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財政部最近公布了一份職業清單,涵蓋「通常並且經常會收到小費」的工作,這些人將可適用川普政府主打的「小費免稅」政策,讓符合條件的納稅人可以在一定限額內免稅申報這部分收入。除了酒保、餐飲服務員、賭場荷官、清潔員等傳統行業之外,清單竟擴及到數位內容創作者,包括播客 (podcasters)、社群媒體網紅 (influencers)、實況主 (streamers),以及音樂人、喜劇演員和魔術師等,這顯示數位創作者經濟正逐漸被政策正式承認其經濟地位。
latest #8
這項變化可能會讓創作者重新思考如何獲取收入。像 TikTok、YouTube、Twitch、Snapchat 等平台,本來就提供廣告分潤、會員訂閱制度或創作者補助計畫,但同時也有「小費」或「禮物」功能。如果小費與禮物收入可享免稅,但訂閱收入不在範圍內,未來創作者可能會更積極鼓勵粉絲直接「打賞」,以追求稅務上較有效率的收入結構。政策上雖然有限制:每年僅能扣抵最高 25,000 美元,並且當個人年收入超過 15 萬美元、夫妻共同申報超過 30 萬美元後,免稅額會逐步縮減。但對於中小型創作者而言,這將是一筆相當實質的好處。
政策的背後也反映出美國輿論和媒體權力的轉變。播客與網紅已被視為當前政治環境的重要推動力,納入免稅優惠不僅是承認他們的經濟影響力,同時也可能刺激更多人投身創作經濟。另一方面,這將推動平台設計出更顯眼的小費機制,進一步變動數位內容的收入模式,甚至重新塑造觀眾和創作者的關係。
在 Hacker News 的討論中,不少人質疑這項政策的公平性,認為「為什麼小費收入可以免稅,而其他薪水卻不行?廚師或清潔員難道就比較不值得?」許多人批評這只是又一次稅法的繁瑣補丁,讓稅制更加不公平。也有人指出此舉主要是政治上的「討好」,而且容易被高收入族群和企業透過「薪水變小、用小費補」的方式鑽漏洞,反而對低薪員工不見得有實際幫助。一些評論甚至將此與美國長期存在的「小費文化」綜合批判,認為應該結束依靠小費補貼工資的制度,直接改善薪資結構。
社群也存在不同聲音。有部分人認為這能切實幫助低收入的創作者與服務業者,讓他們至少在某個程度上少繳一點稅;但更多人憂心此舉只是增加了納稅人間的不公平感,加深階層間的分裂。討論中也有人提到贈與稅 (gift tax),指出小費與打賞看起來更接近「禮物」而非「薪水」,因此稅務處理本就應該與工資不同。總體來看,這項「小費免稅」雖然可能帶來短期的實惠與創作者商業模式的轉向,但其在公平性與長期稅制上的爭議,顯然才剛要開始發酵。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