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in
Sign Up For Free
English
中文 (繁體)
中文 (香港)
中文 (简体)
日本語
Filipino
Bahasa Indonesia
Bahasa Melayu
Pусский
Português (Brasil)
Magyar
Français
Español
Deutsch
Čeština
العربية
Català
Dansk
Ελληνικά
فارسی
Suomi
Gaeilge
Hindi
עברית
Hrvatski
Italiano
Norsk bokmål
Nederlands
한국어
Polski
Română
Slovenský
Svenska
Türkçe
українська
беларуская
ไทย
Standard view
雷加★音樂廳地縛靈★
2 months ago
兩個中生代的鋼琴家先後登上了薩爾茲堡音樂節。38歲的伊戈爾.列維特,41歲的維京格.歐拉夫森,這兩個不走尋常路線的鋼琴家都獲得奧地利樂評的盛讚。
#樂評轉摘
雷加★音樂廳地縛靈★
2 months ago
列維特的曲目以舒伯特的降B大調奏鳴曲D.960開始,經過舒曼的《夜曲》op. 23來到蕭邦的b 小調奏鳴曲Op.35。從這個D.960這分量極重的奏鳴曲開始就令人訝異,整體的調性更是讓Wilhelm Sinkovicz用夢魘去形容。
雷加★音樂廳地縛靈★
2 months ago
列維特將舒伯特降B大調奏鳴曲複雜的音樂迷宮未能束縛住這位鋼琴家。天國般的長度,化為夢遊所跟隨的道路,藉此引領觀眾踏入浪漫主義「恐怖奇觀」的入口。蕭邦b 小調奏鳴曲除了有超絕的技巧,還有在其上的膽識:「速滑奏般的音群清晰地逐音呈現,同時讓左手的副聲部依然靈活歌唱」、「作曲家似乎正絕望地尋找救贖、尋找美、尋找那條廣闊的旋律線」而夾雜在其中的舒曼《夜曲》之複雜性,讓蕭邦第二號奏鳴曲中的爆炸性都有如一種解開衣戈耳狄俄斯之結(亞歷山大之結)的過程。
雷加★音樂廳地縛靈★
2 months ago
歐拉夫森的獨奏會安排,或許能說是更令人嘆為觀止。他挑選了巴哈、貝多芬、舒伯特三人的作品,但全以E大調和E小調構築。這跨度自古典到浪漫曲目,以九十分鐘沒有休息的連續呈現。而Walter Weidringer更指出,這每一首曲目幾乎都是誕生自上一首曲目的殘影當中,維持著情感層面的聯繫,乃至於他幾乎只能將「詮釋」用單數呈現。但這詮釋卻是層層遞進。這位永遠獨樹一格的鋼琴家落座後,先是輕輕撫摸了鍵盤。然後以貓一般的步伐展開巴哈前奏曲BWV854,樸素的詮釋貝多芬第二十七號奏鳴曲Op.90,再到構造龐大的巴哈第六號組曲BWV 830。隨後是憂鬱的舒伯特第六號奏鳴曲D.566,最後來到貝多芬第三十號奏鳴曲Op.109。
立即下載
雷加★音樂廳地縛靈★
2 months ago
非常值得探究的一點,歐拉夫森將貝多芬第三十號奏鳴曲理解為「對郭德堡的致敬」,這首作品的終樂章變奏曲格式確實有這個味道。更耐人尋味的是,這場演出的時間在大約90分鐘,與郭德堡變奏曲的演奏時長非常類似。而以E大調開頭,「回歸」到E大調結尾,也正與郭德堡的回歸有所呼應。我們是否能說,歐拉夫森在演奏了一年的郭德堡後,將這首作品的精神化身更加內於身心當中呢?無論如何,這絕對是場嘆為觀止的音樂會。
Delete
Reply
Edit
Cancel
Cance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