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自己會想釐清的核心念頭
主要源自於“學以致用“
簡單說
我遇到了健康上的問題
而我卻是學健康管理畢業的.....
所以說
健康
到底是什麼?
就我以前所學
所有觀念都是先建立在“毫無障礙、沒有體適能困擾“的前提
但現實是這樣嗎
明顯不是
舉例來講
很會活動、非常能吃、可以不斷挑戰重訓的最大肌力、慢慢突破運動表現的最佳秒數
這些
看似都很棒、很有自信、很美好
但實際上這都不健康
所以才要回歸最基本的事情
“身體的生理運作機制與效率“
簡單的說
我們的肉身,是一個極盡所能提高能耗比的“完全最佳化的成果“
那細看之下就會發現
不只是消耗熱量所帶來多少的活動能力、應對外在環境變化的動能的效率
連吸收、如何取得、如和獲取的機制與效率
那都是完全最佳化的結果
這是就要回歸到一個很重要的價值觀、觀念上
“如何有效利用這些高效率的工具,來維持工具本身的信賴性與壽命“
就好比汽車保養
固定的里程數,就要更換什麼東西
當然汽車的信賴性與壽命(是指這個汽車本身能否使用)可以很長
但人的身體無法關機後重新啟動
這是關鍵問題
而高效率的演化結果,彌補了這個缺陷
以健康的核心主題來看身體運作的效率,重點就只有一個
“誰能比較有效率,那就誰去做“
所以就要進到更實際、更微觀的層面去看身體的運作
以我們所知,細胞是基本構成生物的單位
但細胞本身,卻還有更細微的核心組成
不是維護細胞運作的設計藍圖“DNA“
也不是接受RNA能產出特定有機分子的胞器
而是“與細胞互利共生“的粒線體
那我們更直接的把角度縮小、範圍擴大來直接觀察我們身體本身
有類似的“互利共生“的交互關係、且符合非本體本就擁有的功能、組織(對應就是機能、胞器)
最主要的、多數生物都有的
即是消化道裡面的共生菌
為什麼要急者先把重點點出來?
得回到剛剛所說的結論
“誰能比較有效率,那就誰去做“
同樣的
缺乏“消化道內的共生菌叢“
也不會馬上缺乏營養、導致慢性病
但排泄不良、吸收不良、廢物代謝異常、積累毒素破壞正常細胞
而這些因素
也是導致慢性病、缺乏營養的主因
所以在許多領域上
例如中醫的看法,顧氣血是最簡單易懂的一套解釋模型
而這套理論卻也能完全涵蓋“為何要顧腸胃的環境“
而西醫的部分
直接科學證實腸道內的共生菌,能產生很多營養素、類賀爾蒙
而且是我們自行合成的“效率很差“的那部分
當然非常多的領域包含哲學、宗教信仰、靈修的部分
都在冥冥之中,強調“互助“、“互相“的本質
只是健康上,就是很實際的身體內的互助與互相
在生存上,與環境、其他生物、個體的互助與互相
那麼闡明的最後
我希望以健康的角度
來提醒包含自己在內的所有觀看者
這不是結束,而只是剛踏入一道門的第一步
舉凡所有生活周遭的所見所聞
包含我們的感受與想法
都是基於“互助與互相“的心態之下
簡單講
別人說的“心想事成“
就是一切的本質
如何達成“心想事成“
從最基本的”互助與互相”開始
就是“理解與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