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對外人很客氣,卻忍不住對家人發脾氣嗎?|【你好,世代#48】*經常性暴走
→ 以「真實」包裝「傷害」,最終可能成為一種習慣(如:把家人當出氣筒)。

*偶發式暴走
對「特定對象」很偶爾才會暴走,代表彼此有安全感,情感帳戶也有足夠的存款可以修復關係

1. 重新詮釋行為~看見背後的「求救訊號」
2. 事後「修復關係」與「降低頻率」

我覺得還需要看對方的「心智化」能力⋯⋯
latest #26
汫瑜⨠璟鐘自我探索
2 months ago @Edit 2 months ago
男人不敢談的「情緒」是什麼?如何讓男性願意「聊心事」?~feat.臺灣男性協會理事長 郭雅真|第2季|【...哇乾、這集真的重磅來賓……
嘎嘎嗚拉拉🤣書包會懷孕wwww
聽了也是真的讓人難過……好期待下一集QQ
【十分鐘心理學】為什麼想抱怨?其實是你的「未滿足需求」!又是一集嘴替(?)收穫良多,做個筆記

從抱怨裡獲得的好處:
1. 情緒宣洩與抒壓
2. 尋求到認同感與連結
3. 獲得繼續撐下去的力量
4. 短暫消除焦慮→他人幫助調節自己情緒
汫瑜⨠璟鐘自我探索
2 months ago @Edit 2 months ago
習慣抱怨後會有的負面:
1. 新的無力感疊加
2. 能逃避承擔改變的後果與責任
3. 沒有選擇的認知困境
4. 情緒迴圈→其實是因為一直沒有去處理需求
5. 與他人關係的磨耗,關係存款的減少

亞洲的境況:
對權威的需求提出很困難,是因為經驗到很多不聽想法的權威
但還是有比較平等對待下層的權威存在的
立即下載
汫瑜⨠璟鐘自我探索
2 months ago @Edit 2 months ago
一直聽人抱怨的人:
1. 感受到無限的無力感
2. 會想跳出無力感→因為不舒服
3. 會對不停重複的對方感到生氣「為什麼不改變」
4. 罪惡感→指責對方不改變、或者不提供建言、或者斷開而產生的情緒

思考抱怨對自己的意義跟幫助是什麼?

練習抱怨的語言轉換:
>最容易讓自己感到痛苦的語言,就是把自己放在受害者位置的語言(例:為什麼我這麼倒楣、為什麼他都不這樣做)
>這種語言最麻煩的地方在於:廣泛化、一致化、標準化(標籤化)
>會越來越難相信這是困境,而越會覺得這是難以抵抗的命運
我還有想到個「自證預言」,感覺是上面負面疊加出來的結果之一(
不是因為期待為出發點,而是先因為抱怨的人讓自己不舒服了,所以希望對方改變而達到根源上停止的目的🤔
無所不在的「投射」~我討厭你,是因為我接受不了我自己?|【心理躲貓貓#6】再複習
投射:以為自己想像的他,就是真實的他
>以「我以為」、「我覺得」開頭的句子,通常未與對方核對、討論,容易隱含投射,而且一旦認定後就沒有調整空間
>容易發生在價值觀有差異的情況,往往藏在不被喜歡的情緒(如:討厭、失望)背後
→ 讓你很敏感、在意的地方,就是你想花很多力氣想保護自己,或不希望自己做的事情。
所有「討厭」都跟投射有關?
>投射牽涉到對別人的感受,當你無法自我接納,把不喜歡、不想要的自己放到別人身上,並且批評對方,等於是讓自己保持在好的狀態,這是一種「防衛機轉」(潛意識的自我保護機制)
※ 如果你的討厭,單純跟個人「喜好」有關,也沒有想要改變對方,就不是「投射」。

好的特質也可能是投射
例:看見別人穿著、打扮成你喜歡的形象,就直接認定對方很厲害,想變得跟對方一樣。
一再的辨認出自己被當成投射的容器、被影響,一開始憤怒、怨懟,到現在的無奈
感覺被「冒犯」,是對方的問題,還是自己的議題?|【幸福翹翹板#26】被冒犯的感覺,是「內在有傷」的重要訊號
>投射:一件事情讓你有情緒,而且想要「介入」,希望他人也跟你的想法一樣。

第一時間先思考自己在想什麼?想要什麼?合不合理?

