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ノ鳥Φ安娜
3 months ago @Edit 3 months ago
在羅伯特.哈里曼所著的《權力與風格》,在談及共和政治的演說與表演文化的章節,提到西塞羅時是這樣說:「善就是自制。就是控制身體,要做到這一點,不是透過壓抑或昇華,而是把慾望轉變爲對舉止的有效使用。這既是克服個人慾望的一種方式,也是表面承認一個人對他人負有責任的一種方式。」
這與中國的「至誠待物」、「致良知」等修養有異旨同趣之妙。俗語謂「天地良心」則似橫跨的總綱,既是自省之本,也是行動正當的源泉。即使外在法律或規範缺席,人依然要面對超越人間的審判——那就是自己的良心。如此自制修養對慾望的轉化,逐漸相由心生,表現在舉手投足的言語儀態上,貫通內外的無時無刻,所以說:「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
因為政治表演,不只是給觀眾,也是在哄騙自身的權力慾望。那一個個人都是政治家看見自己的衣冠。儀態既是德性的外化,也是權力的內化。
「表面承認」存在翻譯上的癥結,在現代漢語中,「表面」容易被理解為流於形式、虛假的敷衍,但從西塞羅的哲學語境看,這裡更接近 publicly acknowledge 或 manifestly recognize,即「顯明地承認」——將內心的責任感,透過可見的舉止和行為外化,使其成為公共場域中可觀察、可檢驗的事實。
「顯明承認」意味著責任不能只是內心的私密意識,它必須透過外在形象、言談、儀態來讓他人感知。這種顯明,並非作秀,而是將德性轉化為公共信任的基礎:內在自知是倫理的起點,但顯明外化才能使其成為社會的,這也正是西塞羅所強調的政治美德——德性必須被看見,才能在公共領域生效。
這與「明心見性」互有呼應。「明心」是使本心澄明,不為雜慾所蔽;「見性」則是直觀心性本來真面目,知其與天地相通。而「顯明承認」可以視為公共層面的「明心」,在行動與姿態中,讓他人得見你內心的明白與自覺。這不是外在的矯飾,而是「知行合一」的必然要求:心中所明,行動中即現。
在儒家修養脈絡裡,「誠」是從內至外的核心。「誠者,天之道也;誠之者,人之道也。」所謂「至誠待物」,是對萬事萬物都以真心相對,慎獨不欺暗室;「致良知」則是發現並實踐心中的道德知覺。而俗語「天地良心」則將這種道德觀提升到宇宙秩序的高度——良心不僅是自我約束的尺度,也是與天地相契的準則。
江ノ鳥Φ安娜
3 months ago @Edit 3 months ago
「大學之道⋯⋯在止於至善⋯⋯欲脩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格物是與天地通的基礎,窮理以致知,顯明並非一時好心,格地物之變而致天知之常;誠意,去除自欺,使其純正;正心,在情緒與慾望面前保持中正平和。外而內,內而外,體察萬物,辨清是非;化解私慾,令意念真實無偽;端正心態,使行為不偏不倚。
「誠」是心念的真,亦是世界本貌,「誠者,天之道也;誠之者,人之道也」。「正心誠意」是這份本來真貌在日常舉止的相由心生,顯明承認——成為人人可見的責任感與德性。
是而觀照萬物以明理,端正心意以立行,即是所謂「明心見性」,知所當為,行所當行。
此時,自制不再是對慾望的壓抑,而是慾望轉化為德行的持續顯現。政治家的儀態如此,大眾亦然:在個人與公共之間,建立信任與尊敬的橋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