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ily Sep. 2025
latest #18
摸魚級騎士吱呀呀@L
2 months ago @Edit 2 months ago
9/1 【行政契約】(28,28:00)
行政契約的概念,在19世紀行政法綱發展的時期,普遍被認為是一種不可行的概念,因為當時行政法尚未成行的時候,行政契約容易導致政府與其關係良好的人民之間私相授受,或是成為政府壓迫人民的工具(因為遁於司法領域,而能夠不遵守公法上的依法行政)。

我國第一個與行政契約有關的釋字為348解釋,爾後我國與89年將行政契約立於行政程序法中,《行政程序法》第2條第1款參照:
本法所稱行政程序,係指行政機關作成行政處分、締結行政契約、訂定法規命令與行政規則、確定行政計畫、實施行政指導及處理陳情等行為之程序。

此即意味著將行政契約列入正式的行政程序中,並將其法制化。(30:56)
摸魚級騎士吱呀呀@L
2 months ago @Edit 2 months ago
9/1 【和菓子】
https://images.plurk.com/2k18q5LqWygAiL68E19i8h.jpg https://images.plurk.com/wxbRsI1vgNKrKmiWAoHn.jpg https://images.plurk.com/7wd6GqO2NiJaH1RrulJNRz.jpg https://images.plurk.com/2rDLPegPkaYXW8ztQXeVtp.jpg
天之川一看讓我覺得,他長得好像法蘭西國旗(欸
https://images.plurk.com/5HPB4np1jESpOgdKKGkYSz.jpg https://images.plurk.com/1dsyiRWL52E8qZy0IwAdXh.jpg
開始試做阿要的迷你樂譜,其中一個是熟悉的德布西《月光》,這首曲子被gbf 用於月球人的劇情旋律上。
9/2 《極權主義的起源》(導讀)
本書的構想在二戰後具雛形,自1933年納粹上台不久發生國會大廈縱火案後,漢娜決議逃離巴黎,而在1943年後便是希特勒啟動「死亡集中營」的時候。

對她而言,《極權主義的起源》原本的書寫對象並非極權主義,而是種族帝國主義,然後最終為了納入史達林統治蘇聯的研究,遂轉而使用「極權主義」一詞,而這種轉變使原先的大綱「反猶主義-帝國主義-種族主義」產生歷史因果的問題,她認為,極權主義是前所未見的政體,用因果解釋就無法說明,在20世紀以前上開三種要素集齊的情況下為何沒有出現極權主義,這點就必須回歸關於極權主義的「起源」一詞的認定。

起源在新脈絡下不再指歷史淵源,而是結晶論,有相當的要素只意味著可能發生極權主義而非一定,但也意味著,即便在民主國家,出現這三者,也可能導致極權主義。
立即下載
摸魚級騎士吱呀呀@L
2 months ago @Edit 2 months ago
9/3 【雙階段理論】(複習)
雙階段理論意指在同一項行政行為中,可將之分為兩個階段分別適用公法與私法的規定,此舉便是公權力行政與私經濟行政之區分,行政機關可依據案件情況,分別選擇建立公法或私法的組織,以及選擇公法與私法的行政手段,前者被稱為「組織形式選擇自由」,後者則被稱為「行為形式選擇自由」,惟此二種選擇自由僅適用於給付行政,而不適用於干預行政或秩序行政。

雙階段理論的提出乃與前提之選擇自由息息相關,國家如選擇採私經濟行政,基於私法自治原則,政府如藉給付行政之名,肆意安排補助對象,侵犯未獲補助者權益,即可以私法自治為藉口遁入私法的庇護中,不必受公法規範,故而延伸雙階段理論作為一種雙重防止濫權的機制。
摸魚級騎士吱呀呀@L
2 months ago @Edit 2 months ago
雙階段理論發展的背景源自於1944年德國戰敗後,為從事戰後重建工作推行各項政策補助,但因未獲補助者面對市場競爭不力的窘境,且當時見解認為此類補助款金屬於國家與人民之間的私法行為,致使人們申訴無門,因而在原私法關係中,加入了適用公法的階段,形成了兼具公私法關係的雙階段理論。釋字第540號解釋 - 憲法法庭網站釋字540乃是我國對雙階段理論概念的應用實例,文首即敘明:國家為達成行政上之任務,得選擇以公法上行為或私法上行為作為實施之手段。

