蓬萊人
3 months ago @Edit 3 months ago
#十二國記
週末休假,認真看了尖端的公告裡給的三條例子。
https://images.plurk.com/2lVTvMmWRWNFEkbYn11sV2.jpg
以下是我的看法:
三個例子中,譯者錯了一個,監修則是三個都有錯誤之處。
個人對這三個例子的解讀下收:
latest #10
蓬萊人
3 months ago @Edit 3 months ago
【第一個例子】
原文是高里在遙想家中平時的生活情景。爸爸的背是由誰來洗,原文其實有給線索。
首先,洗這個動詞後接的是くれる(讓我)。加上高里敘述的情景是家人吃晚飯時,爸爸有可能會在這時候提早到家然後洗澡。
且高里特地敘述圍桌吃飯的是母親、祖母和弟弟。那麼可以推測,每當家中開始吃晚餐時爸爸提早到家,去幫爸爸洗背的就是十歲的長子高里。
譯者的譯法是可以的,監修加上弟弟兩字就不妥。
蓬萊人
3 months ago
【第二個例子】
我翻了手邊的新潮社文庫本,確定當時高里是坐在教室中凝視窗外。廣瀨則是想走進教室卻看到高里腳下閃過黑影,所以站在入口處跟著看向窗外。
廣瀨首先看到離教室建築較近、但比較矮的體育館,再往外才是更遠處的海平面。從廣瀨站著位置看出去,體育館的屋頂高度正巧擋住了從體育館到海邊之間的景象,所以海平面看起來才會像是橫在體育館屋頂上方。
這裡譯者起初解讀出錯,所以沒有把海平面翻出來。
蓬萊人
3 months ago @Edit 3 months ago
但監修的「鑲嵌」兩字也有問題。
因為原文用來比喻海平面的是「テープ(英文tape直接用片假名發音後的外來語)」,所有薄而長有柔軟性的帶狀物都可以說是テープ。
只不過テープ在日本普遍是指稱膠帶,網路搜尋一下出來的也大多是膠帶。
這句話的喻體(事物主體)是海平面,喻依(用來比方說明主體的另一事物)是膠帶、喻詞(連接喻體和喻依)則是宛如(のように)。
然而原作者在這句中加了第二個喻依「藍色玻璃」來比喻膠帶的質感。
立即下載
蓬萊人
3 months ago @Edit 3 months ago
所以我認為原作者想表達的是,屋頂上方的這段海平面看起來像「薄而長但擁有玻璃質感的膠帶」。
在這裡,主體仍然是膠帶,不是玻璃,推測監修是搞錯了主體,才會翻成「鑲嵌」兩字。
這樣看來,最終修訂使用的「一排」也不正確,因為仍然錯將玻璃當作主體,翻成一塊一塊玻璃並排的感覺。
實際上真正作為譬喻主體的膠帶,是一個橫向條狀的物體。
蓬萊人
3 months ago
【第三個例子】
在這個情境裡,是高一男生野末開玩笑地對實習男老師廣瀨演了一段感傷戲。
於是廣瀨對野末做了個「小突く」的動作。這個「小突く」是用朝外的部分去做的動作,比如手指、手掌、手肘。
這裡的「小」本來就包含「小幅度、輕」的意思,那麼,原作者為什麼畫蛇添足,在「小突く」前面加上「軽く」?
蓬萊人
3 months ago @Edit 3 months ago
我想了一下這個情境,推測原作者大約是想表達,廣瀨身為男性長輩,對學生用的應該不是手指「戳」,而是推、拍、敲等偏重的動作,所以特地再加上「軽く」強調廣瀨沒有下手太重。
假設是這樣,那監修與最終修訂兩個版本都有誤。
蓬萊人
3 months ago @Edit 3 months ago
以上都是基於個人日文程度的看法。
就我看來《魔性之子》地點是在校園,登場人物多是學生、老師,以及他們之間的對話。並不古風也不艱澀。就是要多注意一下主體和情境。
所以實在不太懂尖端給這三個例子的用意是什麼。
因為在拖延時間的是誰,從這三個例子來看……還真的很難說是譯者。
蓬萊人
3 months ago @Edit 3 months ago

(藍色玻璃膠帶分隔線)
蓬萊人
3 months ago @Edit 3 months ago
邊寫這個噗時有邊想到,為什麼學日文買日文書,但還是繼續買台譯版的理由。
因為翻得好的譯文,讀起來是真的很暢快,我可以同時對照原文享受原文之美+體驗譯文的好。
一部作品兩種滿足。有夠幸福。
蓬萊人
3 months ago @Edit 3 months ago
而且譯文譯得好,甚至可以讓原作進一步昇華。
在我讀過的範圍,覺得有做到進一步昇華原作的程度的台譯本並不多。
也聽說過滿多編輯改得死去活來才成就一本好翻譯書的例子。
要成就一本好的台譯版,出版社在品質方面的把關是很重要的。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