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克特/小海
1 months ago @Edit 1 months ago
心情雜

想到什麼打什麼
主要是關於最近在研究的一些戰爭歷史資料
latest #42
海克特/小海
1 months ago @Edit 1 months ago
友列們當初跟我互追的原因大部分都是因為先前的二次元坑吧
應該沒有預測到我這個人河道現在大部分都在講自己的Oc 和歷史研究
歷史研究我很愛聽呀~只要不要考我具體幾年就好
海克特/小海
1 months ago @Edit 1 months ago
https://images.plurk.com/6OpekOQ1DHMUbpaYYx5zMZ.jpg
1. 總而言之先說振奮人心的好事
前鎮子在研究RAF 訓練基地自出版的雜誌
考慮一篇一篇整理翻譯實在太慢
我希望能利用Ai 整理歸納和翻譯這些文本
由於我不確定上傳資料到Ai 模型會不會違反線上檔案館的使用條款
於是就寄信給了擁有此Archive 的單位: 位於加拿大的大英國協空軍訓練計畫博物館兼加拿大皇家空軍二戰紀念館

一週之後得到了回信,館方表示鼓勵任何形式的引用,且期盼若我之後有英文或法文的文章刊登,能寄一份給博物館
立即下載
海克特/小海
1 months ago @Edit 1 months ago
carrie1347: 太好了 沒關係我也對數字年份沒有概念
海克特/小海
1 months ago @Edit 1 months ago
得到首肯之後我以為我的研究就能一帆風順
結果發現Ai 對於掃描並OCR 化的文本的處理能力超級有限
還是需要人類(也就是我)將文本謄寫成純文字然後用json 整理出層級類別之後,Ai 才能夠「看懂」
看懂是一回事,若要讓Ai 「學習」這些知識還必須要花費更多人力時間去篩選處理這些文本
海克特/小海
1 months ago
世界上有極大量的歷史文件檔案都是只有初步掃描,並沒有將轉換的純文字好好的偵錯整理,所以即便目前的搜尋引擎再萬能,也是無法提取到這些最接近第一手的歷史資料,因為這些資料有的根本還沒處理到讓Ai 看得懂
海克特/小海
1 months ago
加上前鎮子去Ai 研習,從講師那邊知道了Ai 工具的弱點與極限
有些事情還真仍是無可避免地需要大量人力。人力處理歸納資料之後,Ai 才能學習;即便學習完了還是需要人類對其測驗和調整,確認一切正確之後才能推出,然而出了實驗環境以後真正的考驗才開始⋯
海克特/小海
1 months ago @Edit 1 months ago
「不要企圖創造一個什麼都知道的Ai」 這是真的。訓練Ai 模型應該要往某個專業領域訓練調教就好,越多的知識,Ai 反而會越失去學習的重心,而且並不是多次就可以解決。
沒錯,訓練太多次,Ai 就會變得像搶答的學生,回答得快但答案不一定是對的。
至於怎樣是太少次或太多次,都要人工去試出來才知道
海克特/小海
1 months ago
然後,使用Ai的時候也要將請求精簡,否則他就會用了大量資源之後還答非所問
結果用到最後,你終將成為人際溝通大師
海克特/小海
1 months ago
扯遠了
講這麼多,我想說的是現在的風向有點過度神化Ai 這個工具了。
除魅化後它其實目前為止還是個靠機率和熵值驅動的猜猜自動完成程式,只是它有上千萬個小旋鈕調整選擇答案的權重。通用Ai 在淺層知識領域的「推測」可能還能應付使用,但在更深入的專業領域不一定能替代人類,更遑論它現在根本還是需要有專業知識的人類幫它篩選資料,也需要擁有專業知識的人類來檢測它的表現,更是需要專業人士與之來回溝通,才能產出連專業人士都能認可的成果。
海克特/小海
1 months ago
而且若未來知識產業將因Ai 工具的普及替換掉大量的人類,那麼人類誰存誰走,或許擁有專業知識或技術與否不會佔篩選條件如此大的比重。公司可能會更著重Ai 擅長的領域以外的才能,例如溝通技巧、架構規劃、團隊經營等等。
海克特/小海
1 months ago @Edit 1 months ago
溝通技巧和團隊經營技巧,我雖然並不自認自己在這方面多厲害,但個人拙見是覺得成天逢人就一句「你會被Ai 取代」的人,應該不會是擅長溝通技巧或團隊經營的人才類型啦。
海克特/小海
1 months ago @Edit 1 months ago
2. 說回RAF雜誌資料
一開始想研究軍隊雜誌,是因為被一戰的戰壕雜誌激起好奇心。我的初衷本來是希望能找到二戰時跟戰壕雜誌一樣來自前線戰鬥單位的出版物,但後來找到的雜誌大部分都來自二戰英國的後方培訓單位。
不過我認為這算是給我開拓了新的視野 —— 讓我認知到戰爭除了前線之外,後方也需要非常、非常多人的支持和努力,所以也是非常值得研究的。
海克特/小海
1 months ago @Edit 1 months ago
我其實很不喜歡把二戰同盟國的勝利全歸於美國的貢獻的論點。

