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ubron
3 months ago
觀察目前近三年ai產業至今,現在的創作環境變得更快了。

大量的圖像被生產出來,大部分不需要創作的過程,只需要輸入幾組文字。這種輸出速度對市場而言是理想的,對平台而言是高效的。至於內容是否有思考、有轉化、有觀點、有被縫合,並不是必要條件。

審美這件事,本來就不是普遍分配的。它需要長期的養成,必須建立在相對穩定的環境、教育與資源之上。沒有這些基礎,談審美要求是不現實的。AI並沒有讓這件事情惡化,它只是把原本的結構顯性化了。

事實上,對創作的理解、對圖像的辨識力、對內容價值的判斷能力,這些原本就只有極少數人在意。

所以當圖像的數量暴增,審美的比例沒有變,只是落差變得明顯。

在那之下,創作如果還要談自我表達或思考,勢必會與市場運作產生張力。這也不是新問題,只是現在的變數更多了。
Aubron
3 months ago
對創作者而言,這是一個必須選擇立場的時代。不是選擇站在哪一邊,而是決定要不要繼續花時間處理一件,並非大多數人有能力辨認其價值的事。
Aubron
3 months ago
但這並不等於創作變得沒有意義。尤其當創作牽涉到傳統的時候,更需要意識到:傳統不是靠臨摹幾張樣式就能掌握的東西。你能夠碰觸到的,多半只是它的表層形式。傳統的內核,必須透過長時間的生活體驗來慢慢滲透。
Aubron
3 months ago
理解傳統並不是往回找答案,而是必須從自己此刻的生活開始。創作者的家庭背景、生活狀態、語言經驗、位置感與未來志向,這些才是與傳統產生真正連結的入口。真正的傳統不只是歷史遺產,而是會持續在每一個人的人生當中,發揮作用、產生回應。
立即下載
Aubron
3 months ago
所以當創作被工具與市場壓縮成輸入與輸出之間的最短距離時,願意選擇慢一點的人,並不是在落後。他們只是試圖留下某種東西,不是一種風格,而是一種理解的厚度。不是某個樣貌的再製,而是持續對「我是誰、我身在何處」這件事的回應。
Aubron
3 months ago
To move slowly in art is not to resist progress
but to remain in conversation with what truly matte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