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祐✨小蕨草
2 months ago @Edit 2 months ago
#閱讀 #書摘
我關於未來記憶的見解基於大腦中記憶的工作方式。雖然大多數人的生活時序是過去——現在——未來,但卻沒有充分的證據表明大腦一定要將這些經歷按時間順序歸納分類。事實上,大腦對生活經歷有許多不同的分類方式:有些記憶更容易通過情感意義、創傷性影響或者同一事實的重複和熟悉來激發獲取。同時,還有其他一些因素會扭曲信息存儲的時間順序。以源頭性失憶為例,這種病症的患者不能回憶何時、何地或者如何獲得具體的記憶。導致這種失憶症的機制有許多種,從阿爾茨海默病和額葉損傷到徒勞地嘗試存儲每次感知到的刺激。此外,伊麗莎白·洛夫特斯教授(2005年)已經表明,記憶是可塑的:誤導信息可以很容易地植入我們的思想中,使我們把不實之事當作真事「記住」。因此,我們可以對未曾發生也絕無可能的結果形成確定記憶。
而對未來形成這樣的記憶可能要比過去的記憶更有害,因為可以很確定地說,它會威脅你生存的基本結構,推動你採取先發制人的行動助長衝突。因此,有關未來事件的記憶肯定會使未來的事件更有可能發生,而且這個事件會被你看作和感覺它就是既成事實。雖然未來事件永遠不可能像過去事件那樣看得一清二楚,但對可怕未來的根深蒂固的記憶能夠提高該事件實際發生的可能性。從這個意義上說,過去可能並不是未來最好的預言者,我們對未來的回憶才能更好地指示衝突的行為模式。當我們認為自己受到了迫在眉睫的威脅時,對可怕未來的記憶就促使我們採取行動。
──《不妥協的談判》,丹尼爾·夏皮羅
立即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