即 UTC,這個時間每個月會和坐落在法國巴黎附近實驗室裡的全球各國世界協調時間比對一次 )。
兩座「尊爵大師」會透過光纖電纜傳出時間訊號。在倫敦碼頭區 ( Docklands ) 這頭,時間訊號則會輸入電信公司數具中心鐵籠中那兩座跟國家物理實驗室一樣的對鐘,所有向這家電信公司購買報時服務的用戶,就從這兩座「尊爵大師」的分身取得準確的報時參考。
-

突然出現的台灣

到底為什麼百年孤寂可以寫成這樣啊

我不懂,為什麼

馬奎斯.......

啊
最近很靜不下心來看書,所以原本很擔心我帶書去圖書館會不會只是讓自己想睡覺,但沒有

嗚嗚

我

真的好喜歡這本書

班傑明的開頭比我想的還要瘋狂
最後那一段和每天看到的老人家們,其實也沒什麼太大的差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