你的表達起手式,是「你應該」還是「我需要」?
>用「表達期待」的方式說出需要,對方比較不會感覺到敵意,或是被要求、控制

「被誤解」是表達者的宿命?
人生,要對自己「狠」一點,還是「好」一點?|【幸福翹翹板#41】是手段,不是目的
首先要先清楚知道自己的目的是什麼🤔
怎麼說話,給人「陪伴&安全」?|【心理敲敲門#170】安慰的三個地雷
1. 錯誤的鼓勵
例:天無絕人之路、事情不會再更糟了
>對傷心的人是一種否定,讓他懷疑自己
例:對失戀者說「下一個會更好」
>讓人感覺悲傷跟脆弱都是不被接受的
2. 用信仰安慰對方:老天爺、上帝、佛祖自有安排。
>把責任歸咎於更大的存在,是在破壞對方的信仰,因為他無法理解這個信仰,為什麼要對自己做這麼痛苦的安排,而對信仰幻滅、變得更無措
3. 一直給人建議

被安慰刺傷,怎麼調適?
1. 看見安慰者的好意,不認真把對方的話聽進去 2. 承認自己的脆弱與有限,表達自己內在深層的在乎,允許自己有悲傷的時刻 3. 傾聽自己內在的聲音:現在的自己到底怎麼想呢?
該怎麼安慰比較好?
1. 少說話、不要否認對方的悲傷
>「他現在已經更好了」、「他不痛了」…等於在跟悲傷的人說,他現在的情緒反應都是多的
>可以一起回憶逝者留下的好經驗與好事,曾經共度的美好時光和正面的回憶,能帶來力量與溫暖
→ 共同回憶的過程,能夠讓我們重新與離開的人產生連結

2. 成為對方的按鈕
心理學研究中,請一組受試者在尖銳的噪音下,解困難的數學題,很多人因為噪音而放棄。
告訴另一組受試者,若受不了噪音,可以按按鈕讓噪音消失,結果大部分的人都順利解題,且沒有人按下按鈕。
>光是讓悲傷的人知道,當他需要的時候有你在,就能給他力量
>在尊重對方的前提下,提供對方現階段最需要的幫助,成為對方的「選項」

選項:不一定要執行,光是存在就足夠讓人覺得有掌控感與安全感
你就是這樣,你不會改~決定命運的「投射性認同」|【心理躲貓貓#8】複習「投射性認同」
在實際的人際互動中,你因為投射他人而做出某個行為時,會預期對方會做出什麼事情,當對方被你的表現所影響,會如你預期地表現出你假設的行為,讓你「自驗預言」。

如果在心理狀態比較安穩的時候,可以跟信任的人聊聊,能幫助自己貼近現實狀態。

→ 對世界深信不疑的看法,最終會變成我們的真實。但做出改變是需要醞釀的,尊重內心的感覺,允許自己不用一次就完全改變,在還有許多擔心的時候,可以多和讓自己安心的人相處,累積更多好的感覺、成功經驗,就有機會讓關係變得不一樣。
為什麼「家人之間」,很容易有情緒?|【心理敲敲門#138】五種情緒阻礙
1. 內攝:把別人給你的信念吸取進來
2. 投射:把自己不喜歡的東西丟出去
3. 迴射:把想對別人做的事情,或把想對待別人的方式,拿回來自己做,迴射通常前面會先有內攝
4. 解離:打岔、離開現在的狀態
5. 融合:關係中沒有分你和我
負表述容易引起不舒服
1. 「你為什麼不…」表示對方直接認為你不要
2. 負表述常把想說的話包在裡面,卻不直說,而大腦會容易有白熊效應
>白熊效應:說「不要想到白熊」,你就越容易想到白熊。
3. 被預設的人,會覺得自己被貼標籤、被誤解,而感到不舒服
4. 貼別人標籤的人,當你這麼說的時候,表示你對他的看見就只有這樣,因此看不到他其他的可能

