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久沒看到不是普世意義的爛片,卻讓我吐槽欲滿滿並覺得好像哪裡不對的電影了
latest #19
這部
https://images.plurk.com/4sRUL0OHQ4DD4ToplWU42A.jpg
發現今年看了不少(其實也不多)茱莉亞·羅勃茲的電影(網飛愛買),怎麼說呢……這幾部電影讓我知道:我大概不是美式浪漫喜劇(以愛情為主軸)的受眾。

雖然《享受吧!一個人的旅行》也不是愛情主線的故事,但它的感情線有點破壞掉整體觀感了……
不討厭流水線,但這部真的模式化到非常典型的程度。從頭到尾都有著「我就知道」的既視感。
立即下載
總覺得美國人創作時只要出現「冥想」、「靈性」、「禪意」就散發一股詭異的氣息,彷彿都能聽到阿爾法波音樂的流水聲跟薩滿電子音了……還看見了峇里島頌缽跟香氛蠟燭(。

一種非常刻板印象的詮釋,我要是知道這部片涉及這些東西,大概就不會點開來看(被封面跟簡介的義大利騙了),如果是印度拍的或許還能一觀(好吧,我這個觀點本身也是一種刻板印象)
其實最飽受詬病的「矯情」、「中產階級的無病呻吟」這幾點我反倒沒太大感覺。畢竟我也不是這個階層的,不能理解他們的煩惱很正常,說不定人家真的很苦惱呢,貿然指責對方矯情感覺有點失禮。

我更反感的是臺詞寫得過於隨意,而且套用模板的痕跡很重,但細節又經不起推敲,有種沒考慮到人設和情節差異就整套照搬的感覺。(說實話,連心靈雞湯的橋段都是很老掉牙的陳述)
最讓我覺得臺詞沒經過設計也不跟劇情扣合的是這段:「我16歲過後就陷入一段又一段戀愛,彷彿沒為自己活過。」(大意是這樣,原句懶得回去找了)

好嘛我以為妳要開始享受一個人生活了,結果最後還是**的在談戀愛(這裡翻譯也要負一部分責任,人家原文明明是《Eat Pray Love》)
我知道每個人尋求慰藉的方式不一樣,有些人就是喜歡與人建立親密關係並互相扶持,這樣也很好。畢竟我也覺得受過情傷就永不開展新感情有點因噎廢食,也認為新時代女性不准談戀愛這個想法很荒謬。
但如果編劇想走「一個人累了吧?還是要找個伴呦」這條路線,那一開始加上那句臺詞又是幾個意思,「Oh no我的人生果然不能沒有男人」打臉自己嗎?不是說電影這種載體是沒有一句廢話跟一幀廢片的藝術嗎?那女主所說的「為自己而活」體現在哪裡,她又活出了什麼?在單身狀態時依舊沒感悟到什麼,接著再讓自己「陷入另一段戀愛」裡……這不就是惡性循環嗎?不是不能有新的戀情,但在這之前也該有點改變吧,否則就是在不斷地重蹈覆轍啊。

是,女主的精神確實比之前好了很多,但與其說那是人生觀跟態度的轉變,不如說是靠著旅遊和休息讓她獲得短暫的好心情好狀態,等到哪天工作忙了她又會開始「我的人生有什麼意義,我在為誰而活」了,本質上還是一樣。當然,這種人生課題不可能在一朝一夕解決,那編劇一開始就不要把立意拔得那麼高
編劇像是想到哪裡寫到哪裡,心靈雞湯灌到把自己都騙了還沒發現前後矛盾,我真的很討厭故作高深講一堆哲理細看全是大廢話的文藝作品
我不幹田調啦,JoJo!
3 months ago @Edit 3 months ago
再者,如果男方理解女主並甘於成全也就算了,結果他一臉「妳不拋下這些跟我一起旅行,那妳就是錯過全世界、妳這輩子都與美好無緣了」是怎樣?先生你誰???