我自己的看法是,現代台灣人在戰爭領域中獨尊美國有幾個原因,一是源於過往從國民政府遷台後,社會和軍隊長期接受美國的資助,所以人民潛移默化地認為「美國很強」,當時的政府或許也鼓勵這個想法;二是影視工業的強勢輸入,美國觀點的戰爭作品強調美軍在二戰前線的英勇表現;三,則是目前的局勢,若戰爭真的發生,不少人希望美方介入,而「美軍是自古以來的最會打的盟友」這個想法對希望美國介入的派系有利。
海克特/小海
1 months ago @Edit 1 months ago
我認為過於強調「二戰盟國的勝利全歸於美國」的論點,會讓人忽略掉那些當時被德國吞噬掉的歐陸國家的流亡軍隊、國協國家、殖民地軍隊的貢獻與努力(不管他們是不是願意的,他們的參戰也促成了同盟勝利的結果。國協也有不少國家的軍隊被大局所犧牲,例如紐澳軍隊被總指揮放生而被日本俘虜,大量POW因而死於死亡行軍和強迫勞動)。

而且可能有些人覺得若台海打起來會馬上變成盟軍打諾曼第一樣,陸軍和海陸上岸佔領城市,和國軍在街道駁火,事實上我覺得若要打起來,台灣會更像被德軍炸成便便的英國,主要的戰場會在海上和空中,但我們的佈局絕對不能參考英國,因為別忘了英國當時還有一點日不落國的老本,有殖民地和前殖民地分攤後勤和裝備生產。而台灣沒有這種地方。
海克特/小海
1 months ago
英國在戰時的homefront 工作可不比前線還要少,而且因應戰爭前期的戰事集中在海上和空中,所以他們這方面的人才需求也特別多。他們把空軍的人才培訓都包給南非和加拿大,在遠離主戰場的異地訓練完之後再部署到前線基地。這就是為什麼加拿大有如此大量的RAF和RCAF空軍訓練學校。
海克特/小海
1 months ago
讀過這些訓練學校雜誌之後,就會知道光訓練的單位就需要多少人力營運。文書、講師、醫護、維修人員、塔台人員、無線電人員、機組調度人員、商店營運人員(軍人也要買東西的,類別可多的)、軍需品管理、伙房人員⋯以上人員在來訓練學校服務前,大部分也需要經過所屬專業的培訓。這些訓練學校內的人,有的本來就是軍人,而有的則是女子後勤單位新培訓出來的人力(WAAF 和 CWAAF) ;訓練學校以外,當地民眾和企業對離鄉背井的訓練生提供的心理支持和照顧也有穩定軍心、提振士氣的作用。
海克特/小海
1 months ago
所以戰爭自上世紀到現在,都不可能是只有前線的事。若忽略後方單位人員的工作和民眾支持的重要性,是不可能打贏的。會覺得要打仗就是全部的人都要去前線拿槍開戰車,是讀書少的人或是被戰爭影視催眠過度的人。
海克特/小海
1 months ago
3. 再說回雜誌內容(我保證不會再離題(了吧