這些東西真容易觀察到呢
如何關心「生悶氣」的人?缺乏「自我覺察」的3個特徵|【一天聽一點#1709】自我覺察:跳到第三者的視角,觀察自己的行為、情緒和反應
沒辦法「自我覺察」的人,可能有的三個特徵:
1. 搞不定自己的情緒:情緒很容易變得極端,突然暴怒、失控,或對事情完全沒有感覺、說不清楚自己的感受
2. 對別人的回饋比較敏感
3. 看不見別人的需要

引導對方練習「自我覺察」的前提:一定要先有心力照顧自己,並且確認對方也有練習的意願
>自我覺察是他的功課,不是你的責任,你可以陪他一起,但不需要成為他的拯救者,也不需要期待對方跟你有一樣的程度
汫瑜⨠璟鐘自我探索
2 months ago @Edit 2 months ago
這集感覺比較只有說到像穿山甲這類悶著情緒不說的類型,其實我覺得還有說很多很多要求跟焦慮或投射的刺蝟類型也有符合😅
如果愛不是為了「滿足需求」,到底為什麼要在一起?|第2季|【心理躲貓貓#20】*愛裡面,其實存在「瘋狂的因子」
*親密關係是從交換開始,但不只停留在交換
>在一股腦兒投入感情之前,為了保護自己不受傷害,多少會想試探對方是不是個願意「互惠」的人(你付出,而對方有回應),藉此慢慢靠近與確認彼此心意
>這份付出,必須建立在你「有意願」的情況下,之後等收到對方的回應時,你們都能各自衡量這段關係要不要繼續下去

怎樣才算「真感情」?
→ 經得起考驗的真友誼,重要的其實不是那杯咖啡或借出去的錢,而是雙方長期累積下來的情感,以及真正能夠尊重彼此的「意願」。
汫瑜⨠璟鐘自我探索
2 months ago @Edit 2 months ago
*小心藏在愛裡的控制
>我們很容易不小心先自我壓迫,勉強自己為對方付出、配合對方,之後也期待對方能夠滿足自己
>無論是出於真心想給,還是覺得自己應該為對方做些什麼,若沒有顧及對方的意願,其實都是一種控制。反過來說,若一味要求對方滿足自己的需求,而不管他是否力所能及,也同樣是一種控制
→ 在不勉強自己的情況下去付出,無論對方是否有回應,你都不會太過失望,也不會衍生出各種複雜的情緒、引發無意義的爭吵,可以真正享受到愛的美好。

*真的知道自己想要什麼的時候,就不會去控制別人。
>很多時候搞不清楚自己真正的需求,就容易因為不安與緊張,想要讓身邊的人符合自己的想像,藉此獲得掌控感
→ 自我覺察看似費時,但其實是最省力的做法。當你真正了解自己時,就能少走很多彎路,也更能自在地與他人互動。
今天就被勾到有點情緒上來🙃
唉、時刻提醒自己持續練習
你「不忍心」讓伴侶一個人,卻也感覺「很累」嗎?|【愛情診聊室#21】傾聽伴侶的需求,不等於一定要滿足他
*需求的三大類型
1. 可以被滿足
2. 礙於現實的限制,不太可能被滿足
3. 之後有機會被滿足(調整被滿足的形式,或改變核心的需要)
→ 人與環境都是動態的,要隨著不同的人生階段調整互動的方式,才能適應當時的狀態。

*無法拒絕是因為內心的罪惡感被勾起。

*該如何安撫內心的罪惡感,學會關照自己的需要?
>明知要照顧自己的需求卻做不到,甚至會因為拒絕幫助對方而感到罪惡感,這通常與原生家庭的經驗有關。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