以該釋字所提的國民住宅為例,依雙階段理論來區分便可分為:
【公法階段】由有承購、承租或貸款需求者,向主管機關提出申請,經主管機關認定其申請合於法定要件。
【私法階段】訂立私法上之買賣、租賃或借貸契約。

前者提行政訴訟,後者提民事訴訟。
摸魚級騎士吱呀呀@L
2 months ago @Edit 2 months ago
9/4 政黨政治下的「忠誠的反對黨」與僵局(記錄)
二戰後,德國基本法(即憲法)提到:「責任政治即政黨政治。」此言說明了一旦欲針對政治人物所做的承諾做究責時,能夠真正落實的唯獨在政黨政治,因為唯有結合成群的政治菁英能夠在政治問題複雜化、專業化的情況下,「真正」落實政治承諾,而唯有承諾有實現的可能,方才能追究其責任。
https://tisanet.org/...釋字第632號解釋 - 憲法法庭網站
無獨有偶,對現代民主體制而言,民主政治亦等於政黨政治,然而「民主」與「政黨」兩個概念本質上是衝突的,「民主」在亞里斯多德對政體的六項分類中指的是「人民的自我統治」,然而隨著社會快速發展與人口的暴增,「人民自我統治」反成為無法實現的目標,因此「代議政治」興起,代表由各類菁英出聲的政治現象,菁英互相結盟,故而成為最初的政黨型態。

而將「民主」與「政黨」兩個概念聯繫一起的,是「選舉權擴張」與「政黨競爭」這兩個因素。前者最早可追溯至1832年英國的國會改革法案,該法案將原本只有5%人口具有投票權,更改為具備一定生產力的人民便可具投票權的局面,意即政治菁英為了取得政治地位,較以往必須握有更高的支持度以維持其正當性;而不同聯盟間為了爭取支持度的競爭,也一定程度保證了權力不會被少數人長期掌握。
從政黨競爭來解釋民主運行,其中最關鍵得使其得以運行的因素,便是「忠誠的反對黨」此概念,意指「忠誠於國家的反對黨」,此概念亦源於英國,換言之,不論政黨之間如何爭鋒相對,但各自絕不會損及國家利益,也始終對國家貴族抱持忠誠。

這在後面會延伸出相當重要的概念,那便是國家不等於政府,現代國家的構成乃是由領土、主權、政府、人民所構成,而政府僅是國家構成要素之一,其替換有其對應社會需求之必要,但若誤將國家等同於政府,那便容易被誤導至「替換執政政府便會導致國家滅亡」的迷思,一旦進入這種迷思,那麼便會如獨裁國家一樣,獨裁者會以「推翻政府便是顛覆國家」的思路勒索人民,使其反而不敢妄自抵抗獨裁政權。
忠誠的反對黨一節,政黨間的競爭不可避免會碰到的難題是,一旦總統制(或半總統制)面臨分立政府,或是內閣制面對少數政府時的窘境,一旦行政權(總統或內閣)與立法權(國會)分屬不同政黨,便容易出現彼此扞格、互不相讓的窘境,此種政治僵局高機率使國家陷入空轉,事實上南韓前總統尹錫悅宣布戒嚴,正是因為面臨國會多次阻撓法案,致使行政權無法順利運作,故而採取戒嚴的手段凍結國會,意圖藉此重新運作行政權。

當然我國的執政黨第一時間發表支持(後來立刻又撤下)的原因,恐怕也是因為我們正面臨跟當時南韓的問題,行政權與立法權對立的政治僵局,不幸的是,依我國目前憲政體制來看(現階段偏半總圖制),未來國會都不會有過半數的黨,因此都會陷入從去年開始的彼此對立,哪一方都無法通過法案的窘境,即憲政空轉。
摸魚級騎士吱呀呀@L
2 months ago @Edit 2 months ago
但這不能歸咎於任何黨,更大的問題是出在我國憲政體制的設計,此設計會讓國家迅速發展憲政,但最後會像藥效退去般導致國家迅速衰竭出現危機,並讓原本能促成民主的政黨競爭,轉變為互相用最大的惡意揣度對方,最終破壞憲政,暫且不表。