我目前打算集中研究的兩本,分別是32號以及33號飛行訓練學校出版的雜誌。選擇的原因是因為這兩本雜誌活得比其他家的還要長久,而且印刷品質和文章的可讀性比較高。 33號雜誌裡的事件甚至可以與基地日誌對照。
海克特/小海
1 months ago @Edit 1 months ago
雖然他們都是RAF 的單位,但訓練生不只有英國人和加拿大人,也有法國人、荷蘭人、捷克人和波蘭人等等。這些流亡在外的國家軍隊也受到不少英國政府的幫助和利用
雖然中歐國家的軍人在戰後變成皮球
海克特/小海
1 months ago @Edit 1 months ago
訓練學校的本質還是軍營,但其實他們生活也是頗像高中生的(?) 有社團可以玩、有奇怪的文藝比賽要參加(例如勝利花圃植栽比賽,大概就是比哪一個中隊或小隊比較會種菜)
為了讓大家都有一定的水準可以比賽,基地還安排了有綠手指的人教大家怎麼種
海克特/小海
1 months ago @Edit 1 months ago
各基地的社團除了足球、橄欖球、摔角之類的定番運動社團,另一個超級常見的社團是模型社。他們不只做飛機微縮模型,連真的可以飛上天的模型也會做。我無法想像連休息時間的嗜好也和工作相關
海克特/小海
1 months ago @Edit 1 months ago
雜誌裡有類似現在學校靠北板的頁面可以匿名發問(暗酸長官)
各宿舍和外宿要派代表組福利委員會來改善軍營裡的設施(例如32號訓練學校淋浴間的肥皂架是福委爭取來的,酒水間開到晚上也多虧福委爭取),32號學校的雜誌部的第二任編輯曾經是福委,為了爭取營內對福委會的關注而辦了徵答比賽:回覆編輯部自己覺得軍營內的生活設施可以改善的點,就有機會得到錢錢。結果這個活動成效好像很差,只有一人響應,而且那個人還是外宿人員
海克特/小海
1 months ago
平時那邊也蠻多消遣活動的。例如購物(從雜誌刊登的廠商數量來看,有很多店可以買東西,甚至可以買了寄回英國給家人)、去河邊烤香腸、郊遊等等。當地民眾也樂於接待這些軍人,像是32號那裡有一戶人家自願幫基地裡的人們張羅他們想聽的唱片,軍人可以跑到他家一起開音樂欣賞趴踢;聖誕節的時候,當地民眾也會特別邀請離鄉背井的空軍人員一起過節。

放假的時候可以跑到美國玩(例如很近的芝加哥)
海克特/小海
1 months ago
基地也不會缺乏發展男女關係的機會。雖然比起無線電學校,飛行訓練學校的女性人數似乎比較少,32號學校是在1943年9月之後,才有WAAF 進駐的樣子,為此他們還刊登了一篇新聞,雖然有點臭直男的味道但我自己是覺得用字遣詞蠻有趣的:
海克特/小海
1 months ago
https://images.plurk.com/6TIwn9LB70HNxUNSp2GJNJ.png
海克特/小海
1 months ago @Edit 1 months ago
這個變動的世界
那天的早晨,一種無法言喻的神秘氣息籠罩了營區,幾乎每個人只要醒來就能夠察覺到。來自下士的起床號竟然聽起來罕見地悅耳。宿舍呈現了令人驚喜的景象。降落傘竟然確實按照規矩地捲好,少了煙蒂和紙團的地板讓幾位教官還以為自己走錯了機棚。而這不可能是因為昨天才被檢查過。
早餐帶給了人們一種期待的氛圍,餐桌看起來比以往乾淨了許多,培根竟然吃起來還更像培根的味道。在那些會飛行的人員之中,似乎流行起了戴絲巾的新潮流,留鬍子的傢伙們也開始把它們從嘴唇上梳翹起來了-- 像Ronald Coleman 一樣的風格一舉多過了「茶漬型」鬍子。刮鬍後的粉末和護膚液巧妙掩飾了昨夜的痕跡;那些滴酒不沾的人眼中閃著的光芒絲毫不像是來自於對神聖的職業的使命感。飛機起飛延誤了,一個 150 馬力的磁電掉轉已經變得危險到無法飛行。
海克特/小海
1 months ago @Edit 1 months ago
負責降落傘的下士看起來非常高興;顯然大家決定今天都要用到降落傘,而他必須親自監督每一次試戴。唯一愁眉苦臉的人是在倉庫裡的軍士,他正為某批遲遲未到的物資苦惱,只能拿著兩個紙袋和一條繩子徒勞地試驗。

