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ノ鳥Φ安娜
3 months ago
在討論「歷史事實」與「社會事實」的性質時,可能會碰上三種不同的立場:規範實在論、語境敏感論,以及版本共識論。它們對於「什麼是真」與「真理是否獨立於語境」有著迥異的理解。

其實這三個立場也不見得如此典型,但我這裡舉訴諸非社會規範的規範實在論,跟主張有唯一絕對真理的語境敏感論,以及主張歷史事實是歷史記述的版本共識的版本共識論,來讓他們不會被另外的吸納或是還原。主要是回應「事實能否澄清真相?」、「他說的是真話嗎?」這種問題。
latest #6
江ノ鳥Φ安娜
3 months ago @Edit 3 months ago
規範實在論:真相有超越社會的基礎

規範實在論主張,事實並非僅僅是人類協商或社會建構的產物。對他們來說,物理事件如地震、降雨,當然獨立於人類意識而存在;更進一步,社會制度如「總統職位」、「法律規範」等,也有其超越性的基礎,可以來自自然法、上帝旨意,或康德式的理性。歷史事件因此也有一個「唯一真實的過去」,雖然我們的記述可能偏差,但總能朝那個真實靠近。這種立場的優勢是能為真理提供穩固的基礎,但代價是,往往會否認大量因文化差異或語境差異而成立的社會事實。

這種立場的好處是當然可以澄清真相,因為只有一套真歷史,但是壞處跟問題是它會宣判一大堆法是假法,一大堆國家不真實存在,一堆歷史是假歷史。以至於讓這些事實變得不太現實。
江ノ鳥Φ安娜
3 months ago @Edit 3 months ago
語境敏感論:真相依賴語境

語境敏感論則強調,真理雖然客觀,但必須在語境內才能成立。物理事件本身不依賴語境,但它的意義卻隨語境而變動:同一場地震,科學家說是地殼運動,宗教人士說是天譴,兩者在各自語境中都不算錯。社會事實更是如此——「中華民國總統」在 1948 年可能被視為「中國人的總統」,在 2025 年則是「臺灣的總統」。歷史記述同樣語境敏感:每個語境內能導出唯一的真相,雖然跨語境之間卻可能矛盾,但可找出規範語境判斷。語境敏感論的好處是能解釋語境多元與敘事差異,但它的難題在於:當語境衝突時,如何判定哪個才是「規範語境」?

好處是它主張語境下有單一絕對真理,又可以用規範語境澄清哪一個語境是對的。但如果還原論攻擊:規範語境的基礎是什麼?便不得不擁抱上面或下面的立場,成為一種精緻的共識論,或是有階序的實在論。
江ノ鳥Φ安娜
3 months ago @Edit 3 months ago
版本共識論:歷史即版本妥協

版本共識論則最徹底地擁抱建構性。它承認物理事件有獨立存在,但社會事實與歷史事實都只能透過記述、版本與共識而安頓下來。所謂「歷史的真實」,不在於發掘某個跨語境的唯一答案,而是看各種版本如何經過爭論、篩選、妥協而成為「普遍接受的說法」。汪政權自稱「中華民國」是因為共識,但後來不被接受,也是因為共識否定了它。這種立場的優勢是坦率、清晰,能解釋歷史敘事的多元性;但弱點是,可能被批評過度相對化,懷疑缺乏穩固的基準。

好處是它不需要訴諸實在或絕對,而是貼著現象說話,但壞處是它幾乎否認事實能夠澄清真相,因為事實是版本記述的共識,那麼事實就會取決時空跟人員變動,它就不會提供一般想要的那種歷史真相。
立即下載
江ノ鳥Φ安娜
3 months ago @Edit 3 months ago
三者差異與張力

簡言之,規範實在論相信有一個「超越語境的唯一真相」,語境敏感論承認「真相存在,但要放在語境中才能成立」,而版本共識論則主張「真相就是我們達成共識的版本」。

當我們追問:戰爭的「性質」到底是什麼?「中華民國總統」到底指的是誰?這些立場會給出不同答案。規範實在論會說,背後有唯一的正解;語境敏感論會說,要看你採取哪個語境;版本共識論則會說,這一切其實只是歷史版本的共識結果。

以致於它們三者對以下這種「『中華民國總統』同一性歸謬」,或是「汪蔣並立」、「蔣賴不一」這些社會事實有不同修正方式與解釋。
江ノ鳥Φ安娜
3 months ago @Edit 3 months ago
「中華民國總統」同一性歸謬如下:

P1:「蔣介石、汪兆銘、賴清德都是中華民國總統」。
P2:「中華民國總統是中國人的總統」。

照形式邏輯,如果P1為真。
若P2為真,那麼「蔣介石、汪兆銘、賴清德都是中國人的總統。」
若P2為假,那麼「蔣介石、汪兆銘、賴清德都不是中國人的總統。」
是而不可能導出,「賴清德是中國人的總統,蔣介石不是中國人的總統,汪兆銘是中國人的總統」這種三個語句真值不一的答案。
江ノ鳥Φ安娜
3 months ago @Edit 3 months ago
規範實在論會說:不同時代或脈絡下「中國人」與「中華民國總統」的意義被混淆。「中國人」或「中華民國總統」根據超越社會的實在來判斷,其真相本身未受影響,只是我們表述不嚴謹,或是有一些時空對於「中國人」或「中華民國總統」的表述是假的。並堅持只有一套真歷史。

語境敏感論會說:1940 語境,「中華民國總統」就是「中國人的總統」;但2025 語境,則不必然如此。矛盾消失於語境區分之中。真相問題只是各自規範語境不同,單一語境還是有單一真相。

版本共識論會說:所謂「中華民國總統」的意義,本來就是隨歷史記述和共識而定。蔣介石的版本、賴清德的版本,並非要強行統一,而是各自反映其所處的社會共識。或是承認沒有共識就是沒有共識。

如此可明顯看出,各自的優勢跟令人不滿意的地方,對於「透過事實澄清真相」跟「誰在說真話?」這種問題上。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