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不愛台灣,你不是我這國的】

#筆桿接力罷免到底

清晨一大早八點不到,我就到投票所前排著隊。八點一到,隨隊伍魚貫進入投票所內,我懷著忐忑不安的心情,在「同意罷免」的那欄蓋下選舉章,將票投到票匭內。

對,我星期四晚上去了凱道,現場充滿了樂觀的氣氛。聽說脆上百工百業挺罷免的貼文,如潮水一般在這最後的短短兩三天內湧現了出來。政論節目給出了其實我從未想過的數字做為這次罷免結果的預估。

但在投票的當下,我依然是緊張的。就在前幾天,我正巧在 YouTube 上看見某個頻道整理出來,台灣自民國以來的所有罷免記錄。「難」,是我當下在腦海裡冒出的第一個字。罷免從來都是難的,似乎就沒簡單過,是一個勝率極低的事件。
所以當大家紛紛在社群媒體上分享那晚凱道空拍照時,我還是繼續在下方留言,請大家一定要出來投票。我所在的地區是汐止,從 2008 年單一選區開始,五屆立法委員裡面,只有兩屆不是國民黨籍,而其中一個,是國昌。

「難」。但我仍然希望,也許,其他地方有那麼一些些希望。但結果……大家知道了。

我失望、我難過、我悲哀、我疑惑,我有滿腔的情緒在胸口奔騰著。

我好想生氣,但我不能;也許我需要喊出我文章標題上的那句話來渲瀉我的情緒,但我不該。

事實上,我真的超討厭這句話,不論是別人對著我說,或別人對著別人說。當然,也包括我自己對別人說。
從活動開始,我一直是堅定支持站在罷免的一方的。我當然有我的理由,而這些理由也已經有其他人說了千次萬次了,所以在現在這個時刻,好像也沒什麼必要再重覆多說一次了。如果你也認同這些理由,而且剛好是 8/23 投票的朋友,還是請記得出來投票。

然而,在啟動罷免的這段時間內,在某些特定的時刻,總會讓我感到百年前文協分裂的戲碼正在重演,只是,這次的舞台,是整個台灣。

我是很少用社群網路的,大多數的時間,我都只是在使用者相對來說較少的噗浪上自言自語。臉書只是偶爾滑滑,連 YouTube 也甚少看下方的評論。

但我還是總能在某些地看,看到在說另一方的支持者「你不愛台灣」,或是「票投同意愛台灣」的這種論述。就彷彿小時候和同學吵架時,總有人愛說「你沒有怎樣怎樣,所以你不是我這一國」似的。
老實說,我不知道這是不是有人在臥底反串。畢竟,社群網路的匿名性這麼強,又有多少人真的會去驗證,講出這些話的,到底是哪邊的人呢?

但我很想說,如果你也是我們這邊的,請千萬不要這樣講。「你不是我這一國的」,這句話在小學生彼此間吵架時也許無傷大雅,但在政治的場域上,這一句話卻可能有著無比的殺傷力--對,我們自己把他推到另一國去了,他永遠再也不會是我們這國的了。

同樣的,什麼是「愛」呢?每個人的「愛」一樣嗎?或許因為我是寫程式的,我最討厭這種虛無飄渺,沒有明確定義的詞彙了。

某個人不讚成這次的罷免,但勤勤懇懇地在這塊土地上辛勤工作,誠實納稅,那他算愛台灣嗎?某個人好手好腳不去工作,在家啃老也沒納稅,但罷免票上蓋上了同意,那他算愛台灣嗎?
立即下載
我就說吧,我最討厭愛不愛的這種沒有明確定義的字詞了。

「同胞須團結,團結真有力。」這幾年,好像時不時就會看到接近一百年前,蔣渭水為了挽救當時左右分裂的文協而發表的口號。而台灣處於一個隔壁有個隨時想著併吞我們國家的臨國,確實我們好像也應該要團結。

對,我們要團結,團結真有力,但什麼又是團結呢?我查了字典,「團結」的釋義是「結合」,「結合」的釋義是「聯合」,「聯合」的釋義是「結合」。嗯,繞了一圈,又繞回來了。

看來不論是字典裡又或者這句口號理,都沒有回答到一個最重要的問題--要怎樣才是 / 才能團結呢?我還是不知道。如果這些詞都像電腦程式的語法一樣,一個語句就對應一個明確的動作,那該有多好啊!
但我想不論如何,所謂的「團結」,都應該不是用一個沒有明確定義又虛無飄渺的「愛」來強迫把大家全部捒做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