「瘋人院」——那個卓越、高效率的掌管所有飛行的地方,也無法倖免於這股轉變。不同之處是發生在氣味上,並不是說那裡本來能找到什麼特別的味道,而是這回確實有點不同。花香。千真萬確。比真實還離奇,可當鼻子逐漸習慣這陌生的香氣時,這一切改變的源頭也就被發現了。在橙花、萬壽菊與草原野花的氣息之下,還隱約夾雜著一絲女性的香水味。老天,沒錯——今天女子後勤空軍(W.A.A.F.)抵達了。
海克特/小海
1 months ago
這個鋪墊真是靠北長欸
海克特/小海
1 months ago @Edit 1 months ago
33號基地還有發生過第一次筆友面基就大失敗的事件而被寫進刊物裡。一名洛杉磯女子和一名在卡柏里訓練基地裡的男子通信了六個月,從未見過彼此,結果因為公車班次搞錯的關係,洛杉磯女子等了對方等了足足三個小時。
好險最後是有見到人 https://images.plurk.com/5CCoW1RUxKEvoAtL2v86kL.jpg
應該是當事人們
海克特/小海
1 months ago
33號訓練基地跨國婚姻,來自蘇格蘭的空軍男子與當地的女孩喜結連理 https://images.plurk.com/7BxvRZJT9tYDNcJNCGbcG7.jpg (話說男主角長得和一美有點像)
海克特/小海
1 months ago
不知道多少人決定戰後在加拿大落地生根,畢竟各家雜誌有多少提到加拿大與英國環境的不同之處——北美平原特產超絕巨大暴風雪和夏天蚊子
他們真的超常抱怨蚊子的,難道英國和歐洲沒有蚊子(?
海克特/小海
1 months ago @Edit 1 months ago
在爬33號訓練基地的資料的時候,爬到了王室成員來訪——肯特公爵喬治王子,似乎是當時罕見地選擇參加空軍的皇室成員。這個老哥在1942年時就因為離奇空難而死,此次班機的目的和失事原因至今不明,整機人員只有一個倖存者(機槍手)。
海克特/小海
1 months ago @Edit 1 months ago
除了奇死,這位公爵老哥也是位奇人。他疑似跟一位著名的女藥頭混過,除此之外,他也有不少的緋聞,對象有男有女,據說皇室曾經派人潛入他某一位男性緋聞對象的公寓房間取走交往的證物。
海克特/小海
1 months ago @Edit 1 months ago
好想知道皇室yaoi 的細節但是這種東西大概等不到解密的一天。
海克特/小海
1 months ago
好,目前讀到這樣,歡迎聊
海克特/小海
1 months ago
喔(挺屍
肯特公爵和夫人是男帥女美的組合 有機會可以去google 一下
(好
海克特/小海
1 months ago @Edit 1 months ago
啊 這邊想要暴言一下
我其實真的很希望有一個二戰史同同人女群組
可以在以創作為目的一起爬梳史料

雖然說同人女好像排除了同人男的可能
但是這邊的同人女只是概念 沒有要排斥生理男的意思
只是我曾經遇到過對軍事史有興趣的男在二戰同人女群組裡,對腐女發言發出大驚嘆號的情況
海克特/小海
1 months ago @Edit 1 months ago
就 對
希望創造一個創作玩耍的safe space
海克特/小海
1 months ago @Edit 1 months ago
之前進入了一個史同愛號者群組,結果發現裡面是中國史同和左岸手遊為大宗(
雖然有歐美頻道,但就是一般的歐美演藝話題沒有史同成分
海克特/小海
1 months ago
這邊再小小報怨
每個人心中會有最喜歡的歷史人物,會對該人物的所做所為有偏頗,這一點無可厚非,湯不樂有名言約「你能從研究論文裡看得出每個歷史學者最想睡的歷史人物」

但這種崇拜變成夢向的喜歡的話就變得很可怕
因為只要是人就會有很多面向,或許左岸手遊對歷史人物的在創作呈現的面向讓夢女喜歡上這個歷史人物
夢他夢到無法接受有關對他的評論的話題
所以為了讓夢女感到安全我們只能避免談論他
但這就很麻煩,因為這位人物若是當時的思想家,或足以影響到整個朝代的政治人物(例如皇帝) 那我們基本上很難在顧及夢女的感性需求的情境下討論任何有關這個朝代的事情
海克特/小海
1 months ago
在討論歷史的時候感性凌駕於事證是一件相當有危害的事情
就像左岸近期的「明粉現象」導致人們避開討論明朝,影視娛樂作品也不敢碰明朝。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