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今天開始,我對於維特哈絲的尊稱就是神仙教母。他有著超強的魔法能力,坐在首席的位置領奏卻改寫了整個北市交的聲響,而且輕而易舉的征服了中山堂惡名昭彰的音場。除了魔法,想不到其他的可能。
長期以來,TSO的聲響總是有種剛硬的金屬感。當然他們以金屬的堅硬創造了精彩的演奏,但音色上仍是帶了點堅硬。維特哈絲,不知道施了什麼魔法的維特哈絲,卻是讓今天的TSO能帶有綢緞般的柔軟,也帶有檜木似的堅韌,而且每一個聲音都漂亮到不行。下半場的第四號交響曲,第一樂章先是如霧的、極其綿軟的序曲。第一主題推出的卻是一股「韌」,有力的動能覆蓋著軟墊,八分強力用兩分柔軟包裹,聽者有精神卻又舒服無比。第二主題的抒情性格卻用九成的軟做出了反襯,TSO拉出了彷若絨毛般的輕拂。
第二樂章的開頭,弦樂像是小夜曲的輕柔展開,音色的狀況好到讓人想把下巴掉下來。因為這豐潤綿密的音色,狀態好的像是在演奏廳內聆賞弦樂四重奏,還是一定水準的名團。請各位更別忘記,維特哈絲引導TSO達到這個偉業的地方是在中山堂!在這個柴八八的音樂廳,做出水分飽滿的聲響,我只有五體投地的份。維特哈絲在這裡展現的另一個功力是漂亮卻輕鬆的旋律性。他的旋律唱法不是美聲的歌,也不是民謠的吟。是一種不做作的,非常自然的流淌。
如果第二樂章的過分柔綿讓人擔心三四樂章會不夠強力,那絕對是多慮了。第三樂章活潑的起跳做為前導,迎來這首交響曲後半段的歡快。而AB兩段的不停重複,維特哈絲將那股好像終止式將至卻仍意猶未盡,下一秒出現又一段發展的味道的滿足感玩的爐火純青。尤其是他刻意的延長旋律的尾巴,帶著玩心似的作弄,好玩到不行。第四樂章則興奮的開跑,彷彿追逐著一陣風的不停延續。這裡毫不張揚,而是以熱情的方式去嬉戲。維特哈絲與TSO儘管今天只有小小的編制,但發揮出了強而有力的聲響,甚至連樂團在超大編制時都難以企及。
且在這個第四交響曲,聲部各自的性格與功用著實是無比的鮮明。彷若巨人的各個器官,忠實而努力的發揮著自己的能耐去驅動整個身體。這器官的明顯性格,讓人可以聽到中提琴的撥奏、大提琴和低音大提琴的低音、法國號對單簧管的伴奏呼應。還有那最精彩的,第一小提琴和第二小提琴輪流演奏的來回。此前以為這只有在兩部小提琴分列兩側擺立才有可能清楚聽到,但今天晚上相鄰的兩部卻神奇的做到了。而前述的弦樂四重奏那種聲部彼此配合的拉奏,在整夜演出都聽到樂團拷貝出來,做著同樣默契絕好的配合
上半場的貝多芬小提琴協奏曲…怎麼說呢?如果我不知道貝多芬的話,在維特哈絲的詮釋下我甚至會以為這是一個舒伯特一般的柔情男性,甚至是女性所寫的作品。但這裡卻非貶謫,我是帶著無比地敬意去寫維特哈絲的詮釋,因為今晚的演奏在這樣的柔和風格中,帶有了令人敬佩的說服力與演奏技巧。
樂團的定音鼓開頭就是輕巧的,一觸即止。然後木管的唱法,與隨後加入的樂團,都帶有春風一般的柔和。在第一次的呈示部,整團就在維特哈絲的手勢引導下流動的歌。而這位神仙教母加入的方式,如鳥鳴、如流水,一陣清晰明亮的聲響,用純淨的自然美感加入。維特哈絲的拉奏不常往極強去推,且令人訝異無比的在這首「英雄式」的小提琴協奏曲當中維持著中弱的聲響。但他以弱音做出的演奏,真是讓人舒服。音量小卻帶有極好的穿透性射上二樓,樂曲帶有自然無比的流動。
可貝小協架構上的節奏感,維特哈絲也沒有放掉。而是高超的融入了自己的旋律當中,非常輕而易舉的推著聽眾向前奔跑。TSO則跟著維特哈絲維持在中弱的聲響,僅僅在少數片段拉出輝煌的金光。但就是這個中弱讓人感到不可思議,因為這幾乎室內樂感的細緻,彷彿每個團員都在聽者彼此演奏的對話。這完全不像以前認知的TSO,光此一場,就證明TSO羽化出的演奏實力有多麼可敬。
這弱音之細膩在第二樂章到達極限,樂團的開場彷彿下一秒要唱出「Ave Maira」一般的神聖高潔。而信仰的虔誠,維特哈絲用小提琴表達對音樂的奉獻。他拉出了一陣弱而真摯的禱告,像是傾訴著對於演奏音樂的熱愛。每個音符都清晰,每個音符都娟秀,每個音符都讓人感嘆著音樂是可以多麼的美好。
旋回式的第三樂章,或許能稍稍牢騷不夠有力,但這可以牢騷的程度跟卻必須是最最最輕微的。因為維特哈絲用的,是音色上的魔法變化,以及節奏上的拿捏妥當。在這些迴旋當中,還能聽到維特哈絲跟著樂團最自然的力度變化。從小而大,變弱,然後再從小而大。自弱而強的情感凝聚,在兩個段落之間用一種令人瞠目的方式凝結。維特哈絲以一己之力,用弱而如絲到琴聲,吊住了整個樂章的張力。就以此首貝小協,更能理解唱片中未能理解的維特哈絲為何總是維持悠然而柔和的弱音。要到現場才知道,神仙教母會施展魔法,讓那個弱音變成最甜蜜美好的事物。
要能抱怨的話,就是管樂的團員們可以再吹的弱一點點和再準一點點。好啦我知道這對銅管來說超機車,但就是希望可以再弱一點,和再柔一點,這樣,才能符合維特哈絲整體的鋪成策略。
開場的《科里奧蘭》序曲,更是作為維特哈絲美學觀念的最直接呈現。在這首序曲裡,維特哈絲用簡單卻異常有效的音量遞增,去創造曲目中的戲劇感。
此夜甚為難忘,不光是維特哈絲本人拉奏的技巧超絕,更是看到TSO這突破性的演奏改變。聽完這場獲得大大大的滿足,忽地覺得沒看到《羅恩格林》倒也無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