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亞
3 months ago
#我不可能逃離我自己
在《我可能錯了》這本書中,收錄了一個小故事跟一段話讓我印象深刻~
latest #11
奇亞
3 months ago
這則小故事是這麼說的——

在一夜風雨過後的早上,海灘有許多被海浪沖上岸的海星。小女孩拾起一枚海星,將牠拋回海裡;再拾起下一枚,又將牠拋進海裡。這時,一名脾氣很暴躁的老人走了過來。

「喂,小朋友,妳在做什麼?」
「我將海星扔回海裡,要救牠們啊。」
「好,但拜託,這片海灘上有幾萬,甚至是幾十萬的海星。妳扔回區區那幾枚海星,根本沒什麼作用,妳懂吧?」

小女孩並不氣餒,又拾起一枚海星拋入海中,然後說道:
「這對牠很重要。」
奇亞
3 months ago
七月開始,無論是工作、個人生活、朋友關係,或家庭照護⋯⋯我身邊陸續發生了許多重大事件。種種感受紛湧而來,觸發了很多以往會讓我感到焦慮不安的情緒

我意識到兩年多前的自己正是被這些痛苦感壓垮,才循序漸進地接觸到靈性領域、認識了一些朋友。也創了這個日常紀錄用的帳號,開啟了一段魔法般的旅程。
奇亞
3 months ago
兩年後的我,有了許多學習,就像《我可能錯了》的作者比約恩那樣,在出家數年後、在他自認自己一輩子都將會是一名森林僧人時。心中卻無預警地再次浮現一個直覺的念頭,告訴他:「是時候還俗了」。

「是時候還俗了」,是什麼意思?
立即下載
奇亞
3 months ago
意思是僧人的生活已經無法帶給他更多,而他已經大過於僧人的身份,也已經熟知身為僧人可以如何面對世界。

於是他就像擁有一個訓練有素、準備齊全的「工具箱」,可以回歸世俗世界去使用這些工具。才能體悟到更多更多、真正學習與建立關係⋯⋯

離開身為僧人的自己,將所知所學嘗試投入到另一個世界,去真正明白該如何使用這些技能、思想。而不背離身為僧人時的體悟,是既痛苦又有珍貴意義的。
奇亞
3 months ago
就像我們無法永恆依賴某個輔助我們站起來的工具,好比諮商、人格測驗、旁人的話語、甚至是信仰⋯⋯

我們始終需要道別某些輔助道具,去看看該如何讓自己站立、慢慢地選擇用更好的方式去行走、去思考自己想過什麼樣的人生

七月讓我感受到這件事,其實並不是一個轉瞬即逝的念頭所觸發,而是準備許久、甚至猶豫好幾個月後的決定——是時候去面對那些,過往的我不知道該如何安放的情緒,以及「沒有價值感、沒有配得感、對自我的存在不知道該如何是好」的命題
奇亞
3 months ago
這兩年的學習與心得,需要被使用在那些令我痛苦的地方。我可以感受到,長期浸泡在靈性話題與舒適圈裡,不會讓我繼續成長了

這種艱難又勢在必行的感受就像上面那篇海星的故事,或許其他人不在意、不那麼認同,也不理解我的想法與理念,甚至海星本人可能也不那麼理解⋯⋯為什麼小女孩如此執拗地把牠們一個個丟回海中,海星或許理解死亡的意義。
奇亞
3 months ago
但對小女孩來說,如果她因為老人的話而對自己的行為感到沒有價值、沒有必要,而放棄了把海星丟回海裡的行動。這件事不會在老人或海星的生命中留下印記,卻會恆久在小女孩的心裡永遠刻印⋯⋯

她永遠會記得,自己在當年的海灘上,放棄了一些對自己來說非常重要的東西。

那種感覺是好像丟失了某個珍重自我的迷惘與困惑。
奇亞
3 months ago
所以把海星丟回海裡,在那一個當下,對小女孩來說是具有永恆意義的行動。此時我想分享書中紀錄的另一段話:

「你遇見的每個人
都在進行一場戰鬥
你對此一無所知
與人為善
永遠如此」
奇亞
3 months ago
無論在何時何地、遭逢什麼樣的磨難,我心底升起的感受是失落、自厭、沮喪、嫉妒、羨慕、憤恨、毀滅、厭棄感、或者急於解釋自己的急切⋯⋯我希望永遠謹記「溫柔的自律」,放眼生命長河之中,是重要的。

溫柔地容許自己擁有所有感受,正向的、負向的、無力的、充滿能量的⋯⋯他人亦是如此,無論親疏遠近,所有人都與我一樣擁有各種各樣的感受。

但對於感受想觸發的行動,必須保留一份不傷人害己的自律。
奇亞
3 months ago
因為感受是真實的,行為跟思想卻可能有誤。
慾望是真實的,所選擇的應對方式卻可能只裨益短期成果,長期來看我投射給世界的,總是會回來。

若我不願意遭逢某些對待,就不要那樣對待人,因為我會創造這種負向循環的環境,直至再也分不清自己與他人、對錯真相。
奇亞
3 months ago
許多人事物都會隨時間、緣分靠近遠離,但在每個當下竭盡全力可以不懊悔、可以沒有遺憾,可以看見自己的極限與明白他人也有極限(於是無法事事如我所願)。

但我可以不因這些不如意,而去跟人對抗、對立,只為了守護自己原先想緊抓不放的東西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