被人指責破壞憲政體制的藍白所提國會改革法案,雖然有瑕疵,但是它的顧慮跟希望解決的問題是存在的,它在法律面上是破壞的成分,但在政治學面向,是絕對有必要解決的制度問題,不可一律推翻。

這就是我喜歡政治學的原因。
再次回到忠誠的反對黨,倘若在分立政府或少數政府的情況下,難以避免陷入政治僵局,事實上我國在96年的釋字632(立法院遲未行使監察委員人事同意權是否違憲?),便曾針對立院未通過監察院人選一案進行討論。

案我國憲法增修條文第7條,敘明監察院官職人選係由總統提名,立法院同意任命,即監察院職位乃屬憲法保障範圍,而針對刻意不提名或不同意任命,大法官認為有違憲法:

總統如消極不為提名,或立法院消極不行使同意權,致監察院無從行使職權、發揮功能,國家憲政制度之完整因而遭受破壞,自為憲法所不許。

然而可惜的是,大法官判定違憲,但卻沒有提出遇到該情況該如何解決,而去年我國大法官提名人選從缺一事,與該釋字情況類似,但一樣是無法解決的憲政僵局。
摸魚級騎士吱呀呀@L
2 months ago @Edit 1 months ago
9/5 替罪羊理論的缺陷(《極權主義的起源)
西方歷史上對反猶與仇猶2個概念應予以區別,有一種迷思認為,現代反猶主義源自於從羅馬時代晚期以降對猶太人的迫害與屠殺,因此將現代反猶視作中世紀仇猶的世俗化版本,但實際上,從中世紀銜接至近現代的猶太人事務,箇中的斷裂感甚至比十字軍東征的災難更明顯,而這種斷裂在15-16世紀末顯示了猶太人與異教徒的關係降至冰點。

在漢娜看來,此時期的猶太人將自身與其他民族的差異從原本的宗派、信仰,轉向為內在本性之別,古老的猶太人與他人的差異在於種族而非教義,此種觀念逐漸讓猶太人進入封閉系統,與猶太的自我定位轉變與自我詮釋同時,基督教世界也正面臨自身的民族分裂,試圖在現代民族國家中重新定義自己在國家體系的位置。

猶太與基督教世界的衝突發生在各自重尋地位的過程。
預留
預留
預留
摸魚級騎士吱呀呀@L
1 months ago @Edit 1 months ago
9/23 行政處分之附款
行政程序法第93條:行政機關作成行政處分有裁量權時,得為附款。無裁量權者,以法律有明文規定或為確保行政處分法定要件之履行而以該要件為附款內容者為限,始得為之。
意即行政處分之附款必須在兩個情況下方得提出:其一,有裁量權,其二,若無裁量權,則需有法律明文規定或為確保行政處分法定要件之履行。
又該條亦指出附款有以下幾類:
一、期限。
二、條件。
三、負擔。
四、保留行政處分之廢止權。
五、保留負擔之事後附加或變更。
摸魚級騎士吱呀呀@L
1 weeks ago @Edit 6 days ago
10/28 科學並非理性(科學革命的結構)
19世紀末的歐陸哲學家們懷疑唯心論能否真正解釋世界的迅速變遷,此際,唯心論開始擴展到英美,歐洲的舊中心則發展出幾條新的路徑,而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以維也納大學教授席立克為中心的「維也納學派」,他們試圖透過對於學術語言的重新整頓,來建立起學科之間共同的推演邏輯與定義,俗稱科際整合。

然而這種追求見證標準的手段,最終卻成為了雙面刃,在他們使用嚴密的邏輯去見證學問知識時,首先落入了如何訂立嚴格客觀判斷基準的難題,諸多他們認為的檢證標準幾乎無法通過「反例」的反駁,科哲試著與統計學結合,討論統計學的應用與機率,但最終卻不得不面臨「偏離科學」的問題。

此時,「回歸科學運動」的起手式,正是從1950年代的「科學史」研究起手,但似乎這種回歸否定了科學代表的理性含義。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