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這位討論得太沒勁了,對方的意見沒什麼建設性(ㄟ),回來研究後面這段的具體化,反正也是會用到。
「(目的)不是為了他人」的這個起心動念蠻重要的,在中間探索遇到的各種困難中,靜下心來回應煩躁,注意到:假若是為了自己,那麼「自己」這部機器的保養優先度便會提高。
煩躁的歸煩躁、趕進度的歸趕進度,有些是外部的投射,然後自己再接回來放到自己身上的投射。去辨認這些要花很多時間與心力練習,在其中做出選擇又是一門難事。不過當練習到一個點時,除了視野相對清明,要做到「課題分離」,也相對簡單了一些。
沒想到上半年就差不多把原先預計用一整年處理的議題處理得差不多

看來下半年可以繼續前進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