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mt
2 months ago
#8月讀書回顧 #讀嘛讀嘛

介紹三本跟演化論跟遺傳學有關的科普書:

《失控的演化群像》(2025)小火堆

《21世紀狩獵採集者的生存指南》(2024)小火堆

《每個人的短歷史》(2019)小火堆
latest #6
cmt
2 months ago
安迪.道布森,2025[2023],《失控的演化群像》。行路。

這本書大幅加深了我對演化論的認知。在這本對動物行為充滿細節描繪的書中,讀者連人類為什麼不會發展出翅膀都能找到答案。

印象最深刻的是第一章將演化的起源推到RNA跟DNA這樣的複製者(replicator)。複製者本身不會忠實複製,偶爾會有複製錯誤的時候,例如自然界中的「掠食者」起源於複製錯誤,它會積極地從其他複製者的分子中奪取原料,從而啟動了自然界中的軍備競賽:

「演化其實是不完美的結果。它就是不完美。如果少了不完美,就會什麼都沒有,只有湯。」

複製速度越快不只更常見,也代表更容易演化。人類一個世代(約25年)足夠讓結核桿菌經歷九千個世代,以及病毒因為簡單,單一突變就會讓結構明顯變化。難怪疫情仍然是能重挫人類生活的事件呀。
cmt
2 months ago @Edit 2 months ago
希瑟‧赫因、布萊特‧韋恩斯坦,2024[2021],《21世紀狩獵採集者的生存指南》。鷹出版。

兩位作者是夫妻,一位研究的主題是生活史理論中的「權衡」,另一位研究的是性擇。

這本書可以放在人類生活史的框架下理解。人類是一種透過文化提升適應度的物種:人類「手」與「足」的分化有利於人類發展出更多樣的聲音;人類控制臉部表情的肌肉更多,更能夠傳達情緒;人類也與親屬相處的時間更久。然而,文化也是昂貴的投資:人類需要維持耗能的大腦並延後性成熟的時間。如果文化無法提升適應度,那麼這種譜系何以延續?

文化可能是人類突破生態區位的關鍵。不過,如果從這裡推論到我們「應該」遵循古人的生活方式,難免淪為訴諸自然的謬誤。這本書偶爾會跨越這條線。
cmt
2 months ago
亞當.拉塞福,2019[2016],《每個人的短歷史》,八旗。

這本書介紹遺傳學的研究成果,包含古遺傳學的發展以及人類基因組計劃。

James Scott的《反穀》曾提到以仰賴畜牧農耕維生,對人類的深遠影響:不只是營養變差,還容易有因擁擠而導致的急性傳染病。

而在這本書中,我們也可以看到畜牧農耕對於人類基因的影響。祖先為歐洲人的乳糖酶持續症,讓乳汁得以「成為可以經常取得的高營養食物」以及「避免穀物因季節性收穫所造成的食物過剩與不足」。

鼠疫桿菌的傳播也與人類從事定居農業有關。遺傳學研究讓我們知道鼠疫桿菌曾在西元前1000年左右毒性變強(獲得耶氏菌鼠毒素),以及在歐洲造成兩次大流行(其中一次為黑死病)的起源(都來自東方)與流傳路徑。
立即下載
★醬★
2 months ago
感謝介紹,對《每個人的短歷史》很感興趣,然後博客來跟誠品顯示絕版www
好像是時候來寫一下8月讀書回顧,雖然我書看很少Orz
cmt
2 months ago
有看到你的讀書回顧了,之前也是看到你寫《失控的演化群像》書評決定購書,確實是一本好書。你讀書讀得好深入呀!

《每個人的短歷史》我是在圖書館撈到的,原來已經絕版了……這本書算是雅俗共賞(不預設讀者具備遺傳學的知識),如果有具備高中生物學的基礎,應該可以看得更明白,對自己基礎不穩感到有點遺憾XD
★醬★
2 months ago
comte97: 我懂我懂(咦
畢業多年對目前的高中生物幾乎一片茫然,雖然還是有一些基礎啦,但是原本的認知可能已經不適用我是最近才知道跳蚤是隸屬蚤目,以前被歸類在長翅目,所以乾脆買高中生物講義獨自升級(?
大概是因為我的書都是捏緊荷包購入,發揮客家精神不把書的內容榨乾絕不放過自己,如果是從圖書館借閱的話會有時間壓力,而且我也無法直接在書上筆記了😂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