氷室
1 months ago @Edit 1 months ago
14 daily
https://images.plurk.com/2f9umq5sDjNNHZMKkwDD11.jpg https://images.plurk.com/6EK11vkgAAmZWdJKsVvIxA.jpg https://images.plurk.com/5OYB9Kyw0XQrWGY4Gk06vI.jpg https://images.plurk.com/4YFrTG29JxDlGuNJr8cq2w.jpg
(玩了一下Google AI的奈米香蕉,好想要模型)
-
我大概是今年七、八月左右才第一次用了AI(ChatGPT),晚了世界好一陣子其實也僅是出於模糊不明的排斥,不過隨著周圍的人逐漸會在言談裡提及將ChatGPT作為釐清自己遭逢事件後思緒難以定錨的參考,我也想著試一下這個機器,主要是想弄清楚我在排斥什麼。
氷室
1 months ago
大概是第三次使用,請它整理看看傅柯的《知識考古學》時,明瞭排斥的源頭是我讓渡了從不明中看見路徑的瞬間。ChatGPT整理的不錯,即使沒辦法整理得像它這麼清晰或掌握核心,還是感到不易得到的看見的快樂被輕易得手的資料扼殺,對於一個很難快樂的人來說,實在太悶了。
氷室
1 months ago
先前與S提到這件事,他說有個研究發現在同件事上使用AI與未使用AI的人,在測驗當下腦內活動少了許多,忍不住覺得就是這樣的感覺沒錯,總感到思考過程裡最重要的,可以被稱為自己的一塊讓渡出去了,我非常在意這件事。
氷室
1 months ago
不過也不會是在反AI的立場,倒是更理解作為輔助上我與它之間使用的界線,讓機器取代思考是絕對不允許的,不過作為考慮的可能性或搜尋平時比較難找到的資料來源,仍有一些意外的亮點。
立即下載
氷室
1 months ago
另外是發現沒想過的功能,作為容易看電影臉盲的人,真是很感謝ChatGPT幫忙辨認哪一場裡面的誰是誰,我看相米慎二的《颱風俱樂部》時分不出角色時才發現的。我對二十世紀末以學生為主題的片真的是很苦惱,例如看了四個小時的《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還是經常找不到張震在哪裡,又或是《青春電幻物語》和《青少年挪吒》無法分辨角色,導致直接看成別的東西。
氷室
1 months ago
-