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ノ鳥Φ安娜
3 months ago
事實是否必須獨立於意識存在,取決於立場,大致可分為三種:實在論、建構論與折衷觀。

一、實在論認為事實脫離意識而存在,即使無人觀察也成立;實證史學據此主張過去事件獨立存在,歷史學家應盡力還原。二、建構論則認為事實不必獨立於意識,特別是在社會與歷史領域,許多事實須經符號、制度與共識建構而成,歷史事實是暫時的版本。三、折衷觀區分物理事件與其意義:物理事件獨立存在,但其原因與性質依賴詮釋;歷史事件的物理層面獨立存在,詮釋層面則屬社會建構。
江ノ鳥Φ安娜
3 months ago
在實在論(realism)裡,事實必須脫離觀察者與社會意識而存在,否則就缺乏穩固性與普遍性。例如「地球繞太陽運行」即使沒有人類,也依然成立。
江ノ鳥Φ安娜
3 months ago
史學上的實證史學者因此主張,過去的事件獨立於我們的意識存在,歷史學家的任務是盡可能還原它。
江ノ鳥Φ安娜
3 months ago
在建構論(constructionism)裡,事實不必獨立於意識存在,尤其在社會與歷史領域。很多事實的成立需要人類的符號系統、制度與共識,例如「這張紙幣值一百元」。歷史事實在這個觀點中是由資料、記述與社會驗證機制建構出來的,並不脫離語境單獨存在。
立即下載
江ノ鳥Φ安娜
3 months ago
折衷觀(critical realism 或相對實在論)則認為,有些事實獨立於意識,例如地震、降雨這些物理事件;但它們的意義與分類則依賴人類的詮釋。對於歷史而言,戰爭爆發的物理層面(爆炸、傷亡)獨立存在,但「戰爭的原因」或「性質」則是社會建構的產物。
江ノ鳥Φ安娜
3 months ago @Edit 3 months ago
因此,事實是否必須獨立於意識,並沒有唯一答案,而是隨事實的類型與理論立場而異。

而我比較傾向折衷觀,而這會面臨的麻煩便是怎麼區分物理事實與社會事實,連帶的就是:哪些性質是物理的,哪些是社會的。

例如,地震常被視為物理事實,但當有人稱之為「天譴」時,這樣的說法屬於事實本身,還是社會建構?一棟建築倒塌在物理層面上可能是結構失效,但若被描述為「恐攻」或「意外」,這種標籤是如何影響我們對事件的理解?

更複雜的是混合型事件。歷史事件往往同時具有物理與社會兩個面向:戰爭中的爆炸與死亡似乎屬於物理事實,但戰爭的「起因」、「正當性」和「性質」又該如何分類?在判斷一個屬性是物理的還是社會的時候,我們應該依據哪些準則——可觀測性、是否依賴符號系統,還是它會不會隨文化與語境而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