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threads大家又討論起
關於如何分辯BL向跟G向作品?
研究所時,因為寫過漫畫論文,有探討過這點。所以提供比較有系統的分法給各位參考:
作品的畫風、劇情、作者性別請忽略,基本上是看一部作品連載場域、觀看讀者性別的量比來評斷,作品屬性。
舉簡單的栗子🌰,作者連載的漫畫月刊如果是BL月刊,就可以確定是BL作品。這本BL月刊可能跟出版社的出刊前就設定好要銷售的客戶性別、與實際調查客群屬性有關,如這月刊的大眾讀者為腐女,就可以推定在上面連載的作品為BL非G向。
如果連載沒有分類,第二點就是作者對作品的自定義。作者有權定義作品是G向、BL、其他。當然你可以不認同作者分類。
這是當時我所找到能有效、與邏輯分類市面大部分BL與G向作品的方法。
但這種分類方式,近幾年有瑕疵
隨著時代演變,越來越多作品去性別化,也不做大部分類,且也越來越多定義為少年或少女向的作品,反而比較受異性歡迎。舉例:JUMP周刊少年過去連載的《影子籃球員》和《排球少年》這類少年漫畫,女性讀者群相當龐大,且大量增長跟男性五五開,甚至超越。
故以讀者性別數分類作品,在近年是否為有效分類法,其實已經打上問號❓
並且年代越長的作品,粉絲性別與屬性人數的變遷也是一個問題。試著想想看如果最開始定義為BL遊戲「新世界狂歡」,在某年男同用戶超越腐女用戶,那麼是否就會變成G向作品?故目前還需要一種更明確的分類方法,來適應這個時代。
或許這表示男女傾向的作品,開始慢慢走向不需要分類與標籤化,單純以大眾娛樂上來說,都可以讓不同人享受看每個作品的樂趣?當然這就是不符合學術研究內容的發言了。
故為了讓作品能被定應,追加關於作者和官方,對作品傾向的最終裁定權,應該是目前可解的方式?假定:「新世界狂歡」在某年男同玩家多於腐女,但官方定義新世界狂歡仍然是BL遊戲,只是用戶客群多為男同。
故從探討中,在作品定義屬性和傾向裡可以分成三種定義:
1.作者與官方的裁定作品傾向
2.量化表所統計的作品性別屬性、傾向
3.讀者個人感受認定作品傾向
一般都會停留在第3點的自我定義上,也許可以思考1、2點的定義方式,來對於該作品的屬性作出結論和有邏輯的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