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分鐘心理學】ChatGPT 可以取代心理諮商嗎?這集真是我的嘴替(?
「心理諮商以後會被AI取代」這句在我接觸心理學之前,其實也一直都是我的地雷😂😂😂
latest #28
不過我還是覺得我不是很會下創作類型的提示詞,都覺得乾、我還是自己來比較好(
之前公司內部AI交流會時候,聽到同事跟同事小孩的運用心態,都會呃啊好想嘴(忍住忍住
覺得單純需要情緒支持,沒有想調整現狀的話,的確可以就是找AI倒垃圾就好,畢竟活體人類當垃圾桶久了會心累的
立即下載
三玲
2 months ago
前提是資料庫沒有被污染的Ai
如果是被餵污言穢語、不三不四資料的Ai,那拿來當心理治療的浮木,反而會死人
eleven861111: 對啊,我都稱AI是從數據庫中拼湊出來的弗蘭肯斯坦XDD
那些無法先有這個認知的人,我只能說大概就是天擇吧
汫瑜⨠璟鐘自我探索
2 months ago @Edit 2 months ago
伴侶老愛翻舊帳?聽懂言外之意,幫你越翻越「幸福」|【一天聽一點#1694】當我聽出翻舊帳的背後意圖,往往都是讓我更受傷的類型,我也只能選擇略過
汫瑜⨠璟鐘自我探索
2 months ago @Edit 2 months ago
「高」期待VS「低」期待,哪一種關係比較「幸福」?|【幸福翹翹板#10】思考~這集感覺比較可惜點沒反方立場者,會好奇反方觀點
1. 能不指責的說清楚自己的期待
2. 良好的自我情緒調節能力
然後才發現自己想法比較偏最後面的「不會期待對方滿足自己所有期待」、「會去接納與放下那些無法滿足的部份」
我是不是走得太超前了
你要的「關係品質」,身邊人給不了,怎麼辦?|【心理敲敲門#193】認為身為諮商師或學過心理學後,會比一般人更能處理好關係,是帶有優越感的非理性信念。
→ 擁有知識不等於不會經驗到痛苦,而是遭遇挫折時,有比較多方法與技巧可以嘗試,為自己帶來穿越的力量。
這個有感⋯⋯我也有察覺到知道的更多,好像更容易對對方感到失落沮喪與生氣,我也仍在練習。
我昨天去諮商有聊到有些人就算擁有創傷/心理學或是相關的知識後,未有辦法去用一般的方式理解別人或是同理別人
甚至可能會有「我都有辦法處理了,你怎麼沒辦法」的心態
ender1990: 對對!就是這個心態😢之前我也是不斷持續思考,為什麼我還是會有情緒甚至好像更沒辦法接受,才意識到我也有了這個心態
就是還沒完全接納對方的行為模式
我學心理學是想調整跟療癒自己,不是把這個知識拿來當作指責對方的材料的⋯⋯差點本末倒置😂還好察覺了
g223467: 有察覺到就是好事情
有去看你貼的影片XD
我喜歡嘉玲老師分享面對非理性信念的段落
ender1990: 我也喜歡那段~我記得嘉玲老師在別的集數也有分享到他剛開始在做諮商訓練學習時,有對他爸爸更加有情緒跟不能接受,他後來也有發現是這樣的心情
憤怒的人,「真正」的情緒其實不是憤怒|【一天聽一點#1628】心理學家阿德勒提出:憤怒是一種「二次情緒」,是由其他「一次情緒」(如:擔心、害怕、委屈、嫉妒、羞愧、挫折、失望、孤單等感受)所引起的,而憤怒出現的目的,就是要掩蓋或隱藏「一次情緒」。
心情不好就分手/離婚?「愛」不是一時感覺好,而是停止交換|第2季|【心理躲貓貓#19】你當然可以表達,希望對方用你想要的方式來愛你,但這份付出應該出自他的自願。同理,當你想為對方做些什麼,也應該是因為你真心願意,而不是為了換得對方的關注或回應。

有時候聽這類型議題,都會覺得自己是異類😂
「被攻擊」和「批評」時,怎麼安撫自己?|【心理敲敲門#161】我們無法阻止別人投射內在的東西給我們,只需要搞清楚自己是誰,對自己負責就好
為什麼「超級好閨蜜」讓人爆氣?對朋友抓狂的深層心理解析|【心理敲敲門#290】1. 彼此價值觀有衝突,關係不一定會變差,而是跟有沒有踩到你的底線有關
2. 對別人的要求,其實是你投射出去的恐懼
3. 雖然我們要認回自己的投射,並明白不能以此要求他人,但不代表自己只能單方面忍耐,接受對方全部的樣子
4. 把投射收回來,是為了對自己溫柔、給自己自由
解憂時間~拒當「工具人」,怎麼戒了「救世主情結」?|【心理敲敲門#165】1. 真正強大又溫柔的人,不需要張牙舞爪,他們的個體化很完整
2. 清楚知道自己的反應,會給人什麼狀態,先對自己溫柔、接受自己是有限的,給別人的才不會是討好,而是真正的溫柔
3. 能夠對自己溫柔,就會對別人的不溫柔有敏感度,知道哪些人是真的強大且溫柔的
矛盾對決~你會直覺把人當「好人」還是「壞人」|【心理敲敲門#162】判斷好人/壞人的三個方法
1. 看人看動作,判斷你的預設
*對人有好、壞的預設是正常的,但是需要透過事情來檢核你的預設
*與一個人的互動時,只有好或壞的感覺,需要謹慎地覺察
*覺察到對人的預設跟實際有落差時,可能會感到失望、生氣,卻也是你獨立跟分化的開始
2. 在脈絡裡讀訊息
*同樣的事情與結果,可能出自不同的動機,因此需要在脈絡中觀察、判斷訊號
3. 了解信任有階段性
*「交淺不言深」才能保護自己跟對方
我不認識你,要怎麼信任你?要說多少自己的故事,才算真誠?|【心理躲貓貓#4】當建立關係時,別人的反應與自己的想像不同,或許是彼此的交友方法不同。意識到彼此的差異時,先試著用自己自在的方式、速度,慢慢敞開心胸、靠近對方。
→ 不勉強自己,就不用期待對方照顧你的委屈;不勉強對方,對方也不會因為感到不舒服而想遠離你。

不是不知道怎麼說自己,而是害怕別人不想聽、對自己沒興趣,因此不讓人有機會靠近。
→ 朋友關係可以帶來支持、陪伴的力量,但諮商關係給予的空白空間,才能處理底層的心理議題。

啊⋯⋯結果對於B個案我更有共鳴嗎(擦眼淚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