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的晚上六點半左右,總是能看到天空的顏色異常迷人。整片天幕被一層黯藍給覆蓋,只留下一道橘黃在遠處天邊殘留。今天慣常的從愛國東路走向兩廳院時,我又看到了這片風景。我不禁暗想,或許今晚的布雷查茲,也將會是這樣美麗顏色。我還真猜對了。那大塊大塊幽暗的藍與點襯的橙,正是我在今夜布雷查茲琴聲中聽到的意象。
我訝異於布雷查茲的獨奏,始於一發聲就始空氣為之沉寂的弱音。船歌的開始,有點水晶似的破碎。左手的水波低音緩緩地推開光影,右手如浪的拋出和緩的弧。布雷查茲使我想到的,竟是種德布西式水波朦朧意象。這朦朧之色,更進一步地像是回推蕭邦本人所用的鋼琴是被如此形容「琴鍵輕盈,具有銀亮但兼具朦朧聲響」。布雷查茲的音符是黯色的,但同樣的帶有一種輕盈的質地,且經常性的具有朦朧。整場音樂會幾乎維持在mp以下的音量,卻自然地傳遞典雅的吟唱。且布雷查茲有種天然的感受,聲部樂句難以察覺刻意的雕砌,卻是種聽著舒適無比的自然傳達。
上半場的詼諧曲與敘事曲,很坦然地說在當下並未發現有什麼亂流或錯音問題,只能歸咎於個人學藝不精,對蕭邦這兩首曲目得太過不了解。但仍想提及,對於詼諧曲當中那股馬蹄踏雪地的奔騰,與中段以詩性去闡發憂國懷傷的心情,彷彿聽得蕭邦藉此聊表對於故鄉的想念。
兩套馬祖卡則無疑是今夜的心頭好。上半場的Op.50,音符輕巧的彷若雪片飄落一般。手指接觸到會有感覺,但卻只是一瞬的。無重量,卻能意會。布雷查茲將馬祖卡的弱音抓到這種輕柔的質地,且不忘維持這脫胎自民間舞曲的節奏感。下半的Op.17,顯得更加陽光。創作較為早期的這套作品,布雷查茲呈現的更貼近故國波蘭的農村。更為動感的節奏,稍加強力的重音,使上下半場形成相映成趣的兩套作品。
對於第三號奏鳴曲,幾乎無保留的喜歡布雷查茲今天的演奏。從第一樂章開頭,如鐘聲一般豎立的和弦、逐步推展的第一主題、深情懷素的第二主題。優雅與共振並存,布雷查茲在第一樂章仍展現了銀鈴般華麗的連續音符與強勁的上行音階。而第二樂章琴聲則是化作逼逼波波的水泡,以不同的彩度輪番出現。中段則與開頭的船歌相呼應,用了綿長的樂曲徐緩的演唱。
第三樂章無與倫比。開頭以帶有柔勁的強音拉開,比例約是七分柔、三份剛。後續鍵盤上轉換無數幽微的光澤,串接起的,卻是布雷查茲帶點陰柔氣息的詩性。布雷查茲的詩性給我很特別的感受,絕非憂鬱囈語的病態感,而更像是內心敏感因而對很多事物有所反應。此處的呈現,像是蕭邦一個人漫步於波蘭的宮殿,卻空蕩蕩的毫無一人,只有昏黃的夕陽照著惆悵。而更哀傷處,在發覺這漫步甚至只是一個尋不得的回憶,連現實也不是。以其高敏感的詩意,綿和細膩的音色,布雷查茲完整了這個第三樂章。而後第四樂章響起的,是與上半場壓軸的詼諧曲對應,一陣鐵馬奔騰於覆雪泥壤上的急促。漸變的音色,跟隨漸強的音量推演,與之湧現的竟是一股昂揚的戰意。為守護、為保衛,即便此身並不健壯,但仍為一切美好事物犧牲的準備。至此,已全然被布雷查茲這第三號奏鳴曲感動。
安可的華爾滋給了個平復心情的輕鬆結尾。速度的長線加快,音色的俏皮與整體的輕鬆,是這感傷蕭邦後恰到好處的心靈平復之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