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步寫寫
2 months ago @Edit 2 months ago
#展覽
#比較

想一下還是單獨一噗好了。

最近三個跟印象派有關的展覽——富邦印象派、故宮大都會、中正紀念堂透納展(嚴格來說,透納算是浪漫主義,但生涯後期會被稱為印象派的啟蒙)。

個人體驗(不代表好壞):
富邦>故宮>中正紀念堂

原因如下:
latest #9
小步寫寫
2 months ago @Edit 2 months ago
富邦美術館雖然被戲稱網美館,有人詬病其打光、畫作位置,但我覺得展覽空間的音樂確實令人沉澱,其打光也有種從牆面靜靜浮出的靜謐感。拿掉所有說明牌、甚至連作品名都不給,只有一張平面圖上面標注作品名,這做法固然見仁見智,但也能夠去除定見,單看作品給人的感受。且我也覺得即使不是所有畫家都有(在台)知名度,作品的完成度、精細度都有一定水準。

不用另外租導覽,現場掃QR碼就能聽,這點也深得我心!

預留特別大的空間給莫內《睡蓮》,我覺得也算不錯的設計,感覺就是知道大家需要一個地方拍照打卡,所以空置出來,當然也可能是作品的名氣懸殊,為了呈現其地位吧。

空間及作品量算是三個展覽最小最少的,但我覺得算是剛剛好,數量上比較不會超出負荷,算是可以很舒服逛完的展。

但也認同,有人覺得有要看畫、又要看平面圖、又要聽語音很忙的心情。
小步寫寫
2 months ago @Edit 2 months ago
故宮大都會,因為我沒有租導覽機,所以無法評論地很完整,但體感上小孩子人數是最多的,人潮也是最洶湧的,但優點是作品放置的間隔足夠。比較不會像是透納展,有幾幅畫作本來就小,又放得很密集,導致動線完全卡住。

啊,但仔細想想,雷諾瓦《彈鋼琴的少女》、考特《春日》這兩幅剛好放在同一區,人全擠一起,但過了這區後,就順暢很多了!

一區一區,不同主題,帶來的刺激及變化也足夠,比較不會有審美疲勞問題。

問題大概是作品良莠不齊,好多作品的「習作」感太明顯了,但優秀作品的確出彩到足以彌補就是了。

其他想法參考此噗:@lucywritewrite - #記錄 #展覽 莫名其妙過了每天都在看展的一週,感謝友人對我龜速看展...
立即下載
小步寫寫
2 months ago @Edit 2 months ago
透納展就,我覺得中正紀念堂似乎不是很適合的場地,被切成兩塊展區。而第一展間一進去,走過年表介紹,就是最容易全部人都卡住的區域,其實才不過五六幅小小的畫,就全部人都卡住,再加上旁邊名為「月蝕」的裝置藝術,亮光照耀閃爍到此區,令人浮躁。

第二展間,威尼斯區的中央,有好幾幅水彩畫作放置在桌面區,畫作很美,但人都卡在此處。

這種展覽人多其實能理解,但透納展有幾個區域根本是先天不良,動線很容易卡住。導致我排隊排到很心浮氣躁!
小步寫寫
2 months ago @Edit 2 months ago
再加上,透納展算是我事前做最多功課,但實際觀展體驗最差的。

其他展覽我都是平日下午進去,進去時人潮洶湧,但大概閉館前一小時,人潮退去,會有一段很清閒、人不多,可以慢慢欣賞的時光。

但透納展一來是,我時間精算出問題,預留時間太少,再來是閉館前館內廣播、工作人員提醒,那股緊繃氣氛,確實妨礙了欣賞心情。
小步寫寫
2 months ago @Edit 2 months ago
但就現場放置的解說,透納展算是參考資料給得最充足的。

且聚焦在單一畫家,各種「習作、未完成品」的意義也不同了,變成藉此觀察畫家積累多少嘗試、練習,比較不會有拿未完成品到展覽充數的填塞感。
小步寫寫
2 months ago @Edit 2 months ago
其實單就內容來說,我覺得透納展不會輸,但體驗上真的不夠好。也可能是期待值不同,導致承擔太多期待,最後不如預期吧。
小步寫寫
2 months ago
其實有點想二刷透納展,但後來覺得,我有喜歡成那樣?還是單純要彌補遺憾呢?
小步寫寫
2 months ago
補充:
有網友提到
「關於富邦美術館的印象派,從莫內到美國

要提醒大家,我在噗浪看了幾篇心得都沒人特別提到,在展場出口的周邊販賣區,有整個展覽的策展人導覽影片,沒錯,在周邊販賣區!!!

請務必不要錯過導覽影片,策展人講了非常多觀展重點跟選擇展品的原因,這整個展的主題其實是印象派是怎麼形成的,跟印象派如何影響同時代跟未來的畫家。

是非常值得看的展覽,策展人的安排很有意義,但是那個影片被放在周邊區很容易被當成花絮跳過,而且影片還有兩段,一段是伍斯特美術館的館長,另一段才是策展人,太容易被跳過了。」

位置:

「三樓,展覽出口有展示伍斯特美術館購入睡蓮的文件的那個房間」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