如果女主是出於本心跟男方一起走,那我還能說她成長了,對方也的確就是幫助她解放與享受人生的Mr.Right ,但電影呈現出來就是一種道德綁架與控訴式的激將法,你要怎麼說服觀眾這就是她想要的生活啊!她真的不是騎虎難下,倉惶間被迫做出選擇嗎?主體性在哪,之前強調的「為自己而活」又在哪
到最後女主依然在被戀愛對象牽著鼻子走啊
如果編劇是想表現「緣分到了就欣然接受,不要因為受過傷就排斥新感情、不要被框架和行程束縛住而拒絕擁抱新美好」

那我只能說導演拍得很爛,完全沒把這個意思拍出來,只讓人感覺這男的在用很難聽的話,逼女主做符合他預期(放下一切不管跟他出去旅遊一個禮拜)的決定
況且感受美好的方式那麼多,為什麼男方非得用旅行把女主架在那裡,心靈空虛到只能出去玩才能排解、才叫做擁抱人生嗎,那女主出來修行都修了個什麼,前面打坐都在浪費時間……真的很想告訴這些編劇:不是打個坐參個禪做點瑜珈就龍場悟道了欸,不要再加深這種表面的刻板印象了好嗎,你們是在給靈修課程打廣告吧
還有這部片怎麼是個男的都能對女主說教,尤其是印度那位仁兄:

看你把女主訓得跟狗一樣,我還以為是哪裡的世外高人呢,結果過得比女主還荒謬,自己活明白了嗎還想當別人的人生導師,你什麼東西啊

最重要的是,你但凡禮貌一點我都敬佩你拯救他人於水火之中的精神,結果在那邊嘴賤

好好講話會死嗎?非得用挖苦的方式展現近乎刻薄的幽默感,你心靈課程講師?怎麼這些編劇都喜歡讓毒舌愛挑刺的人當智者?愛找碴沒口德不代表眾人皆醉我獨醒欸
我並不排斥心靈雞湯,也不牴觸在旅行中找到人生意義,同樣的類型《托斯卡尼豔陽下》就拍得很好啊,它還是我個人目前的人生電影Top10呢!人家拍出來是潤物細無聲,為什麼你就是雷鳴轟轟轟地在向觀眾砲擊啊,最討厭把觀眾當無知小兒教訓的導演了
但你要說這是爛片嗎,我覺得也不是。只是剛好它踩在我的大雷上:所有文藝作品都一定有它想輸出的東西,但這些道理是讓我自己從電影裡感悟到的,不是讓導演直接用臺詞對觀眾說教的。

說白了,我就是很討厭那種將自己的觀點視作絕對權威、並且還要把它包裝成溫情故事又不容他人反駁的傲慢感。
你可以提供選擇,但不能要求所有人都認同,也不要在作品裡宣告誰誰誰才是「正確」的:

每個角色都能持有不同意見,但不要讓角色表現出「看吧,誰叫你不聽我的話,我才是真理」的那種小人得志感,看了真想一拳把那訕笑的臉打爛
你要是做的事情違反最基本的人性道德或法律(比方動機出於不軌的犯罪),那還能說道說道。

但在雙方都不違反社會公序良俗的情況下,這就只是純粹的個人價值觀和取捨而已,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活法,有人重工作成就、有人重生活品質,到底憑什麼舉著不上進/沒情趣的大旗去指責對方啊,還直接在臺詞裡赤裸地表現出鄙視。

一定會有人以「角色的想法不代表導演的想法,這只是在塑造人物多樣性」來開脫,我只想說到底是中立地呈現角色本身的觀點,還是導演在透過角色說自己想講的話,觀眾又不是笨蛋不會分不出來。
最可怕的是浪漫喜劇片還總讓男主拿這種劇本,實在很難想像女生都喜歡他什麼,光「自以為是」這點就超解了好嗎

一個不懂得體諒對方難處、一天到晚judge 跟自己不同的觀點的人,你要怎麼說服我說他是個好伴侶
mur mur 結束,為什麼我只有在表達不滿的時候才有辦法寫那麼多字(

真的不想再看到這種類型的愛情片了,但它們又很喜歡用「旅行」、「食物」、「風景」把我騙(?)進去……我真的不該抱著想看到《托斯卡尼豔陽下》plus的心態去